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学作品 我们留下吧,就在文昌之邑

我们留下吧,就在文昌之邑

“夸”是个力气活,我其实不太会夸人,夸其他东西也是一样。人不能硬夸,话不能硬说,每逢不得不心口不一地夸一夸甲方的尴尬瞬间,我的大脑都是一片空白,不过看到“家乡新貌”这个主题,我好像原地变身“王婆”,听我慢慢说。

我的姑姑是个“姜老板”。跟北京奥运会同时,为了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生活水平,姑姑自2008年开始学着种植大姜,从开始的三亩两亩搞实验到现在十亩二十亩成规模,种姜的收入慢慢成了家庭支柱收入。

种姜是场大仗,想打胜仗要从育种开始。姜的育种要保证温度。放到以前姑姑在家育种都要靠烧火炕——把姜带芽的块茎码在炕上,盖上棉被,烧火炕保证温度。烧火炕效果是不差,但是活动空间小,费时费工。大概五六年前,不知道姑姑从哪冒出来的想法,腾出了一间库房装上了地暖设备,用地暖设备来育种,让原本劳神费力的工作一下子变得高效起来。

育种仅仅是前奏,关于姜的战争在姜种下去的一刻才真正开始。

 

 

种地浇水施肥举足轻重。什么样的地施什么样的肥都有讲究,一块用来种姜的地,时间长了因为施肥造成的土壤板结和含菌率上升会影响姜的产量和品相,对环境也不友好。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姑姑家的姜地里逐步开始更多的使用生物肥、有机肥替代复合肥,针对病虫害也更多的使用生物农药。如果不下雨,姜地里的水要十天浇一遍,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几乎让家家户户的地头上都有了水井,浇水不再是难事,但乡亲们并没有安于现状,开始琢磨引进滴灌,姑姑家是打头阵的几家之一。装了滴灌系统之后从前漫灌逛地头看水浇到哪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相比漫灌,滴灌节水已是共识,冲施的农药和肥料也因为滴灌系统提高了利用效率。

姜的储存也值得一提,家家户户有姜窖已经成了常态,姜窖俗称“姜井子”,以前储姜“下井子”主要靠人力, 现在则是更机械化,下姜笼的吊机、运姜笼的轨道都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照进现实。

2010年前后,村口就已经开起了洗姜场 ,吸引着众多姜贩子前来收姜,村里种姜的的农户不用再跑到大老远的市场上去卖姜,姜在地头上就能直接卖掉。

距离霜降还有两个月的时间,前一阵子回老家,姑姑说村口洗姜场要拆了,昌邑南站要接新高铁线进去,洗姜场的位置划在了高铁线路规划范围内,需要拆迁;村里有了种姜的新一代,再上上年纪她跟我姑父也就不再种姜了……

下营晨曦

 

说到高铁,不得不提一句,直到大学快毕业,我才第一次买上学生票。刚上大学那会儿,昌邑还没有自己的高铁站,火车客运我也没怎么听说,相对最方便的出行方式就是去汽车站坐公共汽车,去潍坊站乘坐高铁还要一小时以上的车程。上学的交通挺磨人的,我在日照上学,从昌邑汽车总站出发去日照的公共汽车每天只有一班,这辆车一大早出发,下午一点再从日照返程,乘坐公共汽车从昌邑到日照至少需要三个半小时,但这几乎是我上学唯一的经济可行的公共交通方式。后来潍坊北站建成了,我家距离高铁站的车程从之前的一小时以上缩短到四十分钟,我也因此开始享受火车票学生优惠价,乘坐高铁从潍坊北站到日照西站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不得不说,这让我的幸福感直线提升。毕业后昌邑南站建成通车了,这将我家距离高铁站的距离再度缩短至20分钟车程。

姑姑家的弟弟毕业去了中车青岛四方工作,谈起高铁眉飞色舞,能看到他作为从业者从心底认可高铁带来的希望,这些希望聚成了他眼里的光,像洞察未来的模样。

柳疃桑葚熟了

2020年特殊的春天,特殊的压力让我迷上了房屋改建装修类的节目,看见别人的家根据自己的理想变得越来越来越温暖明亮,我的心也痒痒,手也痒痒,于是就萌生了自己做个手工方便自己生活的想法。现在看来,有这种想法的不止我一个,从想到干,执行力比我强的更是大有人在。我买的板材和工具还安静的躺在地下室里,小姨就已经落成跟邻居一起在家做的壁橱新设计,建起了阳光房;姑姑家也重新处理了墙壁开裂加装护板,全面重新装修,在饭桌上姑姑调侃说可得让她儿媳妇来一看就喜欢。

 

小姨居住的乡镇纺织业发达,产业链完善,小姨除了务农之外,还学习了纺织机械操作技术,购入了技术工具,开始穿梭在田间地头和纺织车间,当起了时下热兴的“斜杠青年”。得益于当地的纺织产业集群,小姨这样的技术人才供不应求,即使是疫情期间的不景气也没能影响到小姨,她依然非常地忙。真正有时间闲下来的时候,小姨和姨夫就坐在阳光房里,泡上一壶茶,然后拍照发到微信群里,让我看到!看到他俩惬意的午后,我嗅到了幸福的味道。

青阜麦田
 

毕业前,我很少思考择业的问题,尽管这个问题每年毕业季都会冲上热搜。直到我真正要走出校园,择业的问题骤然逼近,才深深感受到迷茫焦虑和面对现实的无力感。问题的成因是理想和现实的冲突,问题的解决自然是让自己的远大理想与实际结合好。这时候我才发现,问题的症结是我不了解实际啊!我对我的家乡熟悉又陌生,对各色社会现象都只是凑热闹,没有真思考过造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那就先了解实际吧。

工作实习的关系让我有机会接触到昌邑市五花八门的企业和其中形形色色的职工,机械制造、纺织印染、医疗器械、制药、新能源、新材料……甚至还有微粉晶圆,除了对昌邑丰富的企业大开眼界,对他们的薪资水平也是十分艳羡。对昌邑这座小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之后,我为自己没有更早地探索感到十分懊悔。

 

 

要不要去更大的城市生活?真的要留在家里吗?这些问题我都问过自己。从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想里,我对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性有了新的认识。社会的评价标准有太多太多,幸福的标准更是因人而异,不囿于其中纠结,怡然自得,是我们无法逃避终要为摆脱迷茫和焦虑而学会的功课。在我解决问题的同时,“躺平”成为热词,引起了我的注意。确实,幸福是得靠奋斗的,真正手握幸福的时候大概不会计较自己是身在县城还是身在大都市吧。

今年我参加了山东省事业单位招聘统一考试,选择了昌邑的岗位。如果不是因为结构化面试,我真的很想在面试的结尾说一句:我就是土生土长的昌邑人,这方土地养育了我,现在我大学毕业,我想回到家乡,为我家乡的发展做点自己的贡献。

昌邑肯定还有千千万万个“我”。

下营渔舟唱晚

 

范林波/摄

王婆卖瓜凭的是真本事,我即使自诩王婆,瓜能卖出去,也只能是因为瓜好。我个人的情感表达可能就是这样,自己觉得好就是方方面面都好,但你非要我具体说说哪好,那也只能是哪哪都好。写完这篇文章,回溯往昔,我从听故事到编故事,又从编故事到记故事,我也进步发展着,我和我的家乡一起发展着。虽然时间是发展的代价,城市在代谢,人也在衰老,不过好在我写下这篇文字的时候,我的笔触依然充满活力,就像我的家乡文昌之邑这座县城。

我们留下吧,就在家乡——鄑邑。

本文作者:夏林浩

以上插图城市、田园风光摄影作者刘素平,下营沿海风光摄影作者李俊海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