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浅谈昌邑村庄地名由来

浅谈昌邑村庄地名由来

村庄是人类聚落发展中的一种低级形式,人们主要以农业为主,又叫农村。它是人口居住相对集中,有成片的居民房屋构成建筑群,“村庄”多作为中国北方地区的居住地形用语。宋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之七“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女儿各当家。”《红楼梦》第三十九回中写到“我们村庄上种地种菜,每年每月,春夏秋冬,风里雨里,那有个坐着的空儿。”鲁迅《呐喊·社戏》“赵庄是离平桥村五里的较大的村庄。”

昌邑,始建于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由北海县唐安乡分置。同时,县城亦移于都昌古城东另建,为以后历代县治。名称来历,因地曾为都昌之邑,故名昌邑。现在的昌邑境内辖柳疃、龙池、下营、卜庄、饮马、北孟六处乡镇,奎聚、都昌、围子三处街道办事处,一处石埠经济开发区,共691个行政村(社区),文昌之邑,幸福新城,分布着古今各类地名近千条,这些众多的地名,是人民群众开拓、建设昌邑的见证,是文化起源、发展和政区沿革的可靠记录,它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乡村历史文化光辉灿烂,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一些村庄(社区)也会逐步消失,笔者在昌邑公安部门工作近三十年,由于工作原因昌邑境内百分之九十的村庄去过,出于对乡土文化的爱好,对大部门的村庄地名能如数家珍,并能一口喊出哪个村庄有什么姓氏居住。今天我就浅谈一下昌邑境内的村庄地名。

以姓氏为地名的迁民村庄。昌邑境内百分之八十的村庄是以姓氏为地名,根据谱牒记载和平日的传说中,始祖从山西、四川或河北及山东境内其它县域和本县其他村落迁来立村之说甚多,又以洪洞县老槐树底、老鹊窝迁来者最多。据《续文献通考》载:“太祖至成祖年间,屡徙山西、浙西民于河南、山左”(山左即山东)。题《洪洞县大槐树》诗曰:“问我始祖来何处,晋南洪洞大槐树,槐树荫泽极广覃,北平山左及河南。”各姓氏始迁祖不辞辛劳辗转迁来,他们有的住在人口稀少的原村落,有的在废墟之旁、破庙之边,或交通要道或肥沃之处立村,此类村落通常有塔、店、道、埠、山、河、庄等,加上自有的姓氏或方位定为庄名。以奎聚街道辖区村庄为例:董家城后、郝家城后、于范城后、于家山下、王葛山下、李家埠、孙家岔河、郭家岔河、高家岔河、东逄翟、西逄翟、小逄翟、杨家洼、吴家辛庄、张家辛庄、黄家辛庄、邰家辛庄、徐家辛庄、夏家鄑水、徐家鄑水、宫家鄑水、薛家园子等。

以历史遗迹、地理位置、著名建筑为地名的村庄。昌邑境内历史悠久,远在氏族社会境内便出现了较稳定的村落,有的村落首先在都昌、鄑邑、密乡、平城、胶阳、下密、华池、鄑亭、胶东、昌邑等邑城或遗址周围立村落。有的在境内著名的千戈山、文山、龙山、青山、博陆山、峡山等山周围立村落。有的在境内著名的埠密埠、活埠、角兰埠、马埠等埠周围立村落。有的在境内官道沿途立村落。有的在境内政府设置的寨、驿站、镇等周围立村落。以邑城及遗址为地名的村庄有昌邑城:东隅、南隅、西关、南关、东关、东城后(董家城后、郝家城后)。都昌城:西城后(于范城后、傅徐城后)、刘家辛戈(郭)、黄家辛戈(郭)。下密城:密城、古城里。鄑城:瓦城。胶阳城:高阳。以著名寺庙、建筑为地名的村庄:玉皇庙、三官庙、吴家庙、李家庙子、青乡寺(前青、后青)、三教堂、阎家庵、草庵、杨家楼、宋楼、楼子、前王家楼、后王家楼。以山为地名的村庄:山阴、山阳、山前、于家山下、王葛山下、岞山、西惺惺、东惺惺、金山、北孟(山)、大南孟(山)、小南孟(山)。以埠、逄、塔为地名的村庄:肖家埠、博乐埠、角埠、长流埠、后埠、前埠、东华埠、西华埠、鳌头埠、黑埠、岞埠、密埠店、南逄、王家北逄、刘家北逄、高家北逄、徐家北逄、后伍塔、中伍塔、前伍塔。以官道为地名的村庄:张家车道、刘家车道、郭家车道、北闫家车道、中闫家车道、前闫家车道。以集市、街道、商号为名的村庄:柳疃街、仓街、饮马街、门八街、龙街、姚瓦街、潮海街、东冢街、卜庄街、夏店街、太平集、集东、东店、南店、天成店、曹家店、东新店、陆家店(刘庄)、石湾店、韩家店、辛富店、郭家店、高隆盛(店名)。

以水迹为地名的方位村庄。昌邑境内有渤海湾、潍河、胶莱河、太祖河、九曲河、小龙河、蒲河、拐子河、夹沟河、古鄑水等等。由于历代众多原因,堤防失修,河水为害,淹没村落,居民另立村庄,境内保留有关水迹命名的村庄多处,不少成为许多村的通用名。如奎聚街办辖区的岔河、鄑水,卜庄镇的河滩、泊子,石埠的流河等尚有泊、堤、崖、沟、口为村名的多处,均与水迹有关,迁建或新建的村落多分布在沿河或地势较洼处,如:孙家河滩、姜家堤子、泊子、滩子、南泊、潮海、海眼、沟崖、河崖、湾崖、姜泊、李泊、后河滩、中河滩、前河滩、西河沟、东河沟、大河南、大河北、西河南、沟北崖、沟南崖、郭家岔河、孙家岔河、高家岔河、夏家鄑水、徐家鄑水、宫家鄑水、渔洞埠、渔埠、古河、东堤、流河、沟流、史家洼子、陈家洼子、金家口。

以战迹为地名的村庄。昌邑是历史上的交通要道,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许多村庄地名与古时的军事活动有关,最普遍的通用名是营、屯、台、廒……起村名的由来均与古代战争有关,如铁匠营、西大营、东大营、豹埠营、搭裢营、军营、广营、左家营子、佟家营子、上台、中台、西台、东烽台、西烽台、峰台、久丰屯、军屯、丰乐屯、火道、巡保、廒里。

以保甲制为地名的村庄。昌邑境内以保甲制为地名的村庄很多,保甲制始于宋代王安石变法时期的一种军事制度,即“什伍其民”,“变募兵而行保甲”,明清两代有类似的设置,国民党统治时期对城乡居民采用保甲制作为基层政治制度,规定以户为单位,十户编为一甲,设甲长;十甲编为一保,设保长。在保甲内实行各户互相监视和互相告发的连坐法,以及各项强迫劳动和征收壮丁的办法。如围子街办辖区的四甲、二甲,柳疃镇辖区的西二甲、东二甲、北五甲、南五甲、七甲,卜庄镇辖区的六甲、八甲、三甲、北二甲,下营镇辖区的二甲。

以开拓新建、向往美好意愿的以及迷信色彩为名的村庄。昌邑境内,明末连年战争,民不聊生,百姓惨遭残害。清初又实行奖励开荒,不少村落异地新建,有的初在田野搭房暂住,后渐成村落,有的逃避另处,搭棚开荒渐成村落,多以周围的村庄命名,或加上方位。开拓新建村庄如新宅子、新安庄、东新店、新胜、新立店、新城、宋家屋子、温家屋子、胡家屋子、花园、建设、红卫。向往美好意愿的村庄如南兴福、北兴福、西侯富庄、中侯富庄、东侯富庄、东永安、西永安、太平、常兴屯、永富庄、李家抚安、抚安镇、李家抚宁、韩家抚宁、于家抚宁、王家抚宁。带有迷信色彩的村庄如顾仙、后赶仙庄、前赶仙庄、东祝仙屯、西祝仙屯。许多村庄地名人们感觉不雅或不吉利,自行进行了变更,如奎聚辖区的五里,原村名五里堠子,明末立村,因处县城通往莱州府官道处,传说当时十里设一堡,五里设一堠,村在县城东五里处,故名五里堠子。众议村名带堠子不雅,后改称五里。上台、中台、下台三个村,其中因下台称呼不吉利,改称西台;围子辖区的南陶、北陶,因南陶与难逃谐音,改称前陶;新立庄,原名凤凰蛋,清末立村,因紧靠凤凰庄而面积小,取名凤凰蛋,后改称新立庄;石埠辖区的库户,原名苦户,音译苦难的人家,改称为库户;卜庄辖区的庄珂,原名庄扩,因村名不雅,改称庄珂。饮马辖区的吴沟,原名吴儿沟,明初吴姓立村,因村内雨季积水成灾,吴氏率众子挖沟排涝,村人敬佩,庄名称吴儿沟。后嫌“吴儿”与“无儿”谐音,改称吴沟。

搬迁、合并、注销的村庄地名。昌邑境内,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各种原因,有的村庄政府性搬迁,有的小的自然村落自行搬迁,有的小村庄合并到较大行政村,导致很多村庄地名被政府注销或自然消失。1958年开始修建的峡山水库,昌邑境内的库区就有35个村庄整体搬迁,有的整体迁建保留原村庄地名,有的分户安置,村庄地名被注销。原高戈庄公社的小陈、大陈、周官、周营、马官、刘家围子、七里兰、位家屯、李家庄、丈范、东伏、西伏、邵家庄、戴家埠、高家沙窝、北大、中大、西大、南大、北河崖、孙家庄、滩上、东七戈庄、西七戈庄、北辛、望仙埠等26个村庄迁出,分别迁到丈岭、岞山、塔尔埠、太保庄等公社另建或安置。还有的分户迁到外地安置。有的村庄地名保留,有的村庄地名名存实亡,有的被政府注销。原丈岭公社的张家屯迁到龙池公社分户安置,九腰屯、李家营迁到外地安置,中武兰、前武兰迁本公社重建,仍沿用原村庄地名。根据《国务院关于地名命名、更新的暂行规定》,下列村名由于环境变异,名存实亡,于1981年予以注销,原龙池公社的邓家庄迁于瓦城,赵家庄迁于王家庄子。原卜庄公社的前卜庄、后卜庄、站里三村并于卜庄,季家、高家两村合并,庄名称胜合,小姜家迁于小韩家。原柳疃公社的西河滩迁于孙家河滩。原宋庄公社的小石埠分户安置于周围村庄。原双台公社的南角埠、北角埠、马家埠合称角埠。原王耨公社的道口迁于宋家楼。原岞山公社的鲍家营七队迁于鲍家营。原北孟公社的五沟河开拓为耕地。原丈岭公社的七里兰改名为七里兰埠,王家庄迁于刘家庄。1985年政府注销了25个村庄地名,它们是:原李家埠乡的西机房、南河崖并于郭家岔河,苏家村并于南鄑亭。原都昌镇的堤子并于西安家埠。原卜庄乡的苗家、潘家并于北窑湾。原柳疃镇的李戈庄、三家子并于姜家堤子,九甲并于阎家庵。原夏店乡的北庙头并于西马疃,范家庄并于义气村,杜家庄并于吕家庄,小韩家庄并于王家抚宁。原围子镇的北宫庄并于王家隅庄,马老庄、马老庙、坊子并于四甲。原南逄乡的史家庄并于乖场。原仓街乡的德胜庄并于李才。原宋庄乡的小王珂并于王珂。原石埠镇的陈家庄并于后柳杭。原流河乡的河子西、东南庄并于伊家庄子,凤凰站并于松树元家。原北孟乡的马家村并于魏马。

三关四隅。昌邑城自建成以来设东门、西门、西南门,围绕着县城形成了东关、西关、西南关、东隅、南隅、西隅、北隅三关四隅的村落说法。东关,昌邑城东城门以外的村落(现在的北海公园南门处),明末,宋、徐等姓氏迁此立村。东隅,昌邑东城门以内的村落,姜、张、刘等姓氏居住。后来两个自然村形成了一个行政村“东隅”。西关,昌邑城西城门以外的村落,石、刘等姓氏居住。西隅,昌邑城西城门以里的村落,因县治所在地,住户较少,《昌邑县志》(康熙本)卷六人物志载:崇祯(举人3人)宋明佐,西隅人,丙子科……后来两个自然村形成了一个行政村“西关”。西南关,昌邑城西南门以外的村落。南隅,昌邑城西南门以内的村落,梁、姜等姓氏居住。后来两个自然村形成一个行政村“南隅”。北隅(这个称谓基本消失)即城后,就是现在的董家城后、郝家城后,原名东城后(笔者的家乡),于1925年分为两个村。历史上北隅、城后交叉称谓,应该是官方称北隅,民间称城后。《昌邑县志》(康熙本)卷三建置志载:隅社:东隅、南隅、西隅、北隅(俱在城郭)。城后《昌邑董氏族谱》乾隆五十二年序言载:……吾始祖可之来于兹卜居于东城后……《昌邑县志》(乾隆本)卷六忠烈(明)郝自新,北隅人(今郝家城后),任莱州道旗鼓大厅……城后逄氏修谱序载:咸丰四年,岁在甲寅秋……郡庠生城后北隅有宗弟奉先与族弟治清相愿同修宗谱,以序昭穆……

昌邑县三大庄:金台、饮马、李戈庄。金台村,石埠镇辖区大村庄,一个自然村分五个行政村,明初立村,因处金台埠而命名,分西金台、东金台。1983年西金台分为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行政村,共1351户,5632人,耕地3412亩。东金台,478户,1940人,耕地3464亩。饮马村,饮马镇政府驻地,曾名久长村、饮马街,西汉时为平城侯国故址,相传隋代该处周围有六村相连,名久长村。《莱州府志》载:饮马村……俗传秦始皇过此饮马而得名。1945年分为饮马西北村、西南村、东北村、东南村四个行政村,1986年统计有1403户,5547人,耕地11222亩。李戈庄,北孟镇辖区大村庄,明初李姓从四川迁来立村。1983年分为李戈庄一村、二村、三村三个行政村,共计743户,2889人,耕地9131亩。

昌邑境内坊间流传着很多村庄地名脍炙人口的记忆法。在境内的围子、仓街、夏店等地流传着七郜八抚宁十二个大隅庄地名是;七郜,即官道郜、马家郜、于家郜、姚家郜、苏家郜、明家郜、徐家郜。八抚宁,即李家抚宁、王家抚宁、韩家抚宁、于家抚宁、北张家抚宁(北张)、刘家抚宁(广刘)……其他两个抚宁笔者没有查询到。十二个大隅庄,即董家隅庄、王家隅庄、四甲隅庄(四甲)、二甲隅庄(二甲)、宫家隅庄(南宫)……其他七个隅庄笔者没有查询到。在文山周围流传着村庄地名是:山东有于没有水(指于家山下村),山西有店不住客(指东店村),山南摆着三炮台(指上台、中台、西台),打得山北一溜黑(指黑埠村)。从柳疃街到昌邑县城沿途流传的村庄地名是:常、梁、路(指常家庄、梁家庄、路家庄),高、范、傅(指高家庄、南范家庄、傅家庄),一溜辛庄(指吴家辛庄、张家辛庄、黄家辛庄、邰家辛庄)李家埠,离城还有五里路。从昌邑城西门走西北路到龙池沿途流传的村庄地名是:城后、西关、安家埠,道照、逄翟、十字路,虫埠、王范庄,果园、楼子上,过了马渠是龙池。双台一带流传的村庄地名是;前不让(指前埠阳村),后不让(指后埠阳村),前脚靠在后脚上(指南角埠、北角埠,现合称角埠)。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农村开始大规模的城镇化,小城昌邑亦不例外。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取代了以前村里的矮小却又温馨的农家小院,一个个现代化的小区取代了孕育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村落。但是,人们总是感觉到居住的现代化小区比起祖先世世代代居住的村落总是少了些许“乡土味”,城市虽然发达,人们总是感觉到家乡依旧是他们永远的根。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故乡是人们魂牵梦萦的地方,乡情是人们日思夜想的寄托,村庄地名永远是人们思念故乡旋律上的重音符,它深深的烙印在人们的记忆中。  

昌邑市公安局奎聚派出所 董绍龙

二O一八年一月八日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