好多方言,其实是不再常用的古汉语,还有一些方言,本身在字典里就是多音字。比如一些昌邑方言,从字典里就可以找到对应的文字。
剂[jì]子:指从和好的大块面中分出来的长条面块。
饧[xíng]:把抟好的面团恒温静置一段时间,让面剂子等变软,蒸出来的饽饽会更筋道。
暄[xuān]:物体内部空隙多而松软,多用来形容食物、衣物被褥等。
焯[chāo],把蔬菜放在开水里略微一煮就拿出来。
馉馇[gǔ zha]:馉:蒸制面食的意思;馇:意为一边煮一边搅。昌邑人称水饺为“馉馇”。
笊篱[zhào lí]:从锅里捞取食物,并与汤水分离的炊具。
擤[xǐng]:按住鼻孔出气,借以排出鼻腔内的粘液。如:擤鼻子
脬[pāo]:膀胱别称为尿(suī)脬(pāo)。撒脬尿,也是尿(suī)脬(pāo)的脬。
眵[chī]:眼屎。你看她眵目糊(满眼眼屎)的样子。
潲[shào]:本意为雨点被风吹得斜洒。在昌邑多指雨水斜落在屋里。
踢蹬[tī deng]:方言中形容形容伸腿挣扎而死。延伸寓意为机器、工具等出故障了。
绰[chāo]:匆忙地抓起,拿起。如:他绰起一根棍子冲了过来。
撧[juē]:折断,断绝之意。如:我把铅笔撧断了。
墼[jī]:,掺了麦康的泥巴拓成的土坯,多用来盖房子或砌院墙。
杌[wù]:形容树木无枝丫。杌子:指没有靠背的凳子。
茬[chá ]农作物收割后留在地里的茎和根:麦~儿。豆~儿。
苫[shān],苫子,草苫。用麦秸草编成的遮挡粮囤或草垛的遮盖物。
蠽蟟[jié liáo]:蝉的别名。蠽(jié),一种青色的小蝉;蟟(liáo);蝉的一种,身体长约三厘米,绿色,有黑色斑纹。
尥[liào],本意为骡马行走是两腿相交。尥蹶子[liào juě zi]:指骡马等跳起来向后踢后腿。
欻[chuā],急促的声响。如:欻的一声,他拔出剑来。
抟[tuán]:把东西揉弄成球形:把纸抟成了一个球。
拃[zhǎ]:张开大拇指和中指量长度;也作为量词,指张开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距离。如:你拃一下试试有几拃长?
扽[dèn]:快速拉;猛拉,使绳子、布匹等伸直或平整。如,把绳~直。
嬲[niǎo]:昌邑土语,搭理、理睬的意思,如“看人家嬲你不嬲你”(理不理你)。
奓[zhà]:打开,情绪失控。如:他一听到这个消息就奓毛(发火)了。
乜[miē]:〔乜斜〕眼睛略眯而斜着看,多指不满意或看不起的神情,如“他乜斜着眼睛,一脸鄙视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