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殿芳,栖霞县人,生于明末清初,幼时体弱多病,被其父送于崑嵛山禅教寺出家为僧,及长,拜寺内守一和尚为师,学习螳螂,地躺,及各种器械。十七岁还俗归里,从一个出家的髫龄和尚,长成体魄伟岸,力大过人,武功高强的一代拳师。其后又拜髯清道长为师,学练太极,八卦等拳术,至二十五岁,各类拳法已炉火纯青,功力不凡 。在守一和尚的举荐下,二十六岁时以武科取的秀才学位。但他生不逢时,在取得武秀才后恰遇明亡清兴的战乱年月,几十年的战乱把个中华弄的处处风火狼烟,民生凋蔽,土地荒蕪,好好的七尺男儿,一夜间尸首两分,满坡的青绿五谷一时马踏蝗啃。人们生死难继,那还有心思耕种田禾,至使多数家庭流离失所,生活难以为继。
在这个残酷的社会背景下,马殿芳在参入栖霞于七领导反清复明的起义后,遭到清兵追杀,曾一度藏匿夏湾村,教授于氏子弟拳法,是夏湾村《地龙经》拳术的祖师爷。对他的传说历经近四百多年而记忆犹新,特把他的几个传说记载于下。
马殿芳学武回家,家中早已家徒四璧,一日三餐难以为继。一年的除夕,祖宗的灵牌摆放堂屋,但无供品所放,年夜的饺子无面又无菜,他对着放置西厢房的刀枪剑戟,时而抱头疼哭,时而对天长叹。
此时其妻对他言道:“你堂堂一个大明朝武秀士,改朝后落到这般天地,何以面对列祖列宗。民以食也天,咱家西边不过百步就是登州通宁海的官路,时有官家权贵往来,你何不做一次强盗,劫点银两和米面,帮咱度过这个年关。”
马殿芳此时心想,夫武君子之为,当以保国安民为己任,若失节为盗,更有辱师门,但眼下小儿嗷嗷待哺,全家饥肠辘辘,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顺手抄起一根朝阳花杆子,径直来到了屋西官道上。
马殿芳家西边的大路,是登州通往宁海的官道。在平时驿站马快往来如梭,因是年夜,天黑如墨,道路空寂。他等了一个时辰,突然听到马铃声近,便持朝阳花杆站立路中,拦住马匹,言道:“我非强盗,只因家中三天未见烟火,肯求您借我点银两,救我于水火之中,免我一家之死难,后定加倍赏还。”
骑马者是一个官差,一看他落魄之相,一阵狂笑,普天之下那有拿朝阳花杆当枪行盗的,心想此人定是一个大傻子,即下马拔刀与其对打。马殿芳边打边退,手中的朝阳花杆被削的越来越短,不一霎二人打斗到他家大门口,马殿芳把手中的花杆一扔,用手托起官差持刀的手腕,言道:“你我就别打了,先进我寒舍歇息片刻?”
官差进到其家西厢房,马殿芳秉烛于室,官差见有满屋的枪械,心中自而生畏。手摸身上衣服,要害之处皆被朝阳花杆戳出破洞,当即施礼下拜,言道:“今天以您之功力,若持您家中任何一种器械与我对打,我早已命丧黄泉了!”
官差取出身上所带的二两纹银,双手递给马殿芳,言道:“谢谢您今日不杀之恩,今日所带银两不多,就算是对您的帮衬,您这个朋友我交定了,后会有期!”
马殿芳用这二两银子度过了年关。
这个官差就是栖霞县把总于七的文案林一山,因年前栖霞桃村发生命案,于七命其实地验尸,察看案情后年夜里急于赶路回家,没想到在此地巧遇马殿芳劫盗,这才为以后演绎出马殿芳与于七牙山共举反清义旗的豪迈壮举。
林一山回到县城,向于七诉说了路遇马殿芳劫盗的情节,年后于七就亲自来到了马殿芳的家里,送上米面衣物,招马殿芳为县衙捕快,从此始二人成为莫逆之交。
大清定鼎中原后,对中原习武的人士多有排斥,怕其生乱,皆另眼相看,削其明代文武举人,秀才名望,官府严控其行,时栖霞举人于七心内生怨,暗暗有反清复明的夙愿,衆人共推举于七为首领,一场惊天动地,反清复明的农民大起义在顺治十八年爆发了。
于七,名乐吾, 栖霞县唐家泊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五月廿一日。初字小喜,同胞十人,排行第七,上有六个姐姐,下有三个弟弟于八、于九、于十。
祖父经商,父亲绰号草上飞,明末曾充防抚铺兵。后来随父经商,家境逐渐殷实。
万历四十八年,于七时年14岁,以不善习文改而学武。师从武师沧州人胡登选,。
于七身材高大,膂力过人,22岁得中明末武举。不求入仕,热衷于以艺会友。重义气、性好见义勇为、武功出色,声名闻于四方。
顺治五年二月的一天,一队官兵到于七老家唐家泊敲诈勒索,随即捆绑了几个拒不听命的农民。危急中,应被难者家属的请求,于七出面营救。酿成了一场拘捕的格斗,官兵被打的抱头鼠窜,人质被安全救回。事后,唐家泊百姓为了防范报复自行组织了起来,燃起了农民起而抗清的星星之火。一时间,“唐家泊反了”,“于乐吾反了”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把胶东各地怀有反清情绪的各阶层人士,吸引到一条战线上来。于七,被推为这支义军的当然领袖。
是时,宁海州昆嵛山禅教寺僧常和尚,联合文登张家埠农民张振纲等,起兵响应于七起义,盘踞昆嵛山,袭扰文登牟平二县城。明末志士希图恢复者,也加入义军阵营,其中最有名的是莱阳董樵。
其时,清廷正把主要精力用于对南明的战事,府、县的防营又不足以镇压方兴未艾的义军,这才使于七领导下的义军节节胜利,逐渐壮大。同年的某个时候,于七联合常张,集中二三千之众,攻克宁海州城,杀死知州刘文淇。 然而,于七实在是并无造反的意思。顺治七年,登州知府张尚贤“单骑携一幼子”,亲赴于七家慰籍、特别表示只要降清,保其一家安宁,并愿留儿子作为人质”,在取得于七的信任后。张尚贤上报朝廷,任命于七为栖霞把总。
登州知府的这次招安,使得于七的义军解散,军师董樵等离开起义队伍。但另一股义军常和尚与张振纲仍盘踞在昆嵛山,直至到清顺治十八年于七再次起义
于七招安后出任栖霞县的把总,领兵九十二名。职责就是剿贼捕盗,维持地方治安。于七捕盗,是清廷对他的的防范和利用,另一方面难免遭遇旧日部下和绿林朋友,在绿林内常被人戏称为奸细,抓牙和鹰犬。虽有官职厚禄,但脸上无光,在绿林中抬不起头来。夹缝中的他在当了10年把总(后升任裨将)之后,接受自己夫人和几位知己的建议,辞掉了官职。
本来于七可以就此安度下半生,然而却有想不到的灾祸。顺治十八年春,于七之弟于九在的莱阳宝泉山庙会上,同当地豪绅宋彝秉结下仇怨。宋彝秉属于声名显赫的莱阳宋氏家族,然而却是宋氏不肖子,其父曾任兵部侍郎,倚权仗势,飞扬跋扈,不想到庙会上玩博戏,碰到了更硬的主儿,被于九一顿暴打,从此两家结下怨仇。 于七此时还希望清廷能出现張尚賢那样的官员,他还可以说明苦衷,再获招安。他的聚哨山林可能只不过是为了自保和接受招安的后盾。然而此时的清廷已坐稳脚跟,磨刀霍霍,面目狰狞的向他袭来。
最终义军寡不敌众,被迫退守锯齿牙山内的几座山峰,凭险节节抗敌。
牙山是石头山,山中没有平地土壤,无法耕种,在包围封锁下,粮草慢慢消耗掉,坚持两月余。到第二年开春,顺治朝终结,康熙朝开始,康熙元年(1662年)春一月,于七溃围窜走。从此下落不明,。其部下尹应和、尹秉 等俱被擒斩,马殿芳下落不明,所剩余众皆投降清军。
清政府对义军的围剿和镇压手段极为残酷,凡参入义军的人员和其家属皆都杀绝,一时胶东大地尸横遍野,哭声振天。人丁口数累减,义军住地村庄十室九空。
清康熙元年(1662年)三月,清兵声称于七藏在即墨圣家屯村中,村人隐匿不报,屠村,幸存者改村名为玉泉庄。因村在窑山前,后又改名为窑山屯。在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中《野狗》和《公孙九娘》两篇文章就记载了此此事件的残暴和离奇。
在这次大难能逃出来的大多都改姓埋名,西奔莱州,青州,武定等地,依附于有于姓的村庄,因于姓大多是由胶东迁徙而来,出于祖辈的乡情,多能收留。
在昌邑某村有几户姓卞的人家,在清光绪年篡修的《谱牒》中就记载:“康熙三年由东莱迁潍东,为避剿杀,改于姓为卞姓。”
在生死逃亡中的马殿芳来到了昌邑夏湾村,于姓人家收留了他,他见其于姓族中年轻人自治刀剑习武操练,各类套路都不规范,如是亲自上场,先打了一套《地龙经》然后操练各种器械,只见他滚地如蛟龙潜水,腾空若卧虎扑食,所操枪械都施的呼呼生风,族人看的呆若木鸡。于姓族长商定,聘为武师,授徒本族子弟。
马殿芳在夏湾村住有二年有余,尽其所能,将所会武功传授于姓众家子弟,夏湾村的男子人人都会几套拳法,舞枪弄棒者不乏其人,更有高徒显露头角,周边村庄都投于羡慕的眼光。一时村内盗贼不敢入内,皆避而远遁,村民夜不闭户,路不失遗,从而养成良好的村风。
有一天,村内来了一伙跑马戏的,都是清一色的年轻壮汉,马匹精良,著装一致,个个身佩刀剑,满脸的杀气。跑马打场时刀剑不离手,虽开场言道:“我等家乡遭遇水灾,难以度日,初来贵宝地,讨要生活,望三老四少,多加恩典。”但观其面相,个个脸放红光,精气神十足,说话声气息高昂。马殿芳近观一霎,心中惊出一身冷汗,心想,这帮人马定有来头,极有可能是官兵探听到我在此地,假扮跑马走解的来抓我!随即向其高徒施以眼色,俏俏的沿村中小巷跑离村庄。
跑马戏的沿着围观者在马上察看人脸,未见有马殿芳身影,就取出画影,沿着人群挨个比对,村人不解,人群中就有人说:“这个影像不就是咱庄的马师傅吗?画的可真像啊!”此言一出,如同炸锅!跑马戏的露出了本来面目,人人横刀立马,满脸杀气腾腾,把围观者逼在圈内,谁也不让离场,领头人拿出官府告示,大声宣读:“上谕,迩来登,莱二州,受于七妖言所惑,组聚乡民练习拳勇,抄杀官府,以滋事端,致府令不达,民不得安生,叠经谕令兵备衙门严行剿杀。著派出之统兵大员及地方文武,迅即严拿首要,解散协从。倘敢列仗抗拒,应即相机剿办,以昭炯戒。现在人心浮动,遇事成风,凡有外地逃亡之徒,藏匿不报,当以罪除。钦此。”
庄民从没见过这样的威严阵势,在寂静悾瘆中吓得两腿筛糠,惊悾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无言以对。胆小者吓得力不能支,个个自身难保,唯恐灾祸落到自己头上。
恰此时夏湾村的主管地方应急跑来,好言答对。由地方引领,来到了马殿芳住宅,见其铺盖具在,人影却无。遍搜村内各个住家,皆无所获。当即分头四处察寻。第二天终在北孟遇一个拾粪的老汉,言说是日见有两人急匆匆往东南而去。
马殿芳师徒二人昼宿夜行,天将放晓,二人栖身于双羊店村后麦秸垛中。马殿芳就对夏湾于姓高徒说:“我本朝廷要犯,早晚得死于囚牢,你与我跟随,若和官兵遭遇,必死无疑。你尚年轻,走的路还早,我把地龙经传授于你,也算是后继有人了,你可从来路返回,督其子弟习演我授的各路拳法,切记!苦练莫怠,到时鱼过龙门即成龙。也不枉师傅一片苦心!”
待到夜至,其徒不见了师傅踪影,遍寻村舍,未闻其踪,只得遵循师命返回故园。
马殿芳一日跑到了高密松园村,天欲晓时藏身于麦秸垛里,不一时,来一老者摊场,木杈挑麦,马殿芳原型毕露,当即跪求老者,言道:“我因性情暴躁,得罪权贵,后有仇家追杀于我,待你把场摊好后,我藏匿麦秸下,你可赶骡打场,行于既往,任凭碌砫碾压,我定无妨。”老者听得此言,心中暗笑。言道:“你遇危难,我可救你,但你言过其实,就算你障了仇家的眼,我这三百斤重的大碌砫也得把你碾成肉酱,到时候我救你不成还的落个杀人罪名,你这不是要我老汉的命吗 !马殿芳见老者心存疑虑,当即举起大碌砫,连举数十下而神色不改,老者惊叹,我救一豪侠何乐而不为呢!
待到追兵至,老者手扶辇杆,鞭打黑骡,碌砫发出吱吱的声响,外人一看,好一幅农家收麦图,未搜索而远去。追兵远去,马殿芳一个鲤鱼打挺从麦秸下跳出,跪在老者面前,谢过救命之恩,远遁无踪。
说道这里不得不说一下崑嵛山起义领袖 于七下落 清史载 七窜入海。现多认为于七突围后,避祸隐身崂山华严庵,拜慈沾上人为师。法号寂彻,名善和。继师兄大泽,主持华严寺20余年。1701年(清康熙四十年),去世,享年113岁。今存善和墓塔、画像。青岛一带螳螂门甚至还流传于七(善和)入寺后化名王郎,创螳螂拳法。即墨杜延 《谭略》说,吴三桂反时,有人见他书生打扮,骑驴负青囊而去,未至而卒。
另据传说,马殿芳在高密松园村教授拳法两年多,后被官兵察觉连夜潜逃至五莲山大光明寺,见其师兄隐姓出家在此寺内,跪求相救,其师兄言道:“救你易,但你得忍痛受罪。”马殿芳说:“只要能躲避清兵追杀,何罪都能忍受!”其师兄让马殿芳躺在床上,双眼紧闭,心地放松,师兄就把刚烧开的一壶开水浇在了他的脸上,马殿芳被痛的昏死过去。待醒后求其师兄给上药止痛,被师兄拒绝。休养三月,脸上烫伤痊愈,满脸留有凸凹的疤痕,入寺香客皆不敢正视,被称为疤脸和尚。
以上的这个传说是夏湾一个年轻的武者所说,该人自幼习武,拜师时是师傅言传于他,因富有传奇,为不失其记,在编写时据其传说脉络略有升华。马殿芳被夏湾好武者尊称为师祖。
2016年10月28日 赵仲泉写于夏湾志稿
在这个残酷的社会背景下,马殿芳在参入栖霞于七领导反清复明的起义后,遭到清兵追杀,曾一度藏匿夏湾村,教授于氏子弟拳法,是夏湾村《地龙经》拳术的祖师爷。对他的传说历经近四百多年而记忆犹新,特把他的几个传说记载于下。
马殿芳学武回家,家中早已家徒四璧,一日三餐难以为继。一年的除夕,祖宗的灵牌摆放堂屋,但无供品所放,年夜的饺子无面又无菜,他对着放置西厢房的刀枪剑戟,时而抱头疼哭,时而对天长叹。
此时其妻对他言道:“你堂堂一个大明朝武秀士,改朝后落到这般天地,何以面对列祖列宗。民以食也天,咱家西边不过百步就是登州通宁海的官路,时有官家权贵往来,你何不做一次强盗,劫点银两和米面,帮咱度过这个年关。”
马殿芳此时心想,夫武君子之为,当以保国安民为己任,若失节为盗,更有辱师门,但眼下小儿嗷嗷待哺,全家饥肠辘辘,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顺手抄起一根朝阳花杆子,径直来到了屋西官道上。
马殿芳家西边的大路,是登州通往宁海的官道。在平时驿站马快往来如梭,因是年夜,天黑如墨,道路空寂。他等了一个时辰,突然听到马铃声近,便持朝阳花杆站立路中,拦住马匹,言道:“我非强盗,只因家中三天未见烟火,肯求您借我点银两,救我于水火之中,免我一家之死难,后定加倍赏还。”
骑马者是一个官差,一看他落魄之相,一阵狂笑,普天之下那有拿朝阳花杆当枪行盗的,心想此人定是一个大傻子,即下马拔刀与其对打。马殿芳边打边退,手中的朝阳花杆被削的越来越短,不一霎二人打斗到他家大门口,马殿芳把手中的花杆一扔,用手托起官差持刀的手腕,言道:“你我就别打了,先进我寒舍歇息片刻?”
官差进到其家西厢房,马殿芳秉烛于室,官差见有满屋的枪械,心中自而生畏。手摸身上衣服,要害之处皆被朝阳花杆戳出破洞,当即施礼下拜,言道:“今天以您之功力,若持您家中任何一种器械与我对打,我早已命丧黄泉了!”
官差取出身上所带的二两纹银,双手递给马殿芳,言道:“谢谢您今日不杀之恩,今日所带银两不多,就算是对您的帮衬,您这个朋友我交定了,后会有期!”
马殿芳用这二两银子度过了年关。
这个官差就是栖霞县把总于七的文案林一山,因年前栖霞桃村发生命案,于七命其实地验尸,察看案情后年夜里急于赶路回家,没想到在此地巧遇马殿芳劫盗,这才为以后演绎出马殿芳与于七牙山共举反清义旗的豪迈壮举。
林一山回到县城,向于七诉说了路遇马殿芳劫盗的情节,年后于七就亲自来到了马殿芳的家里,送上米面衣物,招马殿芳为县衙捕快,从此始二人成为莫逆之交。
大清定鼎中原后,对中原习武的人士多有排斥,怕其生乱,皆另眼相看,削其明代文武举人,秀才名望,官府严控其行,时栖霞举人于七心内生怨,暗暗有反清复明的夙愿,衆人共推举于七为首领,一场惊天动地,反清复明的农民大起义在顺治十八年爆发了。
于七,名乐吾, 栖霞县唐家泊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五月廿一日。初字小喜,同胞十人,排行第七,上有六个姐姐,下有三个弟弟于八、于九、于十。
祖父经商,父亲绰号草上飞,明末曾充防抚铺兵。后来随父经商,家境逐渐殷实。
万历四十八年,于七时年14岁,以不善习文改而学武。师从武师沧州人胡登选,。
于七身材高大,膂力过人,22岁得中明末武举。不求入仕,热衷于以艺会友。重义气、性好见义勇为、武功出色,声名闻于四方。
顺治五年二月的一天,一队官兵到于七老家唐家泊敲诈勒索,随即捆绑了几个拒不听命的农民。危急中,应被难者家属的请求,于七出面营救。酿成了一场拘捕的格斗,官兵被打的抱头鼠窜,人质被安全救回。事后,唐家泊百姓为了防范报复自行组织了起来,燃起了农民起而抗清的星星之火。一时间,“唐家泊反了”,“于乐吾反了”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把胶东各地怀有反清情绪的各阶层人士,吸引到一条战线上来。于七,被推为这支义军的当然领袖。
是时,宁海州昆嵛山禅教寺僧常和尚,联合文登张家埠农民张振纲等,起兵响应于七起义,盘踞昆嵛山,袭扰文登牟平二县城。明末志士希图恢复者,也加入义军阵营,其中最有名的是莱阳董樵。
其时,清廷正把主要精力用于对南明的战事,府、县的防营又不足以镇压方兴未艾的义军,这才使于七领导下的义军节节胜利,逐渐壮大。同年的某个时候,于七联合常张,集中二三千之众,攻克宁海州城,杀死知州刘文淇。 然而,于七实在是并无造反的意思。顺治七年,登州知府张尚贤“单骑携一幼子”,亲赴于七家慰籍、特别表示只要降清,保其一家安宁,并愿留儿子作为人质”,在取得于七的信任后。张尚贤上报朝廷,任命于七为栖霞把总。
登州知府的这次招安,使得于七的义军解散,军师董樵等离开起义队伍。但另一股义军常和尚与张振纲仍盘踞在昆嵛山,直至到清顺治十八年于七再次起义
于七招安后出任栖霞县的把总,领兵九十二名。职责就是剿贼捕盗,维持地方治安。于七捕盗,是清廷对他的的防范和利用,另一方面难免遭遇旧日部下和绿林朋友,在绿林内常被人戏称为奸细,抓牙和鹰犬。虽有官职厚禄,但脸上无光,在绿林中抬不起头来。夹缝中的他在当了10年把总(后升任裨将)之后,接受自己夫人和几位知己的建议,辞掉了官职。
本来于七可以就此安度下半生,然而却有想不到的灾祸。顺治十八年春,于七之弟于九在的莱阳宝泉山庙会上,同当地豪绅宋彝秉结下仇怨。宋彝秉属于声名显赫的莱阳宋氏家族,然而却是宋氏不肖子,其父曾任兵部侍郎,倚权仗势,飞扬跋扈,不想到庙会上玩博戏,碰到了更硬的主儿,被于九一顿暴打,从此两家结下怨仇。 于七此时还希望清廷能出现張尚賢那样的官员,他还可以说明苦衷,再获招安。他的聚哨山林可能只不过是为了自保和接受招安的后盾。然而此时的清廷已坐稳脚跟,磨刀霍霍,面目狰狞的向他袭来。
最终义军寡不敌众,被迫退守锯齿牙山内的几座山峰,凭险节节抗敌。
牙山是石头山,山中没有平地土壤,无法耕种,在包围封锁下,粮草慢慢消耗掉,坚持两月余。到第二年开春,顺治朝终结,康熙朝开始,康熙元年(1662年)春一月,于七溃围窜走。从此下落不明,。其部下尹应和、尹秉 等俱被擒斩,马殿芳下落不明,所剩余众皆投降清军。
清政府对义军的围剿和镇压手段极为残酷,凡参入义军的人员和其家属皆都杀绝,一时胶东大地尸横遍野,哭声振天。人丁口数累减,义军住地村庄十室九空。
清康熙元年(1662年)三月,清兵声称于七藏在即墨圣家屯村中,村人隐匿不报,屠村,幸存者改村名为玉泉庄。因村在窑山前,后又改名为窑山屯。在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中《野狗》和《公孙九娘》两篇文章就记载了此此事件的残暴和离奇。
在这次大难能逃出来的大多都改姓埋名,西奔莱州,青州,武定等地,依附于有于姓的村庄,因于姓大多是由胶东迁徙而来,出于祖辈的乡情,多能收留。
在昌邑某村有几户姓卞的人家,在清光绪年篡修的《谱牒》中就记载:“康熙三年由东莱迁潍东,为避剿杀,改于姓为卞姓。”
在生死逃亡中的马殿芳来到了昌邑夏湾村,于姓人家收留了他,他见其于姓族中年轻人自治刀剑习武操练,各类套路都不规范,如是亲自上场,先打了一套《地龙经》然后操练各种器械,只见他滚地如蛟龙潜水,腾空若卧虎扑食,所操枪械都施的呼呼生风,族人看的呆若木鸡。于姓族长商定,聘为武师,授徒本族子弟。
马殿芳在夏湾村住有二年有余,尽其所能,将所会武功传授于姓众家子弟,夏湾村的男子人人都会几套拳法,舞枪弄棒者不乏其人,更有高徒显露头角,周边村庄都投于羡慕的眼光。一时村内盗贼不敢入内,皆避而远遁,村民夜不闭户,路不失遗,从而养成良好的村风。
有一天,村内来了一伙跑马戏的,都是清一色的年轻壮汉,马匹精良,著装一致,个个身佩刀剑,满脸的杀气。跑马打场时刀剑不离手,虽开场言道:“我等家乡遭遇水灾,难以度日,初来贵宝地,讨要生活,望三老四少,多加恩典。”但观其面相,个个脸放红光,精气神十足,说话声气息高昂。马殿芳近观一霎,心中惊出一身冷汗,心想,这帮人马定有来头,极有可能是官兵探听到我在此地,假扮跑马走解的来抓我!随即向其高徒施以眼色,俏俏的沿村中小巷跑离村庄。
跑马戏的沿着围观者在马上察看人脸,未见有马殿芳身影,就取出画影,沿着人群挨个比对,村人不解,人群中就有人说:“这个影像不就是咱庄的马师傅吗?画的可真像啊!”此言一出,如同炸锅!跑马戏的露出了本来面目,人人横刀立马,满脸杀气腾腾,把围观者逼在圈内,谁也不让离场,领头人拿出官府告示,大声宣读:“上谕,迩来登,莱二州,受于七妖言所惑,组聚乡民练习拳勇,抄杀官府,以滋事端,致府令不达,民不得安生,叠经谕令兵备衙门严行剿杀。著派出之统兵大员及地方文武,迅即严拿首要,解散协从。倘敢列仗抗拒,应即相机剿办,以昭炯戒。现在人心浮动,遇事成风,凡有外地逃亡之徒,藏匿不报,当以罪除。钦此。”
庄民从没见过这样的威严阵势,在寂静悾瘆中吓得两腿筛糠,惊悾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无言以对。胆小者吓得力不能支,个个自身难保,唯恐灾祸落到自己头上。
恰此时夏湾村的主管地方应急跑来,好言答对。由地方引领,来到了马殿芳住宅,见其铺盖具在,人影却无。遍搜村内各个住家,皆无所获。当即分头四处察寻。第二天终在北孟遇一个拾粪的老汉,言说是日见有两人急匆匆往东南而去。
马殿芳师徒二人昼宿夜行,天将放晓,二人栖身于双羊店村后麦秸垛中。马殿芳就对夏湾于姓高徒说:“我本朝廷要犯,早晚得死于囚牢,你与我跟随,若和官兵遭遇,必死无疑。你尚年轻,走的路还早,我把地龙经传授于你,也算是后继有人了,你可从来路返回,督其子弟习演我授的各路拳法,切记!苦练莫怠,到时鱼过龙门即成龙。也不枉师傅一片苦心!”
待到夜至,其徒不见了师傅踪影,遍寻村舍,未闻其踪,只得遵循师命返回故园。
马殿芳一日跑到了高密松园村,天欲晓时藏身于麦秸垛里,不一时,来一老者摊场,木杈挑麦,马殿芳原型毕露,当即跪求老者,言道:“我因性情暴躁,得罪权贵,后有仇家追杀于我,待你把场摊好后,我藏匿麦秸下,你可赶骡打场,行于既往,任凭碌砫碾压,我定无妨。”老者听得此言,心中暗笑。言道:“你遇危难,我可救你,但你言过其实,就算你障了仇家的眼,我这三百斤重的大碌砫也得把你碾成肉酱,到时候我救你不成还的落个杀人罪名,你这不是要我老汉的命吗 !马殿芳见老者心存疑虑,当即举起大碌砫,连举数十下而神色不改,老者惊叹,我救一豪侠何乐而不为呢!
待到追兵至,老者手扶辇杆,鞭打黑骡,碌砫发出吱吱的声响,外人一看,好一幅农家收麦图,未搜索而远去。追兵远去,马殿芳一个鲤鱼打挺从麦秸下跳出,跪在老者面前,谢过救命之恩,远遁无踪。
说道这里不得不说一下崑嵛山起义领袖 于七下落 清史载 七窜入海。现多认为于七突围后,避祸隐身崂山华严庵,拜慈沾上人为师。法号寂彻,名善和。继师兄大泽,主持华严寺20余年。1701年(清康熙四十年),去世,享年113岁。今存善和墓塔、画像。青岛一带螳螂门甚至还流传于七(善和)入寺后化名王郎,创螳螂拳法。即墨杜延 《谭略》说,吴三桂反时,有人见他书生打扮,骑驴负青囊而去,未至而卒。
另据传说,马殿芳在高密松园村教授拳法两年多,后被官兵察觉连夜潜逃至五莲山大光明寺,见其师兄隐姓出家在此寺内,跪求相救,其师兄言道:“救你易,但你得忍痛受罪。”马殿芳说:“只要能躲避清兵追杀,何罪都能忍受!”其师兄让马殿芳躺在床上,双眼紧闭,心地放松,师兄就把刚烧开的一壶开水浇在了他的脸上,马殿芳被痛的昏死过去。待醒后求其师兄给上药止痛,被师兄拒绝。休养三月,脸上烫伤痊愈,满脸留有凸凹的疤痕,入寺香客皆不敢正视,被称为疤脸和尚。
以上的这个传说是夏湾一个年轻的武者所说,该人自幼习武,拜师时是师傅言传于他,因富有传奇,为不失其记,在编写时据其传说脉络略有升华。马殿芳被夏湾好武者尊称为师祖。
2016年10月28日 赵仲泉写于夏湾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