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马路变成工地 如此“和谐施工”不可取

马路变成工地 如此“和谐施工”不可取


市府街两旁,砖块和沙子堆积在马路上,导致交通几乎瘫痪,但堆积的砖沙却几天未见使用

    今夏,我市对马路两旁人行道展开了大规模改造施工,所有施工街道几乎都是道路两旁同时改造,施工人员两边跑、施工工具到处放、建筑材料满处堆。施工现场“一派繁荣”的景象背后是市民的行路艰难,特别是对一些相对较窄的街道,直接就是交通瘫痪。本来部分建筑材料是可以存放在正在施工的人行道上一边施工一边取用的,但是很多路段就是把这些东西堆放在了马路上,更让人不能理解的是有些建筑材料在马路上存放了很多时日,却未见使用,导致汽车、自行车和行人在这些砖沙水泥之间崎岖穿梭、左右逢源。

    其实,合理估测建筑材料用量,将材料存放在施工的人行道上,现用现取,一边施工一边挪工地,是可以实现的,而对于一些较窄的街道实行分段集中施工,尽量避免两边同时施工,也不见的就耽搁多少工期。但遗憾的是这些工地,宁可整条街道统一挖掘、统一平整、统一铺设,宁可让施工现场多日同时占据道路两边,让行人、自行车和机动车同时在拥挤的马路中央交错,也不去调整施工计划和原料存放量。
 
    诚然,如此全面开工和尽情的设置马路工地,对施工速度和成本有一定的好处,在施工队伍内部来说也算是“和谐”局面了,但对如此节约施工成本和因交通不畅导致城市运转效率低下所带来的损失相比,哪个更合算,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上海市一位政协委员在政协会议上提出过国外的城市施工经验,以下是他的发言摘录:“我去过美国,日本和香港。除了学术交流外,我非常关心国外的建筑工地。看了人家的施工现场,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汗颜。工地开挖、施工、井井有条,建筑材料材料堆放整整齐齐,施工垃圾每天清理,进出工地的车辆都冲洗干净。即使在工地附近地区,也没有感到对于环境有什么影响。这才是真正的‘先进的生产力’、‘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我不知道我们对外承包的工程是如何施工的?是否中国人的价值比外国人低,可以不加考虑?”
 
    西欧国家在管道规划、施工、共用管廊建设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如德国、英国因管线维护更新而开挖道路,就有严格法律规定和审批手续,规定每次开挖不得超过25米或30米,且不得扰民。

    按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的社会主义应该比西方的资本主义先进着一代,我们的“和谐”和文明就应该比他们的更能让国民体验到“民本位”先进性。所以,我们的市政施工队伍不应该只考虑领导视察的“满意度”,千万不能忘记施工过程中人民的满意度;代表人民来监督城市工程的官员更应该以人民的需求为基础,来制约施工队伍的施工方式,也许适当的工段调整和工程材料流转规划给施工造成了小的“不和谐”,但却可为一座城市带来和谐的整体运转。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