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民间传说故事 解放前惺惺山上的庙宇

解放前惺惺山上的庙宇

                                                    解放前惺惺山上的庙宇

    在岞山东南边惺惺山的顶峰上,曾建有四座庙宇,规模虽然不大,但对周边村庄的影响较深,是人们精神和信仰的寄托场所。为使人们不忘记先人走过的路,现在分叙如下。

                                                                               玉皇殿

       玉皇殿建于山顶的西侧,其建筑年代不能详考。内有重修碑记多幢,最早的重修碑是明天启三年(1623)可见此庙最早始建于明代。
        正殿二楹,各三大间,进深三间。灰瓦盖顶,前出廊檐,有木明柱四根。山墙起脊,上饰鸱吻,雄居于屋顶两侧。殿内雕樑画栋,纹饰图案古朴,色彩华丽。其雕刻和设计更是匠心独居,工艺极为精湛。大殿的院内大方砖铺砌,四周有青砖修建的砖墙,上有青瓦起垄盖顶,院内有古松二株,大可两人合抱,给人的感觉是肃穆森然。
大殿的南门是二层阁楼,门洞三间,进深一间。高约6米有余大歇山式门洞两侧各有圆窗。红墙灰瓦,楼上塑有文魁星像,楼下则是进殿的南门。券顶式,其势威峩壮观。大门两侧各有神龛,至民国时龛内神像已被毁。大殿内塑有玉皇大帝的坐像,黄脸金衣,威严端庄。帝像两侧塑有黄飞虎,姜太公等四人立像,大殿墙壁的四周绘满了以《封神演义》为故事题才的壁画,在楼台山河,茂松翠竹的衬托下封神人物显得倍加精神。
             玉皇殿香火常年不断,到解放前夕,因为战争的原因多年缺乏维修,渐趋荒废。自经1947年秋后的岞山战役后更遭兵燹之灾,大殿坍塌,断壁残垣,仅剩阁下券顶尚完正。到1958年大炼钢铁时,券顶也被拆除,玉皇殿的遗迹今已荡然无存。

                                                                                       娘娘庙

                     娘娘庙座落在玉皇殿的东侧,相距约有十米,庙依山而建,体量较小,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为砖石混建结构。殿内供有泰山老母的座像,(即碧霞元君)两侧塑有金童玉女的立像。庙门左右,有圆形的花格小窗,庙顶覆盖灰瓦,门上有匾,雋写“壁霞元君祠”五字。庙内壁画到解放后已剥落不清。
            日寇侵华,天灾匪祸交加,住庙道人散去,百姓衣食不继,生命整日在危线上游荡,无心再去打理道场之事,任其风雨剥蚀,兵匪也常年占其地驻扎,灾兵之祸不下数十年。后祠顶坍塌,只剩断壁残垣,荆棘杂草丛生,到1958年又被拆去砌炉炼铁。庙址今尚存。

                                                                                      龙王庙

                    龙王庙座落在娘娘庙的正前方。面三间,进深三间,是前出廊檐的硬山式建筑。殿前两侧有厢房,分别是斋房和道舍,门楣上的匾额题“雨师庙,”是清代光绪京闱举人邵凌阁题写。 
庙前有方台高起,周边石砌,上围护栏,砌以多层台阶,名曰“师雨台”。是遇干旱祈雨时道人祈雨作法的祀台,台的四角有古松四株,粗壮挺拔,皆似龙型,更显的“师雨台”庄严肃穆。庙前砌筑精致瓦垄习亭,吻兽高昂,椽头齐正,樑栋雕绘,纹饰古朴典雅。殿内四壁绘以东海龙宫图,描绘细致入微,色彩明丽。殿内塑像,中为龙王,身坐凤花辇,手握八方清露瓶,左侧有雷公谢仙,(又称风隆雷公霹雳将军)右为电秀文英(闪光娘子)。二者为立像,手中分别持雷鼓、神索。造像均为泥塑,面部威俨,凛凛如生。彩绘相映,气分阴沉,望之森然,故未成年人多不敢近观。
昌南之地,虽近潍水,因古时水利不兴,多有旱灾,致庄稼不收,民多苦饥,都期盼风调雨顺,修筑龙王庙,以望天降甘霖,五谷丰登。
      清代岞山村康熙年进士王训曾写诗描绘惺惺山祈雨的场面。
                                       惺惺山前众摩肩,佛声香烟冲九天。
                                       神明有情风雨顺,普降甘霖赐丰年。
         由此可见人们当时祈雨的心情和香火的胜况。龙王庙毁于1930年蒋、冯、阎内战火之
中。
                                                                             忠义祠

                 忠义祠是为清咸丰辛酉年(1861)在傅振邦(昌邑虫埠人)刘化党(昌邑刘家埠人)的统一帅领下,在昌南抗击捻军张乐行,张宗禹部而牺牲的将士而建。犹如今天的烈士祠。
该祠建在惺惺山顶部的左前方,祠面三间,进深一间,砖石砌墙,灰瓦盖顶,吻兽昂天,前出廊檐,明柱落地。院墙为石基砖盘,粉墙镶中,顶盖灰瓦,庄重威严。
祠内设砖砌供台,上放有辛酉烈士灵位。“忠义祠”三字匾为两广总督,兵马大元帅傅振邦手书。
灵位上的人名:
牟家庄人团勇张允德
南游庄人营弁程南森(系大帅傅振邦马弁)
日阁庄人团勇赵尊爵
坡里人 团勇陈相福
流河人 团勇贾其海
牟家庄人团勇张允度
高家庄人团勇高凤飞,高鸣业
新河头村团勇王凤鸣
夏湾村人团勇于在兹
河北省献县人团勇卓子海
杨家庄人团勇杨桂清
南游庄人团勇刘振海
南夏湾人团勇赵永升
高阳村人团勇张正修
大庄村人团勇焦效悦
方格庄人团勇方文澜
辉村人团勇张其伦等。。。
以上为正祀者,因他们属国家的正规军队,故享有正祀的待优。
      两山墙上供奉的是从祀者的灵位,主要从祀的有:丈岭乡麻姑庄村方成德、方蓝天父子二人。辛酉年捻军由高密越境至马姑庄村,方成德与其父方蓝田遇捻军骑兵于村西,方成德奋力独拒抵抗,捻军骑兵不能伤,继而捻军步兵蜂涌而至,父子失散,方成德后闻父蓝田在贼群中,便挺身而往。使出浑身武功解数,连杀贼数十人,力竭,与其父蓝天被贼杀害,受清廷褒奖,故从祀。
         捻军是清咸丰辛酉年太平天国的一支军队。因其成员来自安徽,故又被称为捻军。首领是张乐行、张宗禹,他们奉洪秀全之命,由河南窜至山东,北伐至昌邑。对这次战乱,当地人称为长毛反。邑人在清廷的统一号令下,修筑围墙,保命保财。捻进的队伍性质是一支农民起义军,有着浓重的帮会迷信色彩和惨忍的烧杀奸掳匪贼习气。昌邑人民在傅振邦的鼓动下,修筑围墙御贼于村外,全民皆兵,奋起抵抗。时昌邑南乡由饮马镇刘家埠人刘化党组办团练,帅队抵杀捻军于高阳,房岭、南游庄一线给捻军以极大的创伤,而民众、乡勇、团练被杀者也比比皆是,此役尤以董家流河、东山阳等村死伤最多。
       忠义祠所祀奉的人物多为团练乡勇,民众杀贼十人者也从祀之。忠义祠自建成后,由住庙的张百户屯村孙姓道人管理,到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占领了岞山站,在他们的侵华政策中,对有民族精神的抵抗者极为仇恨。到1939年初,驻岞山站的日军授命汉奸陈立合将忠义祠的所供奉的灵牌运到岞山站焚毁。当地人民对日本鬼子的这种灭绝民族精神,奴化民族形象的行为极为反感。后来又有人冒死在忠义祠的墙上书写上了所奉祀者的名子。并在墙上题诗:


                                                    徐福东渡去求仙,一去不知多少年。
                                                    带去三千狗男女,狼心狗肺反中原。

             每到清明日,农历的10月1日仍有人到此烧纸焚香,作为对抗捻英雄的怀念。后来,日本人又在忠义祠驻扎了一个汉奸小队,使其记念活动终于停绝。从此,忠义祠渐渐的无人管理,到解放初期坍塌。
             在清代,惺惺山的四座庙宇管理较为完善,特别在同治、光绪年间,朝廷降旨,政府出资建立了忠义祠,形成了由民间自行管理修缮,到政府出资建庙管理的转换过程。清同治二年,由政府出资,在惺惺山购庙地300亩,以供住庙道人的衣食和活动经费。到抗日战争时期,庙内的主持道人是张百户屯村的孙家兴、孙家会兄弟二人,后来有孙华山也来住持。到解放前夕,因战争的原因,庙内时常住有军队,特别是1947年的岞山战役,四座庙宇都成了国民党兵的据点,自然就成为共产党军队的攻击目标。
               解放后,政府号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所有的庙产都称了公产。无人敢出面修缮,致使庙毁神无。300亩庙地自然也参入土改,从此惺惺山的一切神事活动停止。

                                                                              赵仲泉写于昌邑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