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昌邑的街头,就像80年代新加坡电视剧《人在旅途》的名字一样,人在旅途,街头的一切也都在旅途,稍不留意,那些风景已是沧海桑田!
还记得大昌邑街头,那两位摇着三轮车卖书报的大叔吗?
2003年来昌邑时,这两位大叔就一直在。那时候还没有智能手机,闲暇时光,外出搭车经常会买一本类似《知音》《读者》这样的杂志打发时间,因此我觉得那两位大叔的买卖兴盛时期,应该是写作“ENDING IN 智能手机”吧?
两位大叔一位“瘦一些”,一位身体有残疾的“健壮”一些,忙活间,感觉好几年没见那位瘦大叔了,忙什么去了?还好吗?
瘦大叔个子不高,一脸憨厚,淳朴善良间写满了与世无争。
瘦大叔以前的家在现在公园道一号南门东边那里,沿街挺洼的一排平房,南屋就是一个得天独厚的门头房,平时是自己的儿子在看门头。那个同样瘦弱的儿子经常在门头上跟伙计们玩牌儿,偶尔也打一元钱的麻将,我有时候也去凑凑手,但经常是人满为患而“掺不上手”。
哦,这里没有任何“儿子守家,父亲外出”的褒贬之意。
可怜天下父母心,如今我也是有一个男孩的父亲了,假如有一天我靠卖书报维持生活了,我也会选择让儿子守家,自己骑着三轮车去兜售——“瘦大叔”是一位伟大的父亲!
2001年时,大街上全是风驰电掣的摩托车,老西关大棚还是昌邑的“王府井大街”,我们还是那个穿“兰雁”“爽美威”“佐丹奴”的青年,我每次回流河上班时,都会去买一大摞《驾驶员》《知音》《打工》《特别关注》等杂志,就像返校的高中生带咸菜上学一样,有了这些精神食粮,我才能在那个大堤蜿蜒,百花飘香的世外桃源度过一个又一个寂静的夜晚……
我在那间书屋里,一期不落的买了五六年《驾驶员》!这篇东西发出去后,要是当事人“瘦大叔”的儿子看到,也能猜到我是哪位吧?问候兄弟啊!也问候您纯朴善良的爸爸妈妈!
再说说这位比较健壮的大叔,看看眼前这幅照片,我靠那些书报打发时间时,还没有图中这个可爱的小男孩。过去了二十多年,这个跟哥“大脸贴小脸”大的小家伙,也来他爸爸当年的书摊上买书了——不知道该感慨些什么的时候,就说声意会吧伙计们!
2015年我去乡镇后,就没有再买过杂志。今天偶然路过一时心血来潮,买一本一直都在的《特别关注》,付费时才发现大叔已经用二维码收款了!座驾与时俱进的换了一辆“风吹不到雨淋不到”滴电动三轮车!
大叔们的书报摊,见证了我“与日俱下”的“倒置金字塔式人生”,嗯,年轻时,也曾踌躇满志,也曾春风得意,穿着神奇的草绿色制服,带着“我的未来不是梦”滴美好憧憬,一次次去选购喜欢的书籍。
后来,草绿色制服变成了自己的便装,自己的便装变成了“金通药房同款的工作服”,再后来“金通款工作服”穿破了也没有了!一个距离以前圈子很远很远很远很远很远很远很远很远很远很远很远很远很远的屌丝男,骑着20年前同款的摩托车又来买杂志了!
我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的行囊。那故乡的风,那故乡的云,为我抚平伤痕……
二十年来的颠沛流离没有换来想要的明天,南柯一梦之后还要去买那本什么都懂的《特别关注》。也或许我,卖书报的两位大叔,大昌邑街头的所有匆匆过客,都不过是某本杂志里,一个漫不经心的故事吧?
再过很多年,大昌邑街头依旧熙熙攘攘,或许大叔某个夕阳如画的傍晚,收了书摊再也不会出摊,就像不知道哪年哪月的哪一天,本来就不出名的我,最终淹没在摩肩接踵的人山人海里一样……
或许有人无意间说起,昌邑原来有两个老人摇着三轮车卖书报来……
也或许因为某段文字,会有人说起有线电视还有时,有个职工做昌邑的公众号,叫什么来?想不起来了……
那场永不停息的时光大戏里,我们都是那个兢兢业业的路人甲……
张元兄弟的这篇文章令我想起了很多往事。98年左右,买他的齐鲁晚报、体坛周报、足球。后来听晚辈说还买过他不少AV片子(应该就是郭德纲口中的黄盘吧,咱们叫黄碟)。那年《寒风竹》火的时候,全市扣发当日的齐鲁晚报,他自己弄了一份复印了好多,一份卖好贵。人家有昌邑最早的嘉陵,很早就给孩子在潍坊买房子,其实老安是成功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