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学作品 酒为正道,人为上品

酒为正道,人为上品

       小时候,家里很穷。以至于连那种价格低廉的散装坊子白干,父亲也只有在逢年过节或人来客去时,方能小酌一杯,藉此过一过酒瘾。 其时,家中六口人,我和大姐之间只隔了六岁,中间又隔了二姐和三姐。母亲既要照顾年幼的孩子,又要操持家务。生产队分配的农活基本帮不上多少,几乎全压在了父亲一个人的肩上。父亲每天早出晚归,每次回家都累得精疲力尽。        看父亲如此劳累,母亲心下不忍,便找出从姥姥家带回的一点地瓜干,让大姐去乡上的代销点换回二斤“坊子散”,让父亲每天喝点解解乏。可是,酒换回来,父亲却不舍得喝。他把酒拿在手里端详一番,再凑近鼻子闻一闻,然后恋恋不舍的放在柜子顶上,要等到逢年过节或亲朋来访才拿下来喝。        后来,土地承包到户,实行了单干,我们的生活才相对宽裕了许多。那时候,柜子顶上便经常奢侈的摆放着两瓶“圆棒”的透明玻璃瓶的坊子白干。这种“圆棒”的瓶装坊子白干,取代了原先“坊子散”的地位,成为了我们家逢年过节、招待亲朋的“御用”酒。而“坊子散”则跃下高高的柜顶,变成父亲每天下地回来“舒筋活血、驱除疲倦”的灵丹妙药。父亲好酒,但不嗜酒,每次只喝一盅。浅酌慢饮,怡然自得,有滋有味。每天的劳累,在“坊子散”的醇香里,看上去浑然消逝。        光阴荏苒,2003年,山东坊子酒厂改制成山东板桥酒业有限公司。父亲柜顶上的酒也随之提高了品种和档次。“鼎盛”时期,父亲的柜顶上曾摆了七八种十几瓶板桥酒。有玻璃瓶的、也有瓷瓶的,形状各异。印象最深的是一种瓷瓶的“小地雷”,板桥宴的一种,因瓶子的形状像地雷而得此昵称。记得每年春节表哥们来走亲,父亲总是自豪的指着柜顶上的酒让表哥们自己挑选。每次表哥们都青睐那种“小地雷”,因这酒度数高,绵厚上口,回味悠长。一开瓶,浓郁的酒香就窜满了整个屋子,让人只是嗅上几下子,便陶醉在了祥和的节日气氛里。        也许因为“相识相知”于微时,父亲对板桥酒难以割舍的感情,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加深厚。知道父亲对板桥酒情有独钟,我们姐妹就投其所好,每次回娘家,都会搜罗不同品种的板桥酒送给父亲。日积月累,父亲柜顶上的板桥酒越来越多,酒的档次也越来越高。突然有一天,父亲不知从哪买回了一种袋装的“板桥醉”,一袋一斤,才两元钱。父亲说:“以后别给我买那些瓶瓶罐罐的精装板桥了,喝来喝去,我还是最喜欢喝这种”板桥醉“,这酒喝着舒心、实在”。        我不屑:“这么 便宜的酒能好喝吗?”父亲却一本正经地说:“别看这酒便宜,酒品却不差。听说是板桥集团特别照顾普通消费群体而生产的一种酒,一年虽然销量800多万袋,图的就是个薄利多销……”。        “板桥酒,好样的啊!”半响,父亲又喃喃自语道。         自此,父亲便爱上了这种袋装的“板桥醉”。每日的中午和晚上,依旧会小酌一二盅。简舍陋室,光线温润,随便两样下酒小菜,“吱溜”一口,脸上的皱纹顿时便舒展开来。 有一次,儿子看上了父亲柜顶上的一个板桥酒瓶,硬是逼着他姥爷先喝那瓶酒给他空瓶。父亲悄悄告诉儿子:“这瓶酒太贵,不能喝。如果喝了,你妈妈会以为我喜欢喝这种酒,以后就会再给我买这样的,花几十块钱买瓶酒,多“冤”,况且你妈这几年买房子手里也不宽裕……”。        后来,儿子回家把这话学给我听,我方才明白父亲爱上廉价袋装酒的真正原因。我为自己的愚钝汗颜。        有记者采访板桥酒业负责人:“”板桥醉“既然不赚钱,为何还一直生产?”        “老百姓喜欢喝,我们就生产”。板桥负责人如是说。朴实一句话,意蕴深厚。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体恤民情,心系民间;“板桥酒业”一直为低收入消费群体生产的质高价廉的袋装“板桥醉”;父亲为减轻女儿的负担而“爱”上廉价酒,这三者之间共同体现的,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爱”!        而这,也是板桥酒业人精神和气质的写照——“酒为正道,人为上品”。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