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学作品 马守华:田野美食在故乡

马守华:田野美食在故乡

我家在昌邑市角埠村,愿将此文献给儿时的玩伴、同龄人以及故乡的田野美食爱好者品尝。

家乡的那些鲜花野果味美可口,令人难以忘怀。我七八岁时,在万物还没复苏的初春就常和小伙伴们到村边的土堆、荒地里拔米布袋。

米布袋,学名甜地丁,俗名较多,在老家还有面布袋、油布袋,共三种,开紫色花朵、形状略同但又各有特点。米布袋上粗下细像一只筷子,拔出来即可生食(吸汁);面布袋粗短,下端分支多,像小人参,须剥皮吃,水分不及米布袋;油布袋根、叶均小于前两种,枝叶油光光的,人称油布袋。它们是一种野生豆科植物,一簇簇枝叶(有的)趴在地上,生长在荒地野坡及坟头上,花期过后就结出细小棒槌一样的果实。因小棒槌呈圆筒状,像是用来装米的布袋,所以人称米布袋。打开小棒槌里面是一颗颗像“小米粒”一样的种子,口感很脆香。它还是一种中药。

我们弯腰低头在黄土堆的杂草中仔细寻找,口中还不住地念叨着“米布袋、面布袋,打一巴啦(掌)变出来”。因为这时米布袋还没长出新叶,所以要在干枯的杂草丛中仔细辨认,从去年留在地面的残轴碎叶中找到它。从土中拔出它的根后即可生食,米布袋、油布袋松脆汁多微甜;面布袋汁少绵软。

随着一阵阵暖洋洋的春风吹来,一场春雨飘过,田野里茅子草的茅芽(花蕊)——我们称它古典就急不可耐地破土而出。小伙伴们可不能错过这个时机,成群结队地来到田埂上、荒地里,眼睛在四处寻摸,口中还念念有词:“古典古笛赶山赶集”。忽然有许多古典就在眼前,用手捏着向上轻轻一拔就出来了,再剥去外皮,把内里乳白色的花蕊放入口中,还真有点春天特有的清香。

五月中旬前后天气更暖和了,这是槐花盛开的季节,只因这种槐树是舶来品,所以家乡人叫它洋槐,因树上长刺也称刺槐。槐科还有国槐、龙爪槐等种类,槐花有白、红、黄三种花色,以白槐花最常见。

今天大家相约来到角埠村西头路北马洪瑞家那棵大槐树下准备采槐花。这里早已围了一群人,我昂首观望,见高低不同的花絮一串串悬挂在半空,在树枝间相扶相拥,一阵阵清幽的花香扑鼻而来,沁人心扉。再看那几枝低矮的树枝上,一粒粒带着紫色花托(原为绿色)的槐花色白如雪,又似素绵,开得那么朴实别致。

在此,我愿借用古人罗邺的诗句来赞美今日盛开的洋槐花。

槐花

槐林五月漾琼花,郁郁芬芳醉万家。

春水碧波飘落处,浮香一路到天涯。

成群的小蜜蜂循着花香捷足先登,它们急速地震动着双翅发着嗡嗡的响声在空中乱飞,有的正在亲吻着洁白的槐花,为采蜜而忙碌。成群的蜻蜓在身边忽高忽低地自由飞翔;还有两只我们叫它“染坊”的黑蝴蝶蜻蜓(学名黑丽蜻蜓)格外显眼,正在绿叶和槐花丛中翩翩起舞。几只“老贤堂”学名木蜂发着有点震耳的嗡嗡响声在空中巡逻,还不时地来一段极速俯冲驱赶着那些“越界”的小蜜蜂,以此显示它的空中霸主形象。

大自然是这么的美丽多彩,蓝天、白云、空气、阳光、绿叶、花香,还有那些可爱的小生灵,在这里共同演绎着一幅和谐的乐章,真让人留恋,让人陶醉,这里是我的故乡。

当有人高举捆着镰刀的长杆割下来挂满槐花的小树枝时,我和小伙伴们蜂拥而上,赶紧撸下几嘟噜槐花放进嘴里,大口地咀嚼着,感觉是那么清香、脆甜、滑爽。饱餐一顿后大家又忙着帮大人们往篮子里撸槐花,他们要带回家去放上点面蒸着吃,那口感也是很不错的。

春天还上树够榆钱,一边够一边吃,仔细品尝着榆钱那股黏黏的榆香味;也可像蒸槐花、二福子苗、扫帚菜那样加点面蒸着吃。

五月中旬前后到了吃蒲黄的季节,蒲筳上段长出的雄蒲花称蒲黄,用手撸一把即可食用,粘稠又清香。泥水中生长的蒲丹呈纯白色,松脆可口,凉爽清淡;还有蒲疙瘩,晾晒后剥去外皮口感略硬,粘稠微甜,别有风味。

麦收季节到了,学校提前就组织同学们制定了护麦公约,包括不乱揪麦穗。可孩子们的馋嘴是很难管住的,当我们走在上学的路上或来到田间地头,那诱人的麦香早已捕获了大家的心。有时会揪下麦穗然后双手合拢搓起来,再半分开双手用口吹出掌心里的麦粒皮,把剩下的青黄色麦粒投入口中,大口咀嚼,那筋道粘稠的新麦粒留下满嘴馨香。

还有烤麦穗,每当想起就会满口充溢着带有焦糊味的麦香。记得小时候母亲去生产队里割麦子,有时会在地头找点青色的麦穗,收工时捎回家烤着吃。她把捆成小捆的麦穗放进锅灶下的火苗上,手在不停地翻动着,麦芒会哄地冒出一阵火苗。我在一旁听着火中那麦穗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焦急地等待着,看见有的麦穗还掉到了锅底的灰里。一会工夫麦穗烤好了,我急不可耐地拿着还没凉透的麦穗放到手心里一边搓一边不停地吹气降温。有时母亲也会放到簸箕里,先用手搓出一粒粒绿莹莹还带着点黑头的麦粒,再颠出麦糠。那焙烤过的麦粒带着特有的清香和焦糊味在满嘴里充溢着。

从初夏开始晚饭后我常和小伙伴们到富康河两边的沟头地堰上摸瞎眼碰(别名瞎闯子等)。它学名“黄褐丽金龟”,家乡的瞎眼碰都是黑色的,其幼虫是地下的刺槽。之所以称其为“摸”瞎眼碰,那是因为当时大家都没有手电筒,天黑又看不清楚它,只能在发现大致目标后用手去捉摸。

富康河两边的沟头地堰上分散生长着一些红柳即荆条(学名柽柳)、芦蓬等杂草,瞎眼碰就落在上面觅食,有的成双成对。说也奇怪,瞎眼碰的出没还与单日、双日有关,每逢双日它就特别多,并且大多成对,有些玉米叶子上也挂着一对对的瞎眼碰。

夜幕下隐约可见小伙伴们的身影在田边走来串去,各自在聚精会神地捕捉目标,同时也会听到他们不断的说笑声。摸回的瞎眼碰腌几天后再放在铁锅中炒到干焦而不糊,吃着焦脆拉饭,很有特色。那些年代人们对生活要求不高,少肉缺油地吃瞎眼碰也算是改改口味。

每年夏天,又是小伙伴们找结蟟仙的好时节,正规的名字是金蝉,还有许多别名,如结蟟猴、结蟟龟等。每天傍晚结蟟仙就开始破土,准备出洞,夜幕降临前我们就来到了村东头水湾边的柳树、杨树下找结蟟仙的洞。从这里向东不到50米就是台田水沟,还有富康河,盛夏时节沟水潋滟,听蛙声一片。待夜色完全暗下来,就到了在树上捉结蟟仙的最佳时间,这时用一句形容结蟟仙的俗语来形容当时的人们也很合适:“结蟟龟上树——瞪起眼来了”。我有时也捉到几只,回家腌起来过几天用锅蒸着吃,它瘦肉多,咸淡适宜,真是美味可口啊!现在还有养殖的、收购的、营销的,从乡村到了城市,而且都是趁鲜用油炒或油炸,一道美食方兴未艾。

秋天我常到村边地头去摘焉油,学名叫龙葵草,高约30-100cm,有许多分支,无人种植。静悄悄地生长在场院边或荒地角落里,开白花,长着一嘟噜一嘟噜的球形青色小浆果(焉油),熟透时呈紫黑色,皮很薄,内含浆状的汁及种子。撸一嘟噜放进嘴里,瞬间一股甜香的味道就在口中游荡。

洋姑娘又称灯笼果、金姑娘等,一年生茄科植物,是野生在荒地田边的一种小水果,学名酸浆,较稀少,不如焉油随处可见。洋姑娘开白花,结的果有点像小樱桃,果内有许多籽,外面包着一层薄薄的外衣,挂在枝茎上极像一盏盏精致的小灯笼。成熟期呈光滑发亮的金黄色,熟透呈红色,一粒粒果实就像一位躲在闺房里羞涩的姑娘,因此获得“洋姑娘”雅称。它营养丰富,果实香味浓郁鲜美,我小时候在村边或玉米地里偶尔寻到一棵,如获至宝。摘下果实捧在手里不舍得吃,还要和小伙伴们好好观赏一番再共同分享,现在有正规种植的。

秋天在田野里烧豆子吃,很值得回味。有人还在地堰上挖个坑烧地瓜或玉米,但费时较长,烧豆子就容易了,取材也方便。记得1967年我和社员们在东洼路北一块地里割豆子,休息时大家找来一些带有青叶的豆棵,再从地里收拢一些豆叶,堆在地头用火柴点燃,把豆棵放在火堆里烧烤。有人还顺便放上了几只蚂蚱,伴随着一阵“啪啪”的炸裂声,蚂蚱很快就烤得焦黄。几个急性小伙子早已馋得忍耐不住了,急着从火堆里抽出几支豆棵来到一边,两三个人围在一起,这豆子还半生不熟的就提前开始了野餐。待豆叶烧完了,火堆里落下一层豆荚和豆粒,有人拿着一把新豆棵用力左右甩动,引起的风迅速把豆叶灰吹跑。大家逐渐围拢过来,闻着弥散在空气中那浓浓的草木灰味,一边捡着烫手的豆粒,带着焦糊和香气的嫩豆粒在口中咀嚼得满嘴喷香。那是一种天然的香,一种洁净的香,一种自身的香。乡村烧烤、田地的馈赠,此情此景虽然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无论什么时候想起,那种带有烧烤余香的青豆味,似仍在口中弥漫着。

有时候父亲在扶犁耕豆地时会捡回几只豆虫放在锅底下的灰里烧烤,豆虫蛋白质较多,风味独特。

中国有一千多种蚂蚱,每年秋天是蚂蚱最肥美的季节,稍么荚肚子里都带着子,飞不动了最易捕捉。常见的还有土蚂蚱和油蚂蚱(当地土语,非学名),个头较小,但都很肥实。

母亲下地回来,她头上戴着的苇笠下面经常插着一圈稍么荚,我也常和小伙伴们去捕蚂蚱,先在草丛中拔一根“咕咕扭”,这种草秸秆细长,不易折断,头上长着一个小穗。小伙伴们和蚂蚱在田野里赛跑,那场面真让人兴奋开心,不长工夫就会有满意的收获。将捕到的蚂蚱用秸秆从它脖子后的缝隙中穿过去,长的一根秸秆能穿几十只蚂蚱。

做饭时母亲把蚂蚱放到锅底下烧烤,一会工夫蚂蚱的翅膀和腿就被烧掉了,只剩油光光的身子,吃起来松软油滑。稍么荚的子黄而长,咬着还咯吱咯吱地响,更是别有风味。

老家有句俗话说“生吃螃蟹活吃虾,半生不熟吃蚂蚱”,因此即使烤蚂蚱还欠点火候也不影响它的美味。老家也产螃蟹,除了清蒸红焖等方法熟食外,腌着生吃其味道更是鲜美独特,有时在戽鱼时抓住一只褪壳的软皮螃蟹也可生吃,所以就有了“生吃螃蟹”之说。

戽鱼下堰抓到虾也是很容易的,常见的虾有三种:大爪虾,个头像现在养殖的对虾;明虾,个头较小;还有一种叫蜷鱼的小虾,这种虾适合腌制,腌出来的蜷鱼酱红通通的,用葱拌着生吃,其河鲜、地鲜味甚浓。我们在野外常生吃的是明虾,用手捏着前头的虾枪,咬下后面的虾身吃,一股生鲜滑润感充斥在口中。

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玉米高粱等农作物都陆续成熟待收。这时候放学回家,总会看到母亲下地捎回来的几支玉米秸或高粱秸甜杆,先剥去外皮,咬下并咀嚼里面的瓤,吸其甜汁吃,美味可口。

还有一种生长在高粱上的乌梅,学名高粱黑粉,颜色多为外白内黑或黑白相间,吃过后嘴边黑一道白一道的,像化了妆,味道鲜美脆香。

家乡美味各具特色,真是言之不尽。那风味各异的荠菜、苦菜、曲曲菜;那村边墙根下随手可摘特别脆香的小瓜蒌以及正盛开着的爆仗科花(学名生地,见图片8),拔下来倒吸一口立马一股甜香,我们称其“喝喜酒”。

还有那家乡人都熟悉的黄蓿菜,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是它帮助无数人渡过了难关,现在它也是城里人菜桌上的珍品。有时候家乡来人还时常捎些黄蓿菜,我便和老乡们分享,主要吃法是用开水焯焯后再加上佐料凉拌,一股黄蓿菜的盐碱味浓郁适口,家乡人都知道,不必细说。去年我在贵州的老乡还来微信讲,老家人给他邮去了黄蓿菜。我知道,黄蓿菜对我们这些多年在外的古稀之人而言,不仅带来了浓浓的乡情乡味,同时还带来了一份愉悦的乡愁。

田野美食

田野美食忆故乡,焉油古典洋姑娘。

乌梅烤豆搓燎麦,蒲黄槐花沁舌香。

本文作者:马守华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