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学作品 溴盐拾韵

溴盐拾韵

溴盐拾韵

——中国(昌邑)溴盐文化采风札记

王沛盛

不知不觉中,岁月的脚步已轻轻踏进了苗木吐翠、百花争艳的阳春三月。4月18日上午,我正在昌邑市公安局史志办公室轻按键盘聚精会神编写《昌邑公安发展史》。忽然,悦耳的手机音乐响了起来。电话是市作家协会主席姚凤霄打来的,她告诉我明天上午昌邑市政协组织市作协、书协、美协、摄协、盐业公司的有关人员到中国(昌邑)溴盐之乡寻根探源搞采风活动,电视台跟踪报道,我便很高兴的应承参加。

19日清晨,我起的很早,吃过早饭,骑上电动车,按约定集合时间到达集会地点。

市政协文史委主任付星波在办公楼三楼会议室热情接待了采风人员,对有关事项作了简要安排。8时许,入会人员乘坐两辆面包车沿潍水映商厦美景赛江南的天水路、北海路向溴盐的故乡——昌邑北部沿海驰去。

我和盐业公司副经理慈兴斌乘坐一辆车。车上,慈经理告诉我们,昌邑北部沿海地下卤水蕴藏丰富,原盐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就是我国重要的盐业基地,三国时期是齐国盐文化的源头全市现有盐田87万公亩,原盐年产量400万吨、占全国海盐年产量的六分之一,溴年产量4万吨、占全国年产量的四分之一。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昌邑盐业走科学开发之路,建立了盐及盐化工系列、纯碱系列、溴系列、医药化工、染料中间体等为主、上下游产品配套发展的产业链,产品多达了6大系列27个品种。去年,昌邑被中国矿业联合会授予“中国溴盐之乡”称号,成为全国唯一获此称号的城市。听到慈经理的介绍,都为自己的家乡受此殊荣感到自豪。

一路上,大家满怀兴致地一边欣赏着春光丽景,一边议论构思着腹稿。都想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写好稿、拍好照、描绘精美作品、书写俊雅画卷。用不同表现形式讴歌溴盐之乡。

我对“溴”既熟悉又陌生,便向慈经理请教。他说,溴是一种化工原料。广泛运用于医药、农药、染料、香料、摄影材料、灭火剂, 选矿、冶金、鞣革、净水等行业。溴在昌邑的运用有十几年的历史,如漂白丝绸纤维、制药等企业都需要溴。他还说,昌邑10家盐业企业中,灶户盐化公司规模最大,今天我们先到那里去看看。

谈笑间,大家来到了溴盐生产基地山东昌邑灶户盐化有限公司。下车后顿觉眼前一亮,整座办公大楼楼内窗明几净,楼外花木葱茏,环境卫生洁雅;厂房内机器欢唱,生产流水线运行流畅,工人们神情专注,各自奔忙在专业岗位;院内装有溴素的圆形罐整齐成片放置有序,院外成格子状的盐田一望无际,平坦辽阔,分外壮观;整个公司给人一种生机勃勃奋然向上的感觉。

灶户盐化有限公司经理高建伟热情接待了我们,他介绍了公司的基本状况。 1958年,昌邑县办起了集体企业灶户盐场,从此昌邑盐业结束了零散生产模式,走上了集体化生产道路。1987年灶户盐场建成溴素厂,实现盐溴联产。2003年灶户盐场改成有全体职工参股的山东昌邑灶户盐化有限公司。公司下设制盐场、溴素厂、颜料厂、进出口公司四个生产经营单位和八个合资(合作)公司,在职员工900余人;主要产品有工业盐、溴素、颜料及医药中间体;产品质量在同行业处于优势地位;去年公司总产值5.77亿元,利税1亿元;公司占地面20平方公里,盐田12万公亩;他还别有风趣地说,从我们公司的占地面积来看,还大于中国的澳门呢。

我所见到的只是公司厂房、运转的机器设备、溴素产品、成片的盐田,却不知制溴卤水是从哪里运来的。便向高经理请教。他说,公司有400多眼70多米深的卤水井在北边的柽柳林处,距此地20多公里,先用机器把卤水提上来,再通过明渠和暗渠引到厂里。卤水进厂以后,先提溴,后晒盐,全部综合利用。为了节约资源,在不能晒盐的季节就不生产溴素了。

离开公司后,我们便向溴盐的故乡——柽柳林奔去。柽柳,又名红荆条、三春柳,为落叶小乔木。它不需要人们去播种管理,和蔚蓝的大海相依相伴,在海风的怀抱里繁衍生长,把辽阔的海岸装扮的靓丽多姿。昌邑北部的数万亩柽柳丛林赢得了“南有海南琼山红树林,北有山东昌邑柽柳林”的美誉。

柽柳林的门厅东侧有一白色巨型奇石,上面锲刻着欧阳中石先生题写的“柽柳林”三个大字,西侧有 “山东昌邑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国家海洋局2007年10月” 的巨型横卧石坊。向里不远处设有人造观景台,观景台以北有石刻“林海”二字耀眼夺目。走上观景台放眼遥望,满目新绿,无边无际,林海与蓝天相接相依,构成了林海接蓝天的奇特景观。林海中依稀可见,卤水井正在工作着,清澈的卤水源源不断地向制溴厂流去,摇曳的柽柳正舒展身姿,为它弹奏着和谐的韵律。

 

2012年4月24日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