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学作品 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歌

      题记:古人经过长期观察、实践,逐渐掌握了大自然气候、物候变化的规律,遂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分为六个节气,共二十四个节气。又把二十四节气缩编成歌谣,琅琅上口,便于人们熟记,以指导农时稼穑、生活起居。体现了古人把握自然、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来安排生产生活,与大自然相依相存、和谐相处的真知灼见和聪明才智。
    《二十四节气歌》曰: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第一章:春

                                       一、立春

    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季节的门锁,一个大写的春天站立起来,迈过冬的门槛,在大地上健步行走。
    这个时令,寒冬尚未完全退却,犹在做垂死的挣扎,但春天的脚步已经铿锵走来。 
    东风吹响了向残冬发起最后总攻的号角。
    严冬终于未能冰封住生机,生命已经发芽,季节又开始了新的轮回。
    立春前后适值春节,俗称过年,这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一入腊月门儿,集市上便响起了鞭炮声,伴着火药的幽香,年味便飘荡起来。喝了“腊八”粥,这年味像发酵似地一天浓似一天,任凭风雪严寒也抵挡不住,在城乡村寨弥漫开来。“辞灶”的爆竹响过之后,随着春节一步一步地临近,人们便开始“忙年”,家家户户忙着扫房子、蒸饽饽、蒸年糕、杀猪宰鸡,年味浓得化都化不开。到了年“除夕”,大红的春联一贴,大红的灯笼一挂,张灯结彩,红红火火,鞭炮声炸成一锅粥,普天同庆,万家团圆,辞旧迎新,接福纳祥,这大年便到了高潮。然后,初一拜年,初二走亲,初三送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一直到二月二“龙抬头”,这年才算终于画上了句号。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二、雨水
 
     天一生水。立春过后,东风解冻,冰雪消融,化而为雨。
     经过漫漫严冬的禁锢,大地干渴得冒起青烟,田野龟裂,草木枯槁。多么期盼一场甘霖呀!
     这时,空气开始湿润起来,天空飘来了朵朵白云。雨水,就躲在那些温柔的云朵里,一不留神,一阵微风,一声鸟啼,她就会投入大地的怀抱,滋润芸芸众生。
     这是上苍布施的恩泽呀!小草急不可待地从土层下探出脑袋,欢呼起来;迎春花高兴地笑了;柳条上的嫩芽鼓起小嘴儿,吹响绿色的哨音。

                                三、惊蛰

      春雷一声炸响!惊醒了冬眠的动物。梦中醒来的生灵,吸一口清新的空气,揉揉惺忪的睡眼,伸伸懒腰,打个哈欠,舒展一下筋骨,攒足了精气神,准备上演一幕惊天动地的生命大戏。
      惊蛰之后“龙抬头”。蛰伏了一冬的苍龙,挟雷裹风一跃冲天,开始行云布雨,君临天下。蛇爬出洞外晒太阳,僵硬的身子变得柔软灵动,不一会儿便行走如风。蚂蚁成群结队,忙着搬家。田鼠探头探脑地蹓到田垄里,寻觅去秋遗落的庄稼。昆虫们完成蜕变,破茧而出,走进崭新的季节,寻找崭新的生活。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这部鸿篇巨著中最惊心动魄、振聋发聩的一章!从此,天地间打破冬的死寂,昭告电闪雷鸣、暴风骤雨、万物竞发的高潮即将到来。 

                                四、春分

     好一个“分”字!像一把剪刀,把时光一裁为二,一半为昼,一半为夜,宇宙昼夜均等,阴阳平衡。
     从天文学意义上讲,北半球真正的春天开始了!
     这时,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杨柳换上了绿色春装,麦苗的梦已经返青,桃蕾杏蕾羞涩地抿着嘴儿,想唱春天的小曲儿。
     农家犁开多情的土地,撒下希望的种子,播种新的梦想。
     春天渐渐长大了! 

                                 五、清明

     清明,好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满阶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可以说,清明是整个春天最清丽明媚的时光。
     这是一个浪漫多情的时节。你看:燕子驾着东风,衔着春讯,从南到北,走家串户,传递着春的消息。桃花、杏花笑逐颜开,扮靓春天,为春天喝彩。麦子开始拔节,油菜花笑黄了脸,小草书写绿色的诗句。江河唱响了春之声。鸟儿忙着构筑爱巢,在这个浪漫的季节,演绎风流韵事。
     最是那少男少女,在明媚的春光里青春结伴去踏青,荡秋千,放风筝,追逐嬉戏于花间草地,归来蜂蝶恋恋不舍,只缘花香染春衫……
     清明,又是一个忧伤的节日。杜牧《清明》诗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相传起源于寒食节。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功成身退的功臣介之推被烧死山西介休绵山而不仕,下令全国禁火三日,皆吃冷食,故名“寒食”。后因寒食节与清明节时间相近,故二节合一。历史变迁,沧海桑田,清明节禁火吃冷食的习俗已经湮灭不再,但扫墓、踏青、插柳等风俗却延续至今。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清明节与春节、端午、中秋一起,被国家定为法定节日,让人们扫墓赏春。因此,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特殊节令。

                                     六、谷雨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这个节令,时至暮春,江南已是“杨花落尽子规啼”,“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北方也已百花盛开,春意阑珊。
     雨生百谷。农谚道:“谷雨前后,种瓜种豆”。布谷声声催农时,正是播种好时节。农家披蓑戴笠在霏霏细雨中插秧苗,种百谷,播种一年的好光景,期盼一年的好收成。
    “春雨贵如油”。谷雨过后,老天爷不再吝啬,雨下得越来越多。绵绵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将庄稼草木滋润得茁壮成长,繁茂旺盛,大地一片葱茏。
      春天就像独幕短剧,刚刚拉开帷幕,便匆匆谢幕,刚到高潮便戛然而止,令人恋恋不舍。唯其美好而短暂,才弥足珍贵。
      季节已向夏天发出了绿色请柬。

                                  第二章:夏 

                                   一、立夏

     春天姗姗来迟,尚未来得及与夏天交接,又匆匆归去,夏季便如期而至。
     北方的季节就像川剧变脸,季节之交界限并不分明,仿佛一夜之间从一个季节就走进了另一个季节。
     这是一个“绿肥红瘦”的时节。落英缤纷,残红惜春。而绿已成为这个季节的主宰,山川原野绿浪翻滚,苍莽蓊郁,彰显着夏日的奔放激情。

                                   二、小满

    这个节气,麦类作物开始灌浆,籽粒逐渐饱满,而尚未成熟,故谓之“小满”。
    欧阳修的“南风原头吹百草,草木丛深茅舍小。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老翁但喜岁年熟,饷妇安知时节好。野棠梨密啼晚莺,海石榴红啭山鸟”和范成大的“绿满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两首田园诗,是这个季节景物、农事的生动写照。
    此时,麦子早已长足了个儿,骄傲地将麦穗向上秀得高高,像一枝枝利箭射向青天。那尖利的芒刺像一根根银针,保护着麦子的籽粒免遭侵犯,把馋嘴的姑娘婆姨的手扎得生疼,直吹冷气儿。
    噢!植物也有自我保护的法宝。看来,凡是生命,皆有平等生存的权利!

                                 三、芒种

    芒种忙种,忙于夏收夏种。
    此时,江南已进入黄梅时节,阴雨连绵,烟岚迷蒙。
    而北方,仲夏滚烫的南风吹熟小麦的梦,原野上涌动着金色的波浪。农家用阳光擦亮镰刀,忙着收获成熟的希望,同时又播种金色的梦想。
    时值端午节,人们赛龙舟、包粽子、挂菖蒲、插艾蒿,以此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榴花似火,点燃绵绵情思;艾叶碧碧,唯愿驱邪祈福!

                                        四、夏至

    俗语道:“短到冬至,长到夏至。”这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时节。
    气温越来越高,张扬着夏日炽热的个性。希望的田野上碧波荡漾,绿浪滚滚。荷塘里风荷正举,绽放芬芳的美丽,写满缤纷的夏韵诗情。
    蝉唱蛙鼓,此起彼伏,激越高扬,为火热的夏天呐喊助威。

                                       五、小暑

    炎炎酷暑,骄阳似火。季节已走进“三伏天”,生命也进入旺盛期,山川原野到处彰显着生命的蓬勃张力!
   “六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老天爷的脾气也越来越暴躁,动不动就大发雷霆,电闪雷鸣,大雨瓢泼盆倾。暴风骤雨过后又笑逐颜开,在长空架起绚烂的彩虹;或者“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饶有风趣。

                                      六、大暑

    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暑气蒸腾,热浪袭人,尽显夏日的火热激情。
    这个时节,雨水充沛,高温灼人,庄稼像发疯似地长得飞快,站在田间地头就能听见庄稼“哧哧”拔节的声音。这是农家最爱听的乐曲,听得庄稼人心花怒放,如醉如痴。
    蝉们似乎也耐不得燥热,没完没了地喊个不停。
    晚饭后,人们纷纷到空旷处纳凉,摇着蒲扇,拉着张长李短,但聊的最有兴趣的话题总是今年的年景如何如何。
    火热的夏天,就在这激越的高潮中走完了自己的生命旅程,甚至来不及向秋天发出邀请。 

                                      第三章:秋

                                      一、立秋

    一阵西风,一场细雨,炎炎酷暑里,泛起阵阵凉意。 
    骄阳似比先前更毒辣,抖着“秋老虎”的威风。但早晨、晚上,一天天凉爽起来。
    蝉声凄厉,为夏季唱着最后的挽歌。小虫唧唧,高兴地哼起了秋曲。
    西风穿林,一枚黄叶宛若蝴蝶飘然而落。一叶而知秋,哦,秋天到了!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天,万物终成,生命已进入成熟期。
    就在这初秋时光,有一个充满浪漫诗意的节日“七夕”,演绎的是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凄美爱情故事,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美好姻缘的共同愿景,可谓感人至深,是中国版的情人节,比西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早了1000多年。早在《诗经•大东》篇里便出现了牵牛、织女星名,战国时已有“楚怀王初置七夕”的记载。东汉诗歌《迢迢牵牛星》写得更具体形象:“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唐代诗人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七夕”节的情景。足见我们的祖先极具想象力,绝对不乏“罗曼蒂克”情调。

                                        二、处暑

    处暑,渎署将退伏而潜处,暑气至此而止矣。
    这个时节,三伏酷暑渐次消退。雨水变得慢条斯理,稀疏绵细,略带伤感的味道。但天气渐凉,气温宜人,正是“秋凉好酣眠”的可人时节。宋代诗人杨万里《秋凉晚步》写得好:“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熬过了炎炎三伏酷暑,人们终于可以尽情地消受这“可人”的秋凉。

                                        三、白露

    天渐凉,露渐白,秋意渐浓。
    暑热终于退去。秋风送爽,草木凝烟。
    田野上,庄稼已泛出诱人的金黄。农家喜恣恣地忙着收拾农具、场院,准备收割即将成熟的梦。
    时值中秋。三五之夜,皓明横空,丹桂飘香。登高望月,但见山高水远,风清露白,月色澄明如水,不禁使人顿生悠悠怀乡思亲之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对中秋节最精准的概括,更是对天下有情人最完美的祝福!

                                        四、秋分

    仲秋时节,阴阳相半,昼夜均而寒暑平。北半球真正的秋天开始了。
    天愈来愈高、愈来愈蓝。朵朵白云千姿百态,争奇斗巧,或虎跃龙腾,或狮奔马驰,或雪山绵绵,或羽毛翩翩,或羊群在草原徜徉,或波涛在大海上翻卷……
    高粱红了,谷子黄了,果蔬飘香,天地人寰洋溢着浓郁的丰收气息。
    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经过春种、夏长,万物皆熟,一个沉甸甸的丰收等待着人们去收获、珍藏。
这又是一个播种的季节。秋收后的田野一片空旷,期待着人们去播种新的希望。 

                                        五、寒露

     寒露时分,已届深秋。西风飒飒,天凉露寒。 

     一   场秋雨一场寒。潇潇细雨将秋意洗得清凉如水。雨打梧桐的声音,点点滴滴,透出丝丝沁人心脾的寒意。蟋蟀的歌声哀婉、冰凉。
    哦,天凉好个秋!
    时值九九重阳,正是菊黄蟹肥时。自古红颜伤春,文士悲秋。我却以为,秋高气爽,登高望远,把酒临风,赏菊品蟹,沉醉于如诗如画的秋光里,早已忘却人生几何,何悲之有哉!刘禹锡《秋词》写得好:“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更况秋天有着深的寓意,在生命成熟、终结的同时,已孕育着新的生机。不信你看,田野里刚刚长出的麦苗,正在书写绿色的诗行。
                                      六、霜降

    气肃风寒,白露为霜,秋天已老矣。
    然而,此时,天高云淡,风清气爽,秋色如画。正是“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丹枫胜火,黄叶赛金,层林尽染,漫山流光溢彩,斑斓缤纷。霜重色愈浓。好一个“一夜风霜叶更红”、“霜叶红于二月花”!
    风飒飒兮木萧萧。最后一场风霜过后,树木叶落归根,衰草连天,芦花飞扬,雁阵声寒,游子陡起乡思。
     秋韵如陈年老酒,味道醇厚、刚烈、绵长,耐人回味,需慢慢地品,方能咂出个中滋味。
     人生亦如是。如果把春天比作少女,纯洁明丽,风华绰约;把夏天比作青年小伙,热烈奔放,激情四射;把冬天比作老人,旷远散淡,安宁平静;那么,秋天就是中年壮士,深沉冷峻,从容淡定。是的,人到中年,由“不惑”而知“天命”,味尽生活酸甜苦辣,悟透人生真谛,浮华退去,风骨尽显,老而弥坚!

                                      第四章:冬

                                        一、立冬

    凛凛朔风掀开季节新的一页,上面赫然用冰雪雕塑着一个洁白的“冬”字。季节就这样忽然一转身,从秋天走进了冬天。
    初冬时节,风云变幻,忽阴忽晴,乍寒乍暖,天气变化无常。此时,“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霜寒气肃,疏林萧索,山川寂寥,原野静穆。而或霜旦雨暮,乱云飞渡,雁飞衡阳,声震长空,大自然呈现出一种萧寂疏朗的凄美,别有一番韵味。

                                        二、小雪

    朔风劲吹,山寒水瘦,彤云密布。水寒凝冰,气寒化雪,天空飘起了细碎的雪花。那晶莹的雪花不等落地,便在空中悄然溶化,变成星星细雨,润物无声。
    这是入冬的第一场雪。期待中的初雪神秘而圣洁!
    这场小雪,开启了冰雪之冬的序幕。雪花飘飘积聚着力量,呼唤大雪纷飞、冰天雪地的严冬快快到来。

                                       三、大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飘飘大雪漫天纷飞,如风扬玉屑、天女散花。山川原野银装素裹,冰雕玉砌,宛若童话世界。
     在这冰天雪地里,兔栖冰窟,鸟投寒林,天地一片苍茫。唯有一树红梅,傲雪怒放,犹如一团烈焰在冰雪中燃烧,融化了彻骨寒意。
     风是一位天才的雕塑大师,把积雪雕塑成一座座玉山、一道道银岭,丘壑纵横,线条晓畅绝美,鬼斧神工,浑然天成。
     然而,技艺再高超的艺术大师也比不上天真烂漫的孩子们。他们在雪地上打滚儿戏闹,滚雪球、打雪仗、堆雪人儿,在洁白无垠的冰雪世界纵情挥洒童心的纯洁无邪。
     瑞雪兆丰年。这漫天飞舞的雪花,就是希望的种子,就是春天的使节呀!这就是生命的传承接力!在这看似生命绝迹的冰雪寒冬,其实已孕育着新的生机、新的希望。雪莱在《西风颂》中说得好: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四、冬至

     冬至亦称冬节,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这一天,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表达人们祈求团圆圆满、丰衣足食的美好心愿。
     冬至时分,天文学上规定,北半球真正的冬季到了。是日,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其后,太阳北移,白昼渐长。民谚有“冬至当日回”的说法,说明冬至后阳气回升,昼长夜短,白昼一天比一天长,故冬至又称“长至”。
     冬至交九,气温骤降,数九严寒开始了。民谚道:“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冬至到春分前气象物候的变化。民间还有“九九消寒图”之戏,画一枝素梅,上有八十一个花瓣,冬至始每日用笔点染一瓣,待八十一瓣点染尽,便是春风送暖、寒气全消之时。古人诗云:“三冬胜事概从刊,阳月才过岁未残。画壁细粘图九九,几人延客说消寒。”正是此种习俗的写照。
     冬至一阳生。诗圣杜甫有“冬至阳生春又来”的诗句。乾坤阴阳转换,此消彼长,阴极之至,阳气始生。这就是大自然之道!
     阳春已开始萌芽。 

                                        五、小寒

     所谓小寒者,言时寒气犹未至极也。但冰雪严寒已成了这个时节的主角,到处飞雪飘飘,寒流滚滚。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这惨彻凛冽的严冬,万木凋零,独有松柏傲然挺立于风雪之中,风吹不倒,雪压不弯,在皑皑冰雪映衬下更加苍翠蓊郁,张扬着顽强不屈的生命力!陈毅元帅《青松》诗写得好:“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松柏“苏世独立,横而不流”,风骨傲岸,卓尔不群,凌寒挺立,气薄云天的高风亮节。
     此时已进入腊月(阴历12月)。腊月初八俗称“腊八”,本为佛教节日。相传阴历12月8日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日,寺院取香谷及果实等造粥供佛,名曰“腊八粥”,以资纪念。后遂流行于民间,相沿成俗。是日,家家户户熬制“腊八粥”,以驱寒祈福,表达人们祈求温饱的美好愿景。

                                       六、大寒

    “小寒大寒,又是一年。”这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
      大寒时令,正值“三九”,寒气登峰造极。俗语道:“热在中伏,冷在三九”,是一年中最寒冷时期,朔风透骨,滴水成冰,寒气逼人,
     就在这酷寒时节,腊梅花凌寒傲雪,悄然开放,暗香浮动,夺人魂魄,真正是“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你这报春的信使,在最寒冷的严冬,给人以惊喜和希望!
     花枝招展、温婉明丽的春姑娘已向人间姗姗走来…… 
                                                            2010年10月完稿于淡远庐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