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历史名胜 山东昌邑:近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山东昌邑:近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及隋代,繁荣于唐宋,转变于明清,到近代时期,其进程则与口岸开放和中国柞蚕史的黄金时代息息相关。
 

从汉代到明代,柞蚕成茧仅仅被历代统治者视为反映国家太平的祥瑞,一直未能得到有效利用。至明代晚期,柞茧的商品价值被逐渐发现。清代道光年间,昌邑工商业者率先发明了柞蚕缫丝技术,开发出“昌邑茧绸”这一特色产品。随着昌邑茧绸占有国内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昌邑绸商通过资本与技术输出,将昌邑茧绸的原料基地及生产基地由最初的胶东地区、鲁中南地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南部,开创了中国柞蚕史的黄金时代。

昌邑市是“昌邑茧绸”的发源地,也是“近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该市发现了大量相关文物与史迹,是研究和见证“昌邑茧绸”与“近代海上丝绸之路”辉煌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1.下营古港及东海关下营分口衙署
下营古港位于下营镇西营村南。乾隆七年(1742)《昌邑县志》:“渤海在县北 50 里,产鱼盐之利,有下营海口,商船往来停泊处。”码头全长 200 米,一般水深 2~4 米,可泊大小渔船、商船 300 多艘。1935 年版黄泽巷编《分省方志》称其:“民船蚁集,货物云屯,商况之盛,与(昌邑)柳疃、夏店鼎足而立”。

东海关下营分口衙署位于下营古港北侧 500 米,现存正厅五间。清咸丰九年 (1859),龙口设厘金局,辖掖县海庙、蓬莱天桥及昌邑下营等口。同治元年(1862)东海关监督衙门成立,龙口厘金局改制为“龙口东海关”,下营海口专设委员管理,并建衙署。其东侧旧有天后宫,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1940 年被毁。现存光绪三十年(1904)所立碑记,有昌邑县知县胡师孝、海关委员姚瓒元题名。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下营古港及下营海关衙署

2. 姜泊民居群
位于卜庄镇姜泊村,现存建筑共有 31 处,均为清末民国时期著名的民族资本集团姜泊“五大功”(功茂、功裕、功增、功盛、功泰)茧绸业老字号旧宅。其中“功泰”老宅,建于 1930 年,双层共三十六间,用砖十万块,耗资一万余枚银元。其他代表建筑尚有功裕老号故宅、功增分号故宅等。

中国传统村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姜泊民居群

姜泊功泰老宅修缮后

3. 齐西民居群

位于龙池镇齐西村,包括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民居共计 52 套,彼此相靠,互为邻居,周边护村壕环绕,较好地保留了古村落布局原貌。这批民居多为齐氏家族茧绸业老字号的故宅,还包括部分齐氏名人故居以及庙宇、家祠等,建筑精良。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齐西民居群

此外还有夏店村民居群、白塔村“阜盛茂”故宅 、岞埠村徐长庚故居、围子村马毓俊故居、李家抚宁村“利源增”故宅等近百处相关建筑。

中国传统村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夏店民居群

4. 相关碑刻
经调查,昌邑现有宋代至民国时期的历史碑刻 1500 余幢,其中与昌邑茧绸有关的约 400 幢。包括 “杨茂春墓碑”“高传惠墓碑”“高克仕墓碑”“马殿纲墓碑”等著名茧绸商人墓碑,以及“重修小龙河碑”“重修文山庙宇碑”“重修延真观碑”“重修白塔石桥记”等茧绸业商号题名碑,数量巨大、雕制精美、内涵丰富。其撰写、书丹者多为名士政要。如:《杨茂春墓碑》由北洋政府教育次长林修竹撰文,山东教养局局长张书绅书丹。《高传惠墓碑》由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沈瑞麟撰文,中国实业银行行长龚定谋书丹,山东教育厅长前清状元王寿彭篆额。

收藏大量绸商碑刻的“昌邑碑林”

收藏大量绸商碑刻的“柳疃碑林”

“近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以昌邑人为主体的民族工商业者,在中国近代社会剧烈变革的背景下,凭借“昌邑茧绸”这一国货代表产品和难能可贵的商品经济意识率先开发出的国际商路,前后存在近 100 年时间,它的出现,续写了“海上丝绸之路”辉煌的一页,其兴衰荣辱,是我国民族资产阶级奋斗与成长的缩影。而大量存世的相关史迹与文物,则赋予了这条商路以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据王伟波:《山东昌邑:近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节录,见2013年5月3日《中国文物报》。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