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学作品 红 日 映 山 崮

红 日 映 山 崮

                                                    

 

在春风沐浴下,随团驱车沿着崎岖的山路前往孟良崮。窗外,沂水碧波荡漾,景色优美;绵延起伏的蒙山崮松林摇曳,若仙若幻。电影《红日》中,那“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的动人歌曲在我的耳畔经久回荡。

听讲解员说,电影《红日》就是在这里拍摄的。那火红的群峰,是用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的。登上这片面积26平方公里、主峰海拔536米的峰崮,我不禁被它那逶迤莽莽、郁堀奇瑰的鬼斧神工所惊叹,同时又仿佛看到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沂蒙大地上前仆后继的身影。

19475月16日 下午,大雨过后的孟良崮上彩虹悬空,红旗飘扬,由千军万马发出的欢呼声响彻山野。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我华东野战军在陈毅和粟裕的英明指挥下,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英雄气概,浴血奋战,一举歼灭号称“五大主力之首”的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击毙敌中将师长张灵甫、少将副师长蔡仁杰,共毙伤俘敌3.2万余人,创造了震惊中外的“孟良崮大捷”。自此,蒋介石的重点进攻计划遭到惨败。我军由此开始夺得战争主动权。黑云压顶的华东战局,终于透出了明朗的曙光。由此,“英雄孟良崮”成为沂蒙山的象征而名扬海内外。

孟良崮战役遗址区是芦山大顶、大崮顶山脊线以南的孟良崮山区。听当地人讲,孟良崮因山峰顶处较平,且四周陡峭,称为“崮”。相传,北宋初年,战将杨邺的著名部将孟良,就曾在此操兵练马,后人景仰这位忠良骁勇的英雄,故名之曰孟良崮。现尚有旗杆窝、点将台、跑马梁、拴马棚、饮马泉、试刀石等遗迹。这里,一年四季风景如画,被誉为“天然氧吧”。春天层峦叠翠,林海花潮;夏季飞瀑流水、云雾缥缈;秋天漫山碧透,红叶映照;冬日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孟良崮雄伟壮丽,风光独特,地形险峻,奇峰耸立,是全国著名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旅游景点。

孟良崮战役纪念碑位于孟良崮旅游区内的大崮顶上。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平方米,于1984年为纪念著名的“孟良崮战役”而建,纪念碑高30米。由三块如刺刀的灰色花岗岩筑成,象征着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的武装力量体制。底座为边长20米、高1.6米的正三棱体,组成一个枪托,象征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枪托的周围是红色围墙,象征着高山下的花环。纪念碑的上下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象征着军民团结必胜,人民战争必胜。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讲解员指着“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的图片,讲解道:她们在丈夫入伍、孩子无人看管之下,将吃奶的孩子一把仍给年迈的婆婆,然后无声的走进了支前队伍的行列;她们为了让部队抢先过河,在万般无奈之下,组织妇女们用肩挨肩搭成了人桥,让部队顺利通过;她们为了救活伤员的生命,不惜用乳汁喂养受伤的子弟兵。

在纪念馆里,我还看到陈毅、粟裕同志用过的马灯。就是在这盏马灯下,一对共事20多年的老战友,配合默契,珠联璧合,于辽阔起伏的半璧山河间,导演了一幕一幕气势恢宏、波澜壮阔、闻之令人振聋发聩的战争活剧。运筹帷幄,部署战役,指挥千军万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迎来一个个新的黎明。

孟良崮烈士陵园内。墓地正中是粟裕将军骨灰撒放处。这位胸罗万机、诡异多变、纵横恣意、神出鬼没的“战争精灵”,在孟良崮战役中,与沂蒙山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将与沂蒙山人民永远在一起。英烈亭内建有烈士塔,镌刻着2859名孟良崮战役牺牲的烈士。他们的英名将永远镌刻在沂蒙山人民的心中。

走出孟良崮烈士陵园、纪念馆,放眼望去,一条崭新的公路环抱着一座座青山,把孟良崮烈士陵园与孟良崮战役遗址区纪念碑连为一体。一憧憧高楼大厦,掩映在绿色山林之中。巍巍孟良崮,见证着沂蒙大地的光荣与自豪。

沂蒙山区风光秀丽,生态环境良好,人文景观众多。正因如此,勤劳智慧的沂蒙山革命老区人民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开发出以蒙山、沂水、孟良崮为代表的绿色、红色旅游资源特色鲜明。蒙山是山东省第二高峰,被誉为“天然氧吧”、“超洁净地区”,是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地质公园的主体。沂蒙钻石矿山公园成为全国首批矿山公园。云蒙湖为山东省第二大水库,这里水质洁净,青山环抱,环境优雅。沂水红河谷,春光唤绿,险象环生,名振四海。孟良崮山区林茂草密,植被丰厚,更有劲松险谷,怪石奇峰,令人神往。自然神韵和人文精华交相辉映,使沂蒙山区被誉为齐鲁大地上的山水乐园。

蒙山,因革命而高;沂水,因友谊而长。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映照着英雄孟良崮。八百里沂蒙山尽收人间仙景。让“沂蒙山精神”之树常青,让“沂蒙山精神”之花灿若瑰宝,在我960万平方公里的华夏大地上结出丰硕的果实……

 

    者:赵廷河

作者单位:山东高密市阚家镇党委

    编:261500

    话:0536-2322754

                  18953671589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