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历史名胜 齐国曾在山东昌邑市建都

齐国曾在山东昌邑市建都

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除国都临淄(今淄博市东北临淄镇北)外,还陆续在四境要地建有四个别都,合称五都。四个别都分别是:西面的高唐(今禹城及齐河县东南),西南的博(今博山东北)、平陆(今宁阳县东北),东方的都昌(今昌邑西)。

都昌,又名邶殿,春秋时为齐国东境战略要地。往西有道路直达国都临淄;向南则顺潍水(今潍河)可达杞国都城淳于(今安丘县东北)及其邑无娄(今诸城县西),又往南可通吴国(今莒县北)、莒国(今莒县)等地;其东则大部为莱夷族活动地区。莱夷是当时山东半岛上的土著,活动区域很广,但其都城当在今平度县以西、胶莱河一带,而此恰好离都昌甚近,所以都昌就成了当时齐东方边防重地,进攻莱夷的军事据点。齐曾与莱夷族发生过多次战争。如《春秋》宣公七年(前602),“公会齐侯伐莱”。《春秋》宣公九年,“齐侯伐莱”。《左传》襄公二年(前571):“齐侯伐莱,莱人使正疾子赂夙沙卫以索马牛,皆百匹,齐师乃还”。

都昌不仅地理位置上重要,而且这一带也十分富饶。如《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记载:齐“与晏子邶殿(都昌),其鄙六十,弗受”。晏子解释不受原因时曰:“不受邶殿,非恶富也,恐失富也”。另外,这一时期,都昌北部还是齐国海盐业的生产中心。经济与军事重地的双重因素,是都昌成为齐国别都的主要原因。

都昌又是齐国之宗邑,置有宗庙。《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日:“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日都,无曰邑”。杜预引《周礼》曰:“四县为都,四州为邑,然宗庙所在,则虽邑曰都,尊之也”。因为宗庙内安置有代表祖先的神主,活着的统治者除了经常祭祀先祖以尽孝道外,还须向祖先请示报告,以求保佑。所以西周、春秋以来,许多重大的典礼及事件都需在宗内举行、宣布,于是置有宗庙的宗邑就成了政治中心,成了都城。

春秋以后,齐国灭莱,其领土又向今山东半岛中部、东部发展,都昌做为战略要地的作用减小,但它做为海盐业中心的地位仍保持不变,同时也是临淄通向东部沿海各地的咽喉,仍是齐东方地区的大邑,所以它还应继承春秋时别都的称号,成为战国齐五都之一。《战国策·燕策一.燕王会既立章》及《史记·燕世家》皆日:齐宣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战国时齐国五都,置有都大夫。都大夫既是都的行政长官,又是“五都之兵”的主将。

都昌故城遗址简介

都昌故城遗址位于昌邑市城区,范围包括今新村街以北、北海路以西、富昌街以南、建设路以东,平面呈长方形,城墙早年夷平。都昌故城始建于春秋晚期,曾作为齐国别都之一,战国为齐七十二城之一,先后曾经是齐国贵族庆封、齐相晏子(辞封)、汉都昌侯朱轸的封地,以及历代都昌县治,延续至隋唐时期,前后存在千余年,是山东省位数不多的千年古城遗址。曾在城内采集有龙山文化陶网坠、陶器足等,并出土东周时期陶井圈、陶豆、陶量、陶碗、陶钵、陶盆、汉代铭文瓦当等文物,内涵丰富。它的存在,对于研究齐国史及山东地方史均有重要价值。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