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学作品 微诗浅赏 四首

微诗浅赏 四首

《枫叶》
文/周锡敏

季节深处修剪一世的红
把天空染成火焰
仰望,俯瞰皆成生命的河流

【品读】

  这首微诗用语简练,干净利落,诗性的语言所呈现出诗的内核极有张力。
  “季节深处”,让人读出的是岁月的流失和老去;“修剪”一词,在这里面包含着多少坎坎坷坷、酸甜苦辣;“一世的红”不正是暗喻一辈子的等待、期盼、或者是一种执着一种信念吗?
  第二句“把天空染成火焰”,情感由静态的“红”走向动态的“火焰 ”,沉郁的情感开始喷发,走向高潮,让人感到是如此的悲壮、伤感、无奈……
  以至到了最后一句,“仰望,俯瞰皆成生命的河流”,主人公随着情感的意识流,恍如走进了一个忘我的幻觉世界,一个心灵的境界(这一点很有艺术魅力)。并对此做出了对生命、人生的感悟感叹,升华了主题。是啊,生命的河流,来的来了,去的去了,总是默默流淌着不尽的沧桑……
  全诗以枫叶作为一个主体意象,所呈现出来的象征意义,在诗中起着提纲携领的作用,有着一种朦胧之美!关于枫叶的象征意义,已是人们共识的了。它象征着对往事的回忆、人生的沉淀、情感的永恒及岁月的轮回,对昔日的伊人的眷恋。诗人就是抓住了这些象征意义(其中的一种或几种?),以及枫叶的“红”作为情感的底色,运用象征、隐喻、暗示、烘托、意识流、艺术变形等表现手法,来抒发思想情感和对人生、生命的深刻感悟。

《遥祭》
文/潘兴斌

青烟袅袅,烛泪点点
诸多往事相继发炎
于深深的心海,波涌浪卷……

【品读】

  静下心来,读一首好的诗歌,会突然觉得越读越有味道。潘老师的这首《遥祭》,带给我的就是这种感觉和美的艺术享受。为此,我仅从这首诗中出现的三个画面入手浅赏一下。
  诗的第一句,只有八个字,诗人就把一个祭奠的画面,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其中“烛泪”一词,这个拟人化的意象,为诗省下了好多笔墨,且含蓄委婉,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了主人公内心的那份思念之痛和感伤情怀。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首微诗就做到了这一点。在第二句中,诗人笔锋一转,运用插叙的手法,又把一个回忆的画面勾勒出来。这个画面并没有也不需要去细细刻画,因为这不是写小说,而是为了借事抒发情感,这就需要读者去想象和再创造,特别是“发炎”这个精彩的词,给读者无限的想象、思索、回味。
  最后一句,诗人把读者的视线,从回忆的画面中,又一下子带到了一个“波涌浪卷”的大海面前,以此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引人遐思……这个画面是诗人想象的,看似虚写,却也着实暗示了主人公此时此刻的处境。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为什么题目为《遥祭》,而不是别的什么祭?这个“遥”字也就暗藏再这一句诗中,紧口了主题,也让诗的意蕴更加开阔起来!
  诗人运用叙事中抒情的手法,将三个画面串连起来,情感饱满,内容丰富。短短三行微诗,读后却有看电影的感觉。确为好诗一首!

《老屋》
文/古道白杨

斑驳的门 风反复扣响
檐前鸟雀出来答话
草 指了指失语的苍容

【品读】

  所谓老屋,在这首诗中是父母的象征、家的象征。诗的第一句“斑驳”一词,见证了岁月的烙印,说明老屋确实已很老了;此时,“风反复扣响”着门,怎能不给人一种冷寂、萧条、苍凉之感呢?这首句实际是对老屋的实景写照。转为第二句诗人就变为拟人化的表现手法,用鸟雀的“搭话”,以动显静,进一步衬托出老屋的同样也是暗指诗人内心的那种空落凄凉。使人不由想起“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最后一句,更为精彩,借“草”的暗示,把一位失语的面色苍白的老人搬了出来,完成了老屋的象征意义。其中这个“草”,或许不仅仅指单纯的草,也许是同病相怜的人,再就是“失语”、“苍容”这些词都带有凝重的感情色彩,耐人寻味。
  此诗的情感是附着于事物暗藏在字里行间的,诗人仅抓住了平常所见的门、风、鸟、草,让它们来代替人说话,由此折射出人们心中那份共有的对老屋的思想情感,避免了老一套的直叙胸臆。短短三行诗,朴实无华的语言,读来却有血有肉,丝毫不觉空洞,且不自觉地就会让人身入其境、欲哭无泪,引起心底的共鸣。这不正是诗歌所追求的艺术境界吗?

《暮晚的钟声》
文/静月听风

轻翻时光的冰土层
白莲端坐一池清
向晚的风声与月对影

【品读】

暮晚的钟声响起,在诗人的情感意识中,这“钟声”轻轻地打开了一个脱离尘世的充盈着禅意的境界。在这个禅意的境界里,映入脸帘的是,“白莲”端坐在一池清水之中……这抽象化形象的表达,使诗的意境显得空灵而唯美!
紧接着,诗的最后一句“向晚的风声与月对影”,这个画面许是诗人有意为之,是与第一个白莲的画面相互对照。那么,这个画面就是所指的凡间尘世了。而这一句所表达意思的是什么呢?细细体味,“向晚的风声与月对影”,不就是一个“空”嘛!由此,此诗的禅意,也就是诗的意蕴、意境瞬间扩张开来,令人回味无穷!
其实,这是一首题目入诗的诗,是诗的一种表达技巧,不仅是微诗的专利,只不过微诗用起来更得心应手,更显得巧妙一些。整首诗所表达的,是以“暮晚的钟声”为中心意像所呈现出来的那种禅意。
抽象思维和抽象的意象,在这特定的语境中,使这首诗美得让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像我这没有点语言功底和人生历练的人,也只好欣赏至此。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也许就是诗歌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初学赏析,但愿别因我的拙笔坏了他人的诗,只求交流而已)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