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学作品 读《乡间绝唱》

读《乡间绝唱》

   
读了《潍河文艺》2012年第2期刊载的高淑英女士的散文《乡间绝唱》,引领我这八旬老人回到了往昔。在这里,我听到了久别的声音,看到了久违的画面,一帧帧配着乡音的影像在脑际浮现。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城镇化程度提高,现代生活方式替代了从前的落后与闭塞。农村社区的夜市、超市,各种店铺鳞次栉比,生活用品、生产资料不出村即任选任购,甚至用户电话询购,网上淘宝,商家送货上门。这是社会的进步。但是历史抹不掉,有些事存在过,存在就意味着合理。
     年迈人喜欢怀旧。《乡间绝唱》让我们又听到了夏日柳树上的蝉尽情地鸣叫,柳荫下锔锅锔盆的手艺人钻孔时有节奏的嗡嗡声;看到树荫下狗伸着舌头喘息;大娘、大嫂摇着蒲扇,引颈探身向炉匠提着要求。几毛几分零钱,几钻几锤儿几枚钢铁锔子,使这些要进垃圾堆的锅、碗、缸、盆碎片“修修补补又三年”。“冰棍儿——二分一根”!孩子们围了上去。“拿头发换针了”!一声美妙的男中音,引来了穿红着绿的婶子、姊妹。十字街口的绿荫下,小桥头,欢声笑语,好一幅农村画卷!
     这些文字有些人看了也许会冷齿三天。但是,我敢说这些人的祖辈都是农民,他们父母也吃过冰棍儿,也挥动过蒲扇。他们的老师可能没教过他们:散文的人和事、情与景都必须是真实的,不能虚构,假、大、空不行,不能粉饰,不能吹牛。在生人面前,说俺祖上的龙袍是真金的,那可能是吹,只有阿Q才那样说。
     《乡间绝唱》感情是真实的高洁的。说到修旧器具的和收破烂儿的,有些人似乎感到有些寒碜。其实,这些生活在社会基层的人很可敬。他们在国家政府还未提出环境保护条例的年代就收旧利废,进行废旧物品再利用的绿色环保行动,这是超前对人类生存环境作贡献。运走垃圾与制造垃圾有天壤之别!
     卖豆腐的、赊小鸡儿的、取染的、磨剪刀的,木梆声、皮鼓声、唢呐声、叫卖声,为鸡鸣喈喈,燕燕于飞的村庄增添了活气。这些原生态的情景都是真实的,唯其真实,才亲切,才感人,才可贵,才永久为人们萦怀。
     《乡间绝唱》的语言简洁而规范。从名词笤帚、瓦罐、雪花膏到词组看热闹、揽瓷器活儿,就连恬淡、淡出、渐行渐远等词语的运用也是大众化的、规范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强调,汉语是在几千年的使用过程中提炼出来的精品,不能任意改动或滥造词语。现在舞台上,滥用的词汇太多了,不是进步,而是不严肃。在语言使用上不能违法乱纪,更不能给我们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掺假。
     读高淑英的散文如品龙井茶,色绿,清纯,形美,味甘。即使你再忙,也要从百忙中挤出时间来欣赏,哪怕只读一下《乡间绝唱》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也会使你受益匪浅。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