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历史人物 曹望舜生平事略

曹望舜生平事略

曹望舜肖像曹望舜(1919-1966),字一清,北孟镇曹戈庄村人。1936年考入清华大学数学专业,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加入抗日组织返回山东。1942年起,辗转昌邑、青岛、曲阜等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含冤而去。聪颖少年 快乐无忧 1919年4月,曹望舜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曹树坚,字子固,1920年毕业于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先后在省立临沂第五中学、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后转至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曾任该校第六任校长。1932年秋,与同事合资创办了“五大牧场”(今佳宝乳业)。抗日战争爆发后,返乡加入国民党苏鲁战区第四纵队任参议。曹望舜的童年是快乐的,家境殷实,无忧无虑,和大多数孩子一样享受着父母的宠爱,还有两个姐姐的关心。他从小聪明伶俐,喜欢读书学习。他的女儿曹培芸讲:“爸爸天资聪颖,有过目不忘的智商,在小学、初中、高中读书期间,文化课出类拔萃,且多才多艺,音体美都很全面。他上学期间经常跳级,被誉为天才少年”。青春韶华 无问西东1936年,17岁的曹望舜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踏入顶尖学府的大门,恰同学少年,意气风发,他立志刻苦学习、增强本领,学成报效祖国。然而,事与愿违,时乖命蹇。1937年“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大学校园也不再安全和平静。11月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开学不到两周,日军就占领了上海和南京。消息传到学校,师生群情激昂,齐聚广场慷慨陈词,“到前线去”、“参军去”的口号响彻校园。临时大学对学生的从军要求给予了积极支持,成立“国防工作介绍委员会”,提出“凡学生至国防机关服务者,在离校前皆须至注册组登记以便保留学籍”,解除了学生离校从军的后顾之忧。此时,他心潮澎湃,内心迸发出强烈的报国热情,毅然走上了抗日救亡的革命道路。据闻黎明撰写的《关于西南联合大学战时从军运动的考察》记载:“长沙临时大学开学不久,清华学生马继孔、曹一清(曹望舜)、孙继祖、刘庄,北大学生左平、刘庆予、徐兴国(徐晃)等,共同发起了一次座谈会,讨论如何参加抗战问题。会后,马继孔、曹望舜、孙继祖、左平四人决定回乡,在山东寿光组织起一支抗日游击队”。游击队组建初期,缺人缺枪,他受命回到家乡曹戈庄,就近宣传抗日并组织人员参加抗日队伍。1938年这支游击队被编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6支队,马继孔任参谋长,部队转移至鲁西南地区。战乱时期敌我双方占领区犬牙交错,交通十分不便,曹望舜与组织失去了联系。步入讲坛 春风化雨1942年,曹望舜来到四维中学八甲寨部任教,1944年转至四维中学密埠店部担任英语老师。现已98岁的李成恩老先生曾就读于四维中学,对当年学校的情景记忆犹新。他说:“曹老师是我的英语老师,他知识渊博、多才多艺,除了教英语,还可以教语文、数学以及音体美等课程。战争年代,兵荒马乱,学校教材奇缺,质量也不过关,他就自己编教材。他英语口语好,经常给其他老师纠正错误发音。学生都喜欢听他讲课,学习效果好,记忆深刻,我现在还能背诵一些经典段落。他汉语和英语书写水平都很高,刻印的英语试卷字迹隽秀,令人爱不释手,我珍藏至今”。
曹望舜1944年刻印的英语试卷(李成恩收藏)1945年,曹望舜来到青岛市立第一中学任教,报到时,学校教务处主任问他:你大学学的什么专业?他回答说:数学专业。又问:除了数学你还能教什么课?他回答:都可以,学校哪科缺教师,我就教哪科。于是,学校安排他担任语文老师。他治学态度十分严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精益求精。儿子曹培根回忆说:父亲对学生作文要求很高,每一名学生的作文都逐字逐句批改。他经常加班到深夜,有时学校大门关了,就爬校门回家。他教学成绩突出,所教的班级总是名列前茅,他也因此获得青岛市先进教师荣誉。巍巍学府 大展宏图1956年曲阜师范学院成立,曹望舜被选调到该校中文系,成了一名大学教师。从中学来到大学,教学对象不同,课程内容和标准天壤之别,面对新的挑战,只有勤能补拙。他自费购买了大量中文专业书籍,边学边教。上好每一堂课的前提是精心备课,他每天工作到深夜,查找资料,撰写教案。夏天蚊子多,他就点着蚊香,再用布把脚包起来,经常通宵达旦。女儿曹培芸说:“那时,母亲和我们都还住在青岛,父亲一年多没有往家里寄钱,全部薪水换来了两橱图书资料。我们在青岛的日子很艰难,爸爸在曲阜的生活更清苦”。据曲阜师范学院58级学生王明章著文回忆:“教我们汉语语音部分的是曹一清(曹望舜)老师。他给我印象最深的还不是他的讲课,有一天,在宿舍楼墙上贴一张小纸,上写他丢了几块钱,家里孩子多,妻子没工作,生活十分困难,恳请拣到者送还于他,他将不胜感谢。大家看了曹老师这些话,十分难受,感叹老师生活的清苦”。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他的业务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不仅能够轻松驾驭课堂教学,还经常引经据典,根据不同语境,用英语、德语或俄语讲解中文课。有一次,助教张志静对他说:曹老师,您刚来时的讲课水平,真的不敢恭维,短短两年时间,已经超过我母校北师大的教授。1957年,根据当地政府和学院的安排,由他负责济宁地区地方方言调查工作。教学之余,他骑上那辆半旧自行车,车把上绑着手电筒,翻山越岭,早出晚归,足迹遍布每一个村庄。他深入到老农家中聊家常,详细记录各种方言,很多发音找不到对应的汉字,他就用国际音标来标记。晚上不管回来多晚,他都整理完当天的调查笔记才回家。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高质量完成了这项工作。1960年,学校决定让他牵头编写教材。他接受任务后迅速展开工作,夜以继日,专心致志,常常忘记了时间。有一天晚上,他在埋头工作,儿子两三点起床,发现一只蚕虫爬到他裤子上正在抽丝结茧,他竟然没有发现,这件事在学校师生中被传为佳话。他与青年教师汪惠迪编写的《现代汉语教材》成为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的专用教材(见《中国语文》1960年第06期1952.1-2001.6目录)。同年,他还带领部分教师参与了《现代汉语词典》审校工作。著名汉语言文学专家汪惠迪《带着“现汉”下南洋,“老师”时刻在身旁》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现代汉语词典》最早的版本是1960年“试印本”,当时印制1000本,编者把它分送研究机构和大中学校,征求意见。那时,我在山东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当助教,专业是现代汉语。我们教研室收到一部“试印本”,教研室主任曹一清(曹望舜)先生叫我把它拆分后发给室内同事,全稿审毕,我汇总寄回北京。根据规定,“试印本”可以留下。1962年暑假,我请调回家乡江苏常州工作,向主任曹一清先生借用“试印本”,主任同意了,我高兴地带着这个“宝贝”回家乡了。之后,因为不教语文,“试印本”就被我寄回孔圣人的家乡曲阜去了。从汪惠迪先生的文章中可以看出,曹望舜已经是学院的业务骨干,是中文系语言教研室主任,他靠自己的敬业精神以及业务能力,赢得了学院领导和老师们的信任与敬仰。内乱浩劫 厄运降临不断地学习和教学实践,曹望舜事业有成、硕果累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与无辜,他与原生家庭划清界限,和老家的亲人减少了联系,全身心投入教学研究工作,希望以此换来组织对他的信任。然而,厄运还是没能幸免,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受到各种调查审查。诸如,他父亲曹树坚的国民党员身份问题、“地主+资本家”的家庭出身问题,还有他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如何脱离党组织的、又是如何跟部队失去联系的,等等。面对无穷无尽的问题、莫名其妙的罪名,反反复复地批斗,他忍辱负重,不堪羞辱,在绝望中结束了自己48岁的生命。曹望舜去世后,他的妻子带着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回到了老家曹戈庄。孩子们最大的高中刚毕业,最小的读小学一二年级。受家庭出身影响,他们没有资格参加高考和各类招工,均在家务农,生活十分艰难。曹望舜生前很重视对孩子们教育引导。1965年,二儿曹培林去乡村参加学校组织的“三同”劳动,临行前父亲送给他一个笔记本,嘱咐他到了农村,不要怕条件艰苦,要珍惜这次学习锻炼的机会,并在笔记本第一页题写一段话:“向贫下中农学习,热爱劳动人民,坚决走劳动化革命化的道路。祝你思想劳动双丰收。”儿子至今珍藏着这个笔记本,他没有想到,这竟是父亲对自己最后的嘱托。后来,曹望舜平反昭雪,落实国家政策,他的六个女子全部安排了工作。曹望舜一生命运多舛,只因为他生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个人是水滴,国家如大海。个人的前途命运总与国家兴衰和民族荣辱息息相关,不可分割。面对这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与灾难,他倍感无奈,在悲愤中含冤而去,只把青春和才智留给了他忠爱的教育事业。(撰文:王振江)参考文献:1、《南圩外的“五大牧场”——历下老字号之一》–齐鲁晚报2、《关于西南联合大学战时从军运动的考察》–闻黎明3、《中文系58级老校友带你一起漫忆曲师求学 》–王明章4、《带着“现汉”下南洋,“老师”时刻在身旁》–汪惠迪5、《昌邑乡村志略》–赵凤虎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