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学作品 正月十五馇“老妈妈饭”

正月十五馇“老妈妈饭”

正月十五馇“老妈妈饭”

小时候过了年初一就盼着过十五,尤其是我们女孩子。因为我们这里有正月十五女孩馇“老妈妈饭”{谐音}的习俗,说是喝了“老妈妈饭,”不腰疼。现在想想其实就是混合米粥。至于为什么叫“老妈妈饭”,我到现在也没弄明白,问老人们也没个正确的答案。

从正月初一女孩子们就凑到一起商量着在谁家馇“老妈妈饭”,不是孩子们同意就行,主要是这家大人要应允,还要符合以下条件:一是有女孩的人家,主要的是好热闹、不怕闹嚷、房屋宽敞、至少有一、两个闲炕的人家。

正月十五早上吃了饺子,女孩子{不论大小,甚至有结了婚回娘家的闺女}就早早的抬上水桶,拿上小米瓢从庄头{或南或北,或东或西}挨家收米,一大帮女孩每走进一家,看见这家的人就一起大声叫:“大娘[{大爷、大婶}收老妈妈饭了”,“啊,收老妈妈饭啊!好!”这家主人就拿过小瓢从缸里或是从米袋里挖一些米{大米、小米或是绿豆、豇豆等}倒进米袋里。从这家出来又上另一家,一上午要收完{那时是以生产队为单位的,每个生产队三四十户}。每到一家,要提前找几个女孩专门看着谁家给的米多谁家给的米少,给米多的就乐的蹦高,给米少的,还没出人家的门就一齐朝这家撇嘴,到夜里分“老妈妈饭”的时候,多给米的人家,就多给他粥儿,给米少的,就少给他粥儿。

下午,就准备一些其他的东西,例如:针、剪子、顶针、肉、咸菜、豆腐、红枣、芹菜、笔、糖、花生、葱白、香粉等等。

晚上各自在家吃了晚饭,就去生产队的场院偷草。说是偷,其实正月十五闺女馇“老妈妈饭”是老辈留下的习俗,就是明着拿,生产队里也睁眼闭眼的就过去了。十几个人偷偷来到老早就瞅好的谷秸垛下,每人抱一抱就跑,有的摔跟头,有的掉了鞋子,还有的跑到家只剩一小把几棵谷秸。有时看场院的锁了栅栏,就爬墙进去,还有的干脆叫上自己的哥哥帮着去偷草。

草偷够了,就刷锅,倒水、放米。一切准备好了,就上炕准备睡觉,这时这家里的大人就开始把下午准备的那些东西每一样用一个瓷碗扣起来排在床上或是桌子上,有几个人,就扣几样东西,凡是参加的女孩不能看到扣得过程。然后就十几个人挤在一个炕上两面顺墙,一面靠窗台坐着睡。说是睡,能睡的着吗?女孩子小脾气多,不是你挤着我了,就是我压着她了,刚要安静一会,不知谁“嘣”的一个响屁,嘻嘻哈哈又嚷起来了。睡不着,干脆就起来馇饭吧!于是,就尽量轻手轻脚的一个个挨着起来,{因为太挤,一齐起起不来}穿好鞋来到床或是桌子旁边一个个排好,以抓阄的形式抓碗里扣的东西,每人只抓一样,每一样都有一种说法,例如:抓到“针、剪子”代表手巧;抓到“顶针”代表心眼多;抓到“咸菜”是“卤棒棒”(就是笨的意思);抓到“肉”是太老实干什么都不行;抓到“笔”学习好;抓到“芹菜”勤快,抓到“豆腐”有福;抓到“葱白”聪明;抓到“香粉”长得俊美、漂亮等等。也不知是谁规定的这些东西的寓意,反正抓到代表好的东西就高高兴兴,抓到像“肉”“咸菜”等东西就不痛快,有的还哭鼻子呢!

抓完后两人烧火馇饭,其他的人就去“求巧”:搬一个长凳子放到院子的东墙下,两个人一组面对面一只脚踩子凳子上另一只脚蹬在东墙上,头朝东念“蹬东墙望东海,王母娘娘下凡来,不求你多,不求你少,求你三千六百巧,也会铰也会描,也会绱鞋吊皮袄。”连念七遍,小时候只是跟别人念顺口溜,不知其含义。长大后才知是向王母娘娘祈求手巧,使自己会做衣服、鞋子等。哈哈!你看多虔诚啊!

念完后就换到另一个地方去,一手拿个缝衣针,一手拿线,对着月亮穿针引线,每人要在七下之内把线引到针眼里,七下引不上就不能再引了,就说明这个女孩笨拙死了。七下之内越引得快的,就说明越乖巧、越聪明。

这两项都完成的要去烧火,换下前两个来“求巧、引针。”每个女孩都做完了,“老妈妈饭”也就馇好了。每人抢个碗,舀上一碗,端着各自找地方去喝:床边、炕沿、锅台、天井里,站着的,蹲着的,“呲溜溜,跐溜”这时只听见喝粥声,听不见说话声。这粥真香啊!有的一连喝三大碗。七十年代生活水平低,农村家家户户吃掺了地瓜、胡萝卜(那时,地瓜、胡萝卜是农民的主食)的粗粮,过年也就是最多吃一天甚至一顿白面馒头,能喝上这种混合米粥就像过年一样,谁不敞开肚子喝?

喝饱了,把锅里的粥舀到水桶里,再刷锅、倒水、倒米,留下几个人接着馇下一锅。其他的人用扁担抬着粥就开始每家每户的分,还没到一家门外,老早就高声叫“大娘(婶子)接‘老妈妈饭’了,快起来接‘老妈妈饭’了!喝了不腰疼。吆喝完了,就在门外等,(也不干等,相互提醒一下这家给的米多少,商量要给这家几勺粥)。这家的人应一声披衣开门端个碗或是小盆,拿勺子的就给舀上一勺,白天给米多的就多给他舀上勺。一家送完了又叫下一家,“接老妈妈饭了!”“接老妈妈饭了”年后乡村的冬夜里,,声音格外响亮,也格外传的远,不一会,家家户户都亮起了煤油灯,一听到自己门外有叫声,就赶紧开门接粥,端着粥关上门叫醒还在梦中的孩子、或是睡的迷迷糊糊的老人喝几口。因为喝了“老妈妈饭”不腰疼嘛!大正月十五都想讨个吉利。

就这样一家一家的叫,一家一家的送,第一桶送完了,再回去,下一锅也就馇好了,再盛上一桶,接着送,粥送完了天也明了。

这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至今记忆犹深。年过半百的我真想再回到小时候馇一回“老妈妈饭”啊!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