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学作品 “花轿”的变迁

“花轿”的变迁

    记得七十年代初二叔结婚时,用的是一辆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做“花轿”,前面车把上醒目的系着一朵红绸扎成的鲜艳的大红花,车后座上坐着一身醒目的红色新娘装的二婶,后面跟着我二叔一行几人,组成一支小小“自行车迎亲队”,潇潇洒洒地从村里穿过,引得很多村人行注目礼,着实风光了一回。要知道,那时村里穷,没有几家买得起自行车的,况且那年月什么都凭票供应,要买辆新自行车可不是一件容易事。那时最时尚、最流行的嫁妆就是“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母亲曾握着二婶的手,羡慕地说:“你真有福气,赶上了好时候,俺那时是坐着老牛车进门子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乡亲们的衣食渐渐宽裕,腰包也变鼓了。 在我们农村,结婚有“过嫁妆”的风俗习惯,以前新媳妇娘家陪送的嫁妆要人抬、马车拉,搬运起来很不方便。80年代初,村里购买了有史以来第一台拖拉机,于是,东家请,西邻借,拖拉机代替了自行车,成了迎娶新娘的“花轿”。 结婚那天,新郎新娘坐一辆拖拉机,娘家陪送的大红被褥、日用品等高高地摞满另一辆拖拉机,一路走街串巷,成为冬日里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迎亲花轿总算从两轮变成四轮,从人力车变成机动车了,这真是美好生活的大提速啊!后来,拖拉机很快被那种双排座客货两用车取而代之。我堂姐出嫁那天,两辆披红挂彩的“蓝大头”车停在院门口,城里工作的姐夫还专门请来照相师傅,“咔嚓、咔嚓”拍个不停,引得围观村人羡慕不已。
    进入九十年代,出租车、面包车开始进军农村婚嫁市场,有的还专门配备了“婚礼摄像车”,新人在最幸福的时刻坐上辆桑塔纳、拉达等,那真是赶上了时髦。
    21世纪,私家车到处都是。小轿车代替了面包车、客货车,高级轿车取代了普通轿车,婚车也从一辆、两辆向多辆发展,迎亲路上,那浩浩荡荡的车队在震耳的鞭炮声中一路“招摇过市”,直引得那些家庭主妇们羡慕不已。
    如今,婚俗的“脸”悄悄在改变,年轻人的婚礼越来越讲究情调,追求排场,讲究浪漫。现在的青年人,多倾向于委托婚庆公司精心打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婚礼,“上天、入海”等种种新奇、另类的结婚方式,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物质和精神风貌的改观。我那位在村丝织厂工作的表妹准备明年“五一” 结婚,她早早扔下话:一不坐轿车,二不要彩礼,而要挎上摄像机夫妻双双坐火车、乘飞机,游遍全中国,饱览江山秀色,尽享爱的甜蜜, 来一次一生中最幸福难忘的“蜜月旅行”。
    从“老牛车”到“小轿车“,再到年轻人的“新潮婚礼”,迎亲的“花轿”几度变迁,折射出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我们农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牛车、自行车、拖拉机、面包车、高级轿车…每一次改变都无不印证着时代的足迹,记录着岁月的沧海桑田,日新月异。我们坚信,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在党的富民政策感召下,我们农家的生活必将会插上腾飞的翅膀,变得更加富足、美好!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