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学作品 春来话柳

春来话柳

     春来话柳 柳树是极普通的一种树。她适应性强,分布广泛,塞外、江南都能见到她的风姿。生命力极强,很容易成活,随便栽在哪里就能生根发芽,一两年便亭亭如盖。“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谚语,便是极其精确、生动的写照。

    柳树喜欢生长在河边、池畔,大概是爱美的习性吧,把清澈的水面当做镜子,顾影自怜,用风梳理她那柔软、修长的秀发。古人“东风放胆来梳柳”的句子甚妙,一个“梳”字很是传神。如果说白杨、松树是树中的伟丈夫,伟岸、挺拔,那么,柳树则是树中的俏女子,温婉、袅娜。诗文中描写窈窕淑女“柳腰款摆”,走路如“风摆杨柳”,“丹凤眼、柳叶眉”等等,不一而足,无不体现出柳的柔美婀娜、风流妩媚。

    柳树与春有不解之缘,她是春天的使者,乔木家族中春来发芽最早。谚语道:“五九六九,沿河看柳”。数九寒冬未尽,她已焕发出醒目的新绿。李太白更有神来之笔:“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可见春天是先回到柳树上的。

     可能是上述缘故吧,柳树颇得文人骚客的青睐,吟咏柳树的诗文甚多。最著名的应数唐人贺知章的那首“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咏柳》诗,脍炙人口。不过,我更爱白居易的《杨柳枝》:“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生动传神,饶有趣味。 由于“柳”与“留”字谐音,寓有“留恋”之意,故古人送别时往往折柳枝赠别,表示惜别。

   《诗经•采薇》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句子。唐朝时,长安城外灞河边乃送别之地,人们插柳成林,十里长堤,烟柳依依,暮春时节,柳絮随风飞舞,好像雪花飞扬,流传着“年年伤别,灞柳风雪”的词句,“灞柳风雪”遂被喻为“长安八景”之一,可见当时折柳赠别风俗之盛。因此,古人送别诗词中,多有柳的身影。魏晋南北朝乐府诗中有《折杨柳歌辞》,是专写离别的诗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是其代表,可见一斑。唐人送别诗中写柳的最多,如李白的《忆秦娥》“年年柳色,霸陵伤别”等等,不胜枚举。宋代大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千古绝唱,传唱千年而不衰。

    草木是有灵性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环境、气候使然也。生长地域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则其形态、个性也迥异。柳树亦然。江南的柳和北方的柳,就有着不同的自然风韵和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这里试作一二比较。 江南的柳,在吹面不寒的杨柳风里,优雅地曼舞着婀娜的身姿。北方的柳,在躁动的春风中,恣肆地扭动着略显粗硬的腰肢。

    江南的柳,是西施,是苏小小,是柳如是,风情万钟,仪态万方,千娇百媚,令人魂牵梦绕,如醉如痴。北方的柳,是花木兰,是穆桂英,是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巾帼不让须眉,亦刚亦柔,刚柔相济。

    江南的柳,沐浴着点点杏花细雨、缕缕丁香软风,带着些许羞涩、浅浅忧伤、淡淡闲愁。北方的柳,顽强地抵抗着烈日晒、严霜打、冰雪压,不屈地用她钢鞭一样的枝条,狠狠地抽打着刀子般的老北风,透着一股侠气、几分阳刚、一派英姿。

    柔美也好,壮美也罢,总而言之,柳是美丽的。唯其美,故为世人所喜爱。

 

                                                                          2010年2月于淡远庐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