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学作品 继评:丢在了昌邑龙池小石桥上的童年

继评:丢在了昌邑龙池小石桥上的童年

疫情一段时间了,快到清明,困在青岛不能回家。只有偶尔在群里和同学聊聊小时候的故事,缓解下想家的思绪。
聊起了河南。
此河南并非彼“河南”,龙池西边有三个庄,中间一条河,河北是北白塔,南边是东白塔和西白塔,统称河南。
河上有一座桥。忘了具体什么样了,只记得是用各种老碑盖起来的。小时候,每到春暖花开的时候,俺嫲嫲就会拎着提篮,装上点心、水果,有时候还有鱼,跨过这座桥,领着我到河南去看她的三妹妹,我叫她三嫲嫲。
俺嫲嫲是小脚,那时候都是走路去,从我们村到河南来回得一整天的时间。每次走到河南桥上都要歇歇。有一年,天气挺热了,看过姨奶奶,午后和嫲嫲往回走,我快长成半大小子了,也懂点事了。回来的时候,我怕嫲嫲累着,就全程提着提篮,让她空身走着回去。
嫲嫲很开心,回到村里的时候,逢邻居就说,看俺孙子长大了,能干活了!
河南在我小时候最深的印象,是有个河南集。集不大,排在瓦城集和龙池集之间,应该是三八逢集。记得有次,俺娘带着我去赶集,给我买了好吃的,我边吃东西边往回走,就落在后面。
当时正好“也莲”在集头上溜达,俺娘看我走得慢,就吓唬我:“你快走哈,要不莲抢你吃的了。”没想到让莲听到了,她一脸严肃地说:“俺才不会抢你的来,俺叫嫩娘(俺姥娘)还是姑。”
可见莲虽然有点傻,但是对于谁远谁近,她心里还是很清楚的。
其实,在每个农村孩子的童年记忆里,都会有关于“野巴”的记忆。现在想来,虽然他们智力有些问题,但正因为如此,也最单纯,可以和孩子们玩到一块。
同学说,那时候河南一带有好几个也罢,女的有也莲、也嫚,男的有也学、也集、也赖呆,大家都这么叫他们,里面可能有小名也有外号。也学给点东西吃,就表演碰头,天天头上顶着大蘑菇;也集又高又壮,看起来有点吓人,但孩子们也不怕他。这里面只有也曼成了家,但后来吃拉达鱼死了,拉达鱼就是河豚,早些年,昌北的河里还能抓到。
抖音上刷到:每个村里都有那么一两个人,傻傻的,村头逛村尾,这就是“守村人”。相传守村人是来到人间苦修的,他能为村子消灾挡难,把所有的噩运挡在自己身上。守村人天性善良,但大多都五弊三缺,五弊即“鳏、寡、孤、独、残”,三缺即缺“钱、命、权”。守村人一般寿命都不长,命中注定孤独终老,备受世人嘲弄。
我愿意把也莲们看作是守村人,在童年记忆里,他们的单纯永远是我们温暖的存在。愿他们都修得来世福吧。
俺姥娘的娘家也是河南,姓温,就是龙池非遗“温陈大拜年”中的西白塔温家。在老家,七庄八疃攀亲戚是很容易的,稍微都能扯上,同学说,论辈他叫也莲是姨,我说,也莲叫俺姥娘是姑,我是不是也得叫她姨?咱俩扯平了。而从别处一论,同学的堂妹叫我表舅,那,同学也得跟着叫我舅舅啦!哈哈,是不是教我绕晕了。
绕来绕去扯不断的都是亲情和乡情,尤其是在当前疫情,亲情被阻隔的日子里。
同学群里,不时地有人问回昌的政策,回去要不要核酸报告,清明还能不能回家上坟……远在青岛,我的老家还好吗?
龙池这两年发展旅游,重新修整了河道,春节的时候,到附近转了转,河边的木栈道不比青岛海边的差,我拍照片发朋友圈,以家乡为傲。
我问同学,河南桥还在吗?同学说,还在,有空回来看看吧。
嗯,等疫情消停了,回去看看河南桥!

作者:继评,老家龙城,媒体人。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