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民间传说故事 发救济粮的笑话

发救济粮的笑话

                   

                                                      发救济粮的笑话

 

                     

 

 

   救济粮这个词可能是共产党的创造发明。从解放初期,一直到1983年的农村土地大包干,在这三十多年的时间,人民生活都极端的困苦,所谓的“农业学大寨”,只是把土地整平了,沟渠取直了,但地里的粮食产量不见增多,“温饱”二字始终是农民最高的期盼。生产队收获粮食后,不管丰歉年景,要先交上级给规定出的粮食指标,名曰“爱国粮”。到了第二年的春荒,政府为不让饿死人,就在“爱国粮”中拿出一定的指标,分发给农村生活中最困难的人家,帮他们渡过难关,名叫“救济粮”。凡是分到粮食的人家叫“长年病灾户”或叫“困难户”。但那时家家都过的很艰难,到时侯谁也想多分一点。每到分救济粮时,大家都争先说:“我家最困难,孩子多,男人干活重,吃的多,再不给就活不过这个春天”。所以,每到开分救济粮的会,群众发言最踊跃,是一次检阅口才的盛会。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

       1973年春,我在公社农村住点,年底上级来了救济粮指标是2000斤,要求分发给村中最困难的群众。党支部就召开生产队长和贫下中农代表会议,经层层推荐,大家一至认为村中的25户人家确有生活困难。但分给谁家多少党支部都没有定死,为求公平合理,到开会时由这25户村民再自报数量,然后村党支部在酌情处理。

      村中有一户人家,夫妇二人生有三个孩子,家中日子过的还不算是很艰难,但因这家的男人是兄弟八人,在村里属大势力,村干部都不敢得罪,故也就把他列为困难户之内。

      这个户家中男主人约有三十多岁,身材高大,相貌堂堂,但就是缺点心眼,还事事假装明白人,每当他说错了话,办错了事,村里人惧其家族势力也不给他纠正,久而久之的就被培养成了个“二百五”,村民暗地里送给他个外号叫“半吊子孔明”。其妻与他年龄相当,长的短小精明,富有心计,走路如风,手脚麻利,地里家里可都打算的汤水不漏,家中的大事小情都由她拿主意,是家中的一把手,村民也给她送了个外号叫“八面紧”。

      分救济粮会的傍晚,“八面紧”突发感冒,顿感头昏脑涨,四肢无力,周身发冷。为不能参加分救济粮会甚是着急,口中骂骂咧咧的嘟囔:“早不病,晚不病,偏偏在这个时候病,今天我不到会,还不知道给咱几斤?”在一旁的男主人大声说:“不是还有我吗,今天只要我到了会,那些熊村干部要少给咱一点,我就与他们豁上,欺负别人行,欺负咱他们还不敢,我还鬼不过他们。”

,   待到这25户村民到齐,村支部书记公布每家所分救济粮数量,当念到他家所分是80斤时,“半吊子孔明”怒而站起,暴声呵斥:“您些干部净浑蛋,凭俺这样的困难家庭就给俺80斤,想饿死俺吗?”村干部知道他的体性,就随口说:“那你到底想要多少斤,自己报上来?”“半吊子孔明”大声说:“20斤”村干部说:好,“这可是你自己报的,以后不准反悔。”

     散会后,“半吊子孔明”急匆匆回到家。用显能的口气对其妻说:“今天多亏我去,那些干部想给咱80斤,我听到后当场就蹦了,他们叫我自己报,我就报了20斤,吓的那些干部老老实实的就给咱批准了,想杵咱的熊,没门。”其妻听后就怒声问他:“我操死您娘是80斤多还是20斤多?”“半吊子孔明”理直气壮的说:“这点事我还不明白,当然是20斤多,咱八弟不是叫我叫二哥吗”?

 

这可真是:  

                         荒唐岁月多灾荒,           灾荒之年更荒唐。              

                         饥肠轳轳难度日,         多少不辩也正常。

                           

                         赵仲泉于2009年10月29日写于文景明居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