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学作品 昌邑饽饽分外香

昌邑饽饽分外香

昌邑饽饽分外香

六月六前后,是乡人上新麦子坟的季节。乡亲们提上一壶白酒,兜着用新收下来的小麦头遍面粉蒸制的白面饽饽,到祖坟上供奉,向先人汇报今年的小麦又丰收了。

饽饽乃精心制作的馒头,它以小麦面粉为原料,经过发酵而制成圆顶平底的一种面食。用馒头作为供品,大约起源于三国的诸葛武侯,相传三国时候,蜀国南边的南蛮洞主孟获总是不断来袭击骚扰,诸葛亮亲自带兵去讨伐他。泸水一带人烟极少,瘴气很重而且有毒。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个迷信的主意:杀死一些南蛮的俘虏,用他们的头颅去祭河神。诸葛亮当然不能答应杀南蛮俘虏。为了鼓舞士气,他想出了另一个办法:用面粉和成面泥,捏成人头的模样儿蒸熟,当作祭品来代替头去祭祀河神。 打那以后,这种面食就流传了下来,并且传到了北方。因为称蛮头实在太吓人了,人们就用字换下了字,写作馒头,久而久之,馒头不仅作为祭品,而且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了。

昌邑土话,把馒头称之为饽饽,尤其小孩子们根本不叫馒头,都叫做饽饽。实际上,馒头和饽饽是有区别的,馒头制作的比较粗糙,饽饽却是精制而成,首先是面发的好,要用“老面”发,老面是以前做馒头时留下的带发酵引子的干面团,把老面用水一泡,就可以合面做馒头。再是面要揉的好,揉面是要出大力的,一分功夫,一分成色。在北方再冷的天气,揉面的人还是穿着单衣,脖子上搭着毛巾,一面揉,一面擦汗,一直把硬查拉的面疙瘩揉成软绵绵的面团,这样做出来的馒头一层一层的,筋道、香甜、爽口,可用手撕着吃,象吃鸡丝肉似的那么美好。

另外,火候要把握好,先用急火,把锅或笼屉烧滚开了,再用文火,恰到好处的时候,才可以出锅。火候不到,馒头吃起来粘粘的,很不爽口;用火太久,老了,就像炒牛肉过了头一样,吃起来没有那么香脆。

如果面没有揉,拉成一道长条,用刀剁成一块一块的长方形,这种面食,市面上叫馒头,我们家乡人叫做卷子。再是把面合得很软,简单揉一下,用手一块一块扯下来,做成圆顶平底状,这种面食,我们家乡人才称作是馒头。

饽饽是高等食品,平常是很少有人做的,老家人做饽饽,一是新麦子下来,蒸了上新麦子坟。再是儿娶女送,孩子结婚时蒸几锅,上面贴上红红的喜字,称之为“喜饽饽”。过年的时候,做的最多最好,辞灶以后,家家户户做馒头,蒸饽饽,一缸一瓮装得满满的,并且都是大个的,里面还包上红枣。吃的时候,用刀切开,回锅热一下,馒头一上刀,就显出一个个的层面,象小雪花一样。过年的饽饽通常要吃一个月,到二月二才清缸。

过年的饽饽,一部分要摆供,祖影前的供桌上,一边一座饽饽山,这边五个,那边五个,先用三个打底,第四个要放在那三个的上面,顶向下,底朝上,第五个放在第四个之上,俨如一座小山,故称为饽饽山。

一部分走亲用,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拜丈母。过去,副食匮乏,饽饽就是高级点心了,走亲时就背着一竹篮子或一箢子饽饽。亲戚家只留下一两个意思意思,隔天,再添上两个,到别处拜,三五天下来,饽饽都干裂口了,则称之为“开口笑”。

以前结婚要坐花轿,花轿装扮的红红绿绿,五光十色,很美观,很讲究,更有所谓“金顶轿”与“银顶轿”之分。“金顶轿”乃轿顶上冠以窝窝头,窝窝头系黄米面所作,黄色,喻之金,故称为“金顶轿”。“银顶轿”乃轿顶上冠以白面饽饽,白色,喻之银,故称之为“银顶轿”。 “金顶轿”与“银顶轿”如果半路相逢,双方就卯上了,一定要使出浑身解数比个高低,花轿起起落落,摇来摇去,耍出各种花招,轿夫累得满头冒汗,新娘子颠簸的受不了,在轿里直吐苦水。

近几年,昌邑宾馆为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组织技术公关小组进行挖掘、整理、研制、改进和创新,使这种传统食品得到发扬光大。

  首先是使用原始的石磨加工面粉,解决了因机械加工产生高温而使面粉失去的麦香,然后用老面引子发酵,各道工序都用手工制作,又从营养角度对产品配方工艺多次改进,终于研制出了独具特色的“乐春”牌老面大饽饽,其特点是:口感筋道、麦味香浓,地道家乡传统口味。

  昌邑“乐春”牌老面大饽饽投放市场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产品销售全国各地,享誉海内外,成为馈赠、访友的首选礼品,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赞赏。 “乐春”商标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

 

                 赵凤虎写于昌邑潍水蓝湾寓所

                      2012 年7月25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