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学作品 家长经常出现的教育偏差

家长经常出现的教育偏差

    一、玩物丧志——玩物也增智。玩是孩子的天性,玩耍不仅是一项够放松身心的活动,也是一项能够超越书本知识、拓宽视野的活动,更可能是一项能够激发生命活力、生命创造力的活动。现在一些孩子不会下棋、不会打球、不会跳绳、不会做游戏。其实,孩子和玩具打交道,可以体会到技术的奥妙,从中可以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丰富想象力,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从而变得头脑灵活、手脚麻利、健康开朗。

    二、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成才需要刻苦,但刻苦未必成才。有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学习时间越长、作业做的越多越好。在超负荷的情况下进行学习,会导致孩子厌学,而且会造成学习效率低下。家长应该明白“成才需要刻苦,刻苦未必成才”。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的负担是有限的,超过限度大脑就会抑制,影响学习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家长的首任。

    三、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却让孩子输在了终点线上。许多年轻父母接受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误观念,误认为开发智力越早越好,过早地让孩子识字、读书;盲目进行神童教育,急功近利,“杀鸡取卵”,进行“掠夺性的智力开发”。盲目进行超前教育,会打乱儿童身心发展的秩序,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妨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教育是有规律的。科学实验证明,对孩子进行提早教育只会事倍功半。当孩子对汉字、诗词还没有感兴趣的时候就强行让他们学,一旦到孩子上了小学真正开始接触这些知识的时候,就开始厌倦,提早学习严重挫伤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对学习的兴趣,孩子因此无法专注学习。这些都是一些目光短浅的家长造成的。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成长都有一定的规律,对于孩子的成长,我们同样应该运用“生态管理法”,不应该超出理性,更不应该拔苗助长,让孩子“输在终点线上”。

     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主要表现在家长企图让孩子与社会隔绝。家长看到当今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生怕不谙世事的孩子受到不良影响,就想方设法阻碍孩子接触社会。孩子缺少亲身实践、体验和相互沟通的机会,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封闭”状态。当年“孟母三迁”是不用身份证的,现在如果我们也一味地逃避是不现实的:复杂的社会风气、不健康的书籍、黄色网络、“少儿不宜”的电影、电视节目……让孩子简直是无处藏身。正确的做法应是合理面对,积极疏导,帮助孩子明是非,辩丑恶,提高他们的识别能力和免疫能力。

    五、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起的“虫儿”被鸟吃。“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正是这种错误的观念让很多孩子不到6点就起床。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调查显示,时间与成绩并不成正比,反之,睡眠不足还会影响孩子发育,导致脑力减退和心理素质的降低,同时让孩子的学习动机、创造性思维能力随年龄的增长一路递减。“休息好才是真得好”,家长朋友千万不要急功近利,剥夺孩子的休息时间。

    六、不能让孩子虚度光阴——多么熟悉的话语,多么振振有词的教诲。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虚度光阴”,双休日、寒暑假,都让孩子参加各类辅导班、兴趣班和特长班等,以致原本天真活泼的孩子变得郁郁寡欢,哪还有时间“虚度光阴”啊!英国心理专家帕特里克·奥唐纳指出,对孩子们来说,“自由活动、同伴相处、虚度光阴”也是一种休息和能量储备,反而是大人对孩子的过多安排会扼杀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力!让孩子“虚度光阴”也是发展孩子“玩商”“情商”“智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我们不仅要让孩子多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还要让孩子多到野外玩,给孩子释放成长压力的空间,开拓孩子的成长视野,还孩子一定“虚度光阴”的权利,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七、重奖之下出成绩——有些家长为了刺激孩子学习,用钱来奖励孩子,许诺孩子考试进多少名就奖励多少钱。孩子感觉学习就是为了钱,掌握知识不是为了别的,就是追逐金钱获得个人利益,长期下去就会让孩子养成狭隘的人生观。必要的奖励是可取的,不过作为家长应该做的是思想工作,而不是单纯的采取经济手段。

    八、期末算总帐——有些家长平时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可是到了期末看孩子的分数考低了,就开始又骂又训,甚至动手打孩子,还让孩子写下学期学习计划,可是一开学家长又开始该玩玩该喝喝,对孩子的学习管理早忘的一干二净,等到了期末又是恶性循环。这样的家长怎么能管好孩子?作为家长要对孩子的学习经常过问,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平常。

    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你只要把书读好就行,其他的什么都不用管。孩子要帮你做家务时,你的这句话成了屡试不爽的“万金油”。仿佛孩子来世唯一可做的事只能是读书,只要把书读好,就完成了来世一遭的使命。许多父母不愿意子女一辈子只是一个普通劳动者,于是督促孩子考上大学作为第一目标。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未来的社会,科科都是100的学生并不是最受欢迎的学生,“合格+特长”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最值钱的不是学历而是能力,家长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要克服六重六轻的现象,即:“重智力轻道德、重分数轻过程、重学历轻能力、重知识轻智力、重书本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

    十、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元帅当不成的时候,得好好当士兵。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许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期望过高,总幻想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样样事情都得夺第一。在这种虚荣心的作怪下,不顾孩子的主客观实际和教育规律, 给孩子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远大目标,并用过高的标准来要求孩子,结果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有远大理想是好的,但这样的佼佼者在生活中毕竟是少数,我们更应该立足脚下,着眼于孩子的实际,一分为二,当条件还不具备时,让孩子干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把孩子的健康、快乐放在首位,对他们的兴趣、爱好积极加以引导,让其成为一名社会的合格人才。

    十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要和那种不学无术的人在一块儿!孩子选择了的朋友,家长横加干涉,可你不要忘了,孩子的择友标准与你是不一样的。这句话看似平平无奇,可潜在地却给了孩子一个暗示:要和有用的,完美的人在一块儿!于是,你的孩子越来越压抑,越来越功利。细细想想,那个年龄的孩子,哪个不顽劣?你的一句话,不是让孩子有了前所未有的反叛心理,便是给了他一个无法完成的工作。一方面我们不应限制孩子的交往,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倾听孩子对朋友的看法,帮助孩子追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十二、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管教,离不开规矩,但问题是这些规矩是以我们成年人的视角、按我们的意愿套在孩子身上的枷锁,太多的标准、条例、制度、规矩,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束缚住了孩子的手脚,乃至他们的情感和思想,孩子“不敢越雷池一步”,整个像木偶。建议家长制定规矩时,首先要征得孩子的同意,甚至让孩子自己制定规矩,家长只是一名监督者,强化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

    十三、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我们的多数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是“听话”、“顺从”,不得有异议,否则就是没大没小,孩子在家庭中几乎没有发言权、参与权和选择权。这种做法严重地遏制了孩子好问、好动、好思想的天性,实际上是毁灭了孩子。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说:你可以驯养野鸭,但不可能使驯化的鸭子再变成野鸭。父母要建立民主平等式的教育理念,学会与孩子交朋友,放下家长的架子,与孩子平等相处,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和意见,将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情感、意愿、选择甚至他们的隐私。  

    十四、我走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很多时候,有些父母完全以“过来人”的身份发号施令,把自己的“处世金针”传授给孩子。“人人都说小孩子,其实人小心不小,你把孩子看得小,你比孩子还要小。”有时候,父母的“经验”恰是孩子创新道路上的“绊脚石”。因此,我们要鼓励孩子打破常规,鼓励孩子为自己的“疯狂”念头、好奇心和发散性思维感到荣幸,鼓励孩子不要迷信权威,不要总是拿我们的观点去说服孩子,给他们成长的空间,甚至有时我们也允许他们犯错误,也要让他们“尝一尝”犯错误和失败的感觉,毕竟,“错误”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财富。

    十五、艺多不压人——许多家长为了孩子将来有“出息”,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不顾孩子的个性差异,不管孩子的兴趣爱好,逼迫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英语、奥数、游泳、绘画、钢琴……真的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每个人都有长处和优点,也有不足和缺点,梦想全面发展,样样精通,结果只能样样松甚至一事无成。让孩子被动的学一些专业性很强的东西,实在是对天真的扼杀。要知道,做家长的只能通过某种兴趣的训练来发掘孩子的才能,从而寻找家长愿望和童心和谐的统一,这才是明智的。

    十六、孺子不可教也——用辱骂来惩治孩子的家长是不合格的家长。家长的灰心,首先是家长带给孩子一个错误的信号。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可塑性很大,后天的教育很重要。对于“问题”孩子,家长要多从自身找原因,绝不对孩子说,他比别的孩子差,不对孩子的失败表示瞧不起,相信孩子的理智并信任他,帮孩子制定切实可行的短暂目标和长远目标,采用科学有效的帮扶措施,让孩子逐步地“改邪归正”。

    十七、你看看别的孩子,再看看你自己——现在有些家长喜欢把孩子摆在一起作比较,有的甚至当着自己孩子的面,数落孩子,这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事实上,一个孩子一个样,孩子间的差异是与生俱来的,没有好坏之分。不要随意把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的孩子比较,重要的是找出适合自己孩子的独特的教养方式。一个老师面对众多的孩子,还要注意做到尊重个别差异,在家庭,父母面对着的只是一个孩子,尊重孩子的先天差异和个性更是可行而且必要的。父母的责任是接受、理解孩子的秉性(积极的、消极的),正确引导,在不影响集体利益的前提下,为孩子提供充分发挥才智的机会。

    十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很多孩子的父母把自己未实现的人生“目标”强加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期望子女有比自己更高的学问,更优的待遇,更好的声望。孩子还在蹒跚学步时家长就为孩子设计好了人生的宏伟蓝图了!过高的期望,带来的是畸形的家庭教育。其实,家长不应该把自己的理想、愿望强加给孩子,而应先练好“内功”,把自己对事业不懈追求的精神展现给孩子就行了,耳濡目染下,孩子一定能找到自己的人生轨迹。

    文见《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3卷 2010.1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