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学作品 走亲访友话出门儿

走亲访友话出门儿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各地有许多习俗。故乡就有过年走亲访友的风俗,故乡人称之为“出门儿”。究其根源,大概是古代先民春种、夏管、秋收、冬藏,一年四季不得空闲,无暇走亲访友。只有到了年终岁首,一年的收成打下来,便借过年的机会走东串西,探亲访友。一来联络一下感情友谊,以延续家族的人脉资源关系;二来交流一下农事、时局和一些东庄西村南屯北寨的奇闻趣事。可以说,过年出门儿走亲访友,是一次沟通感情、交流信息的大串联、大聚会。

    出门儿从大年初二便开始了。

    出门儿的礼道很多。首先要准备礼物,不能空着手。过去日子艰难,平日吃糠咽菜将就着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将平日里舍不得吃的白面蒸成饽饽,一是供奉祖先,二是招待客人,再就是当做礼物走亲访友。随着时代发展日子好转,出门儿的篓子里又增添了水果罐头、饼干点心等礼物。现在欣逢盛世,生活富裕,丰衣足食,出门儿的礼物也越来越丰富,什么烟酒糖茶、鸡鸭鱼肉、时令果蔬、眼花缭乱的各种养生保健品等等,应有尽有,不一而足。商家也抓住时机,把各种礼品组合成包装精美的礼盒,在满足人们尊道崇礼、讲究体面的古道热肠的同时,自己也借机发财。盛礼物的用具也有讲究。过去出门儿要用竹篾编的篓子,上面盖着新毛巾;而婚嫁、添丁随礼叫“送茶”,用的则是箢篼,上面盖着大红布,以示喜庆。后来,随着礼物的变化,盛礼的用具也不断变化,九十年代多用提包,如今则用礼品箱、手提袋,包装越来越精美,标志着社会的富裕与文明。

    出门儿走访亲戚的顺序也颇多讲究。故乡的风俗是“初二姥娘初三姑,初四初五拜丈母”。如果亲戚多,什么七大姑八大姨,表亲干亲一大串,从正月初二开始,一直走到元宵节甚或走出正月也未可知。现在实行计划生育,多为独生子女,也就没了那么多亲戚,像姑、舅、姨、表姐妹、表兄弟等这些称谓,恐怕用不了多久或许就会消亡。

    亲戚按血缘关系分为内亲、外亲,父系的称为内亲,如姑家;母系的称为外亲,如姥娘、舅、姨家。为何先走外亲的姥娘家呢?恐怕因为姥娘家是娘的娘家,在所走访众亲戚中辈分最高,以示对母亲尊重的缘故吧。姑家是父亲的姊妹,虽属内亲,但毕竟与父母是平辈,排在第二,“礼”所应当。新姑爷拜丈母丈人这可是重如“泰山”的大事,不敢怠慢,“礼”应往前排,因何列在第三顺序,待到初四或初五方才拜访呢?这是因为故乡过年从年除夕下午开始挂家堂、撒陈草、供奉祖先牌位,一直到年初三“送年”结束后方可撤去。而按当地风俗,闺女出嫁后便成了婆家的人,是不能再见娘家祖先的,所以只能等到过了初三以后方能回娘家省亲。现在城里人不讲究这些礼数,而在农村许多地方这是必须遵守的“规矩”,是不能违背的。可见有些东西经过一代代传承、沉淀,一旦上升到文化层面,形成风俗习惯,就像基因一样便会代代薪火相传,源远流长。

    俗话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胶东人走亲戚的顺序就与内陆不同,他们多是“先看丈人再看舅,姑父姨夫排在后”。这说明胶东地区比较开放,妇女地位高,老丈人是真正的“泰山”,非位居勋戚之首不可。

    来到亲戚家,一见面先互道吉祥话“过年好”,然后朝着正北跪下磕头,嘴里还要喊着某某某“磕头了”,主人便客气地说“不用磕了,来到就是头”。然后便寒暄着落座喝茶拉呱,主人便开始张罗饭菜,于是屋子里弥漫起鱼香肉香。提起出门儿磕头还有一则笑话儿,令人捧腹喷饭。说有一咬字不清者,故乡人称作“吐舌子”,过年到姥娘家出门儿,一进门便慌忙跪下喊道:“姥爷姥娘割头。”老人恰巧也是吐舌子,见外甥来了,连忙说道:“不用割了,来了就是头。”外甥道:“不割还中?一年一刀么。”故乡方言磕读作“ka”,割读作“ga”,因吐舌子,故把“磕”读成“割”,本意为“一年一遭”(一年磕一回头)而说成“一年一刀”,一时传为笑谈。

    拉着张三李四、家长里短,不一会饭菜准备好了。家里条件好的先喝点小酒,然后吃饭。千万别小瞧这吃饭,里面可是大有文章。过去日子不宽馀,年饭也多是些白菜、豆芽之类,很少荤腥,但家境再困难过年也必须要买一条鱼,以取“年年有馀”之吉利。鱼多为咸白鳞,放得久,不易坏,平时供在正北桌上,家里来客人才端上饭桌。但要切记,这鱼只能看,千万不能吃,虽然主人嘴里不停地说“吃鱼吃鱼”,但筷子却擎得老高,停在鱼的上空不肯下箸。因为这条鱼不光招待这一拨客人,整个正月来出门儿的客人都要用这条鱼来招待,这可是主人的门面啊!有嘴馋的小孩忍不住刚想伸筷子去叨那鱼,同来的大人便大声咳嗽一声,狠狠地瞪上一眼,急忙用筷子挡住。那时日子的艰辛可见一斑。现如今日子奔上了“小康”,人们吃东西还要挑肥拣瘦,讲究营养保健,女人们不吃大鱼大肉说是要爱美减肥,娃娃们早已吃腻了大鱼大肉,专爱吃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这些洋玩艺儿。这一方面反映了社会进步、经济繁荣,而从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对传统文化的背离,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饭后为留礼物免不了要寒暄争夺一番,然后告别主人踏上回家的路程。小时候出门儿不管多远都是步行,后来有了自行车,再后来有了摩托车、电动车,现如今出门儿有了小汽车,就连农村都开着三轮车串亲戚,好不威风便捷。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步行,走在乡间的小道上,一路上有看不完的光景。有喝高了的醉汉,面红耳赤,摇摇晃晃,走着剪刀步,嘴里嘟嘟嚷嚷,活像那耍龙灯、打醉拳的。有一路走一路燃放鞭炮的孩子,不时传来清脆的炸响和火药的幽香,还有那欢快的银铃般的一串串笑声。也有调皮的孩子,点着路边、沟旁的野草,风一吹,火势熊熊,噼啪作响,刹时原野上留下一片灰烬。站在高处放眼望去,河边的柳树已泛出淡淡的新绿,向阳的河岸沟坡上,小草也闪烁着星星绿意,脑海里便禁不住跳出“五九六九,沿河看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等诸如此类的句子,心中涌起对春天的无限憧憬和希冀……

                                           2011年1月31日(腊月28)于淡远庐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