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学作品 听取蛙声一片

听取蛙声一片

72日 ,午后下起大雨,雨声中时不时地响起隆隆的雷声,雷雨喘息般大一阵小一阵地一直持续到夜间。晚上在单位值完班,正好大雨稍停,赶紧骑单车回家。路上抬头看见整个天宇阴霾密布乱云飞渡,而脚下的路面雨水四溢,有时自行车前轮碾的积水向两边飞溅,像大海中航行的轮船的船头犁开波浪一般。当匆忙前行至市区北部时,忽然从远处黑黝的田野中传来了久违的青蛙的叫声,并且四周也此起彼伏、你唱我和般响起蛙声一片。那熟悉而悦耳的蛙鸣,如同是大自然弹奏的美妙音乐,更像是一首恬静而和谐的田野奏鸣曲。辛弃疾诗云“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蛙声在传递着农民播种的希望,蛙声在兆示着农业丰收的美景。 

记得小时候,常听母亲说这样一句农谚:蛤蟆打哇哇,六十日吃股扎①。意即当春天第一次听到青蛙的叫声,大约再有两个月的光景就可以吃上新麦子面包的饺子。由于气候的变迁,春天降雨稀少天气越来越旱,河塘沟渠也逐渐消失,城区和郊区的湿地水面更是不断在变小,再加上工业化进程加快带来的负效应以及前几年农药的大量使用,生态和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蛙类不断失去生息繁衍的家园和乐园,数量更是在骤减。春天也很难再听到青蛙的叫声。这不今年早已割完麦子有月余时间,才听到青蛙的鸣叫,那句农谚也早已不合时宜。当然这片蛙声也告诉人们,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污染排放的治理,环境大有好转生态在逐渐恢复。

在这风雨暂息的夜色中,骑单车走在市区边缘的路上,听着远处青蛙的鸣叫,想起民间流传发生在昌邑的一则明代县令治水的传说,也与蛙声一片有关。相传明朝洪武年间,昌邑县城东北二里尽是低洼沼泽之地,并积水溢潦,民田多没,每至夏季洪涝更甚,收成无几民不聊生。知县王士仪不辱父母官使命,亲临民间洞察民情,关心子民冷暖疾苦,决心举一县之力治理洪涝开沟泄之。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税赋甚微,县衙无资金储备,资金只能取自本县富豪商贾,民众则一呼百应出力助之。

王士仪本来是造福于一方百姓,却遭到一些吝啬抠门的遗老乡绅的背后诋毁。他们暗地四处造谣迷惑百姓,以动摇瓦解军心民情,试图让王县令治理涝灾的工程夭折。他们说什么,城北这一片水乡泽国,每到夏季夜间的一片蛙声,是昌邑举子们的朗朗读书之声。经风水大师掐指卜算,昌邑后世当出一斗二升小米的官。一斗二升有多少米粒,就有多少官,那天下自然就是咱昌邑人的天下。开渠会挖断了昌邑的龙脉,泄水就排走了昌邑的风水,没有蛙声等于掐断了昌邑读书人的咽喉,如此种种。王士仪深入百姓晓理动情,硬是顶住了阴风邪火,克服重重阻力和千难万险,身先士卒挥锨掘土,带领百姓完成了惠及当时流芳百世的这一水利工程,在昌邑城北的排涝泄洪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使这一带的农民百姓的收成大增而安居乐业。

老百姓念及王知县的恩德,将这条人工水渠命名为王士仪沟。在王士仪离任还乡时,昌邑百姓纷纷送行热泪湿襟,王士仪再三劝回,有人一直送出二里多地还依依不舍。据有关古籍记载王士仪沟源自昌邑城北护城河,北走柳疃下至小龙河,最后汇入堤河,全长十五里。随着时光的流逝日月的轮回,风化雨冲与地貌变迁,王士仪沟几经改道重修,早已难觅几百年前的踪影,但封建士大夫王士仪的英名和他为民治水解困造福的传说却永远在昌邑人民中间传颂。

回家后脱掉被雨水打湿的衣物,沏茶端杯坐在窗前,边饮茶边看书,此时室外又下起了雨,脑海还在演绎着王士仪挖沟治水的传说。不经意间从窗外雨声中若隐若现地传进青蛙的鸣叫声,我想,它们也许就在我窗前楼下的草丛中,或许是在不远处的湿地中的荷叶上。在这夏日的夜晚,听取蛙声一片,非但不会令人烦躁不安,反而觉着像青蛙一样的万物生灵是那样地可爱,人类应与它们和谐共存和睦相处,地球不光是人类的,人类更应担负起保护地球大家园的责任和义务。

 

注:①股扎,方言,指水饺。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