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学作品 不算挑刺

不算挑刺

     
   我已经看不了电视了。这么说有点不知天高地厚,可我真的看不了电视了。

        上几天看新拍的《风声传奇》,日本人将有共党嫌疑的五个人关到一个屋子里,屋外为他们挖了一口坟墓,并立了一个碑。碑上有88小时的字样,每小时数字都减少一次,待到数字减少为零时,这五个人就要集体被处死,在这种前提下,这个5个人的临时群体进行了一系列看不见的战争。片子拍到这里是好的,成功的,那种令观看者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的效果也就是作品的成功所在。

       可是看到最后几集的时候,我就不想看了,原因是有点离谱了。剧中一个共党以别人的身份成功潜入日本宪兵队,而且是这里面还有他小时候的故知,初恋情人等,日本人居然没检查出来,这是不是有点童话呢?我们爱国,也应该尊重历史,这样拍出来的片子才“有嚼头”。更为离谱的是,该地下工作者后来在一次战斗中失忆了,被一军统高层的女儿相救,并产生了爱情,得到了军统高层的同意,两人居然结婚了?!据我所知,所有间谍都像被洗过脑的传销人员,会死心塌地为自己的主子服务,当与自己刻骨铭心的爱恋相冲突时,他(她)也会毫不犹豫的举枪射击的。片中“骨灰级”的军统特务,会连这点基本境界没有吗?看到这里,我只好无奈的点击了关闭。

       上段时间听说,潘长江拍了一部都市喜剧片,自称跟赵本山的作品有着质的区别。我兴致勃勃的在网上找来看了,只看了十分钟,就很时髦的“晕”了。就像一个道义很深的老烟民,面对那支过期的香烟,吸一口就够了!片中潘长江总是摆脱不了小品的影子,情节俗套简单,没有什么新意不说,老是做出一副在女人面前喧哗取宠的样子,是不是这是潘长江的惯性所在啊?

        好的广告片也是一种艺术,可是人们都不喜欢掺杂了熟悉面孔的广告,原因就一个字!假!一会是省委书记,一会是卖补肾药的,一个观众无奈的在报纸上说:“不就是一兜药丸子吗?搞得那么神秘兮兮,我们老百姓没病……”我想说的是,影视这碗饭,不是任何人都能吃的。就像一个优秀的短跑运动员,有可能是在百米跑道上风驰电掣,却不一定能在万米长途中遥遥领先,“干什么的吆喝什么”?差不多就这个意思吧。

         好的作品,首先要入木三分,也就是说高度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切不可拍出刘罗锅跟乾隆同浴,还直呼“弘历”的情形,不是历史也不行;其次要物尽其用,比如黄渤吧,让他演个瘪三,民工什么的可以,要是演一个警察,估计效果会大打折扣吧?最后一点,追求喜剧效果是好事,如果要是单纯为了追求喜剧效果,把整个片子那么牵强的往喜剧结尾上引,也是得不偿失的,就像一个泡沫做的高楼大厦,尽管看起来五光十色,实则空洞无物。

         上高中时,老师问我们,你们喜欢看喜剧还是悲剧啊?我脱口而出喜剧!老师意味深长的笑了,曰那只能说明你不成熟了。这里的悲剧不一定全是悲剧,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像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指着那根被鲁迅移动了的人体血管,说:“你这么一移动,确实比较好看了。但是事实是那个样子,我们没法改变的”。一个画家,只有把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才是成功的,观众才买账。如果不喜欢刻画那个一脸严肃的老教授,可以用油彩绘制那气势磅礴的北国之春,前提是画什么就要像什么。

          我最喜欢类似上几年《红蜘蛛》这样的故事,没有名角,没有名导,甚至剧中人物们说的都是方言——却实实在在把各自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刑警都是穿着很普通的一般人,走在路上很难让你回头看第二眼,说话也很和蔼。据我所接触的刑警,也都是这样很和蔼的,根本没有《大雪无痕》里,濮存昕那高大英俊的警察形象。小姐们的装束都很开放,很艳很俗,同样很俗的还有她们的行为举止,饮食起居。剧中一个镜头是小姐给另一位小姐打电话:“妖,起床了吗?我买点早点一起吃饭吧?”另一个小姐“妖”在租来的房子里,懒洋洋的举着装饰的五颜六色的电话嗲嗲的回答:“想我了啊?好吧……”

         然后那个小姐去买了两个煎饼果子,还跟人家讲了一会价,这个也是很现实的,而不是去某西餐店打包了最新鲜的披萨。最后这个小姐被杀后,行凶的“妖”的情夫把“妖”肢解了。过了几天,面对情人买回来的五花肉,他气急败坏的抓过来扔出窗外,“不知道我一看见这东西,就呕吐啊?!”这一切,从艺术角度来讲,都是很成功的,都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入木三分”。

        我们上学时经常讲,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那么我想,怎么才能真正意义上满足人民的需要呢?“食不厌精”是一种境界,那么文化作品呢?是不是也要尽可能的保证数量的同时,在质量上狠下功夫呢?做更多有文化底蕴,集品味与境界与一体的东西,应该是每个文艺工作者都孜孜追求的。

         老家的二叔以前每次酒后,都在家里打开VCD大吼《敢问路在何方》。后来有了点钱,买了电脑,居然半夜起来“偷菜”。上几天我在网上遇见他,意外得知竟然有了自己的新浪微博,据说还有一定数量的粉丝呢!

         嗯,“仓廪实而知礼节”,有一定道理……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