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学作品 十年前的教育小故事

十年前的教育小故事

由一组数学题引发的思考

 

儿子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老师曾布置过这样一组数学作业:

一枝牙膏重(     );一根火腿肠重(      );

一包饼干重(      );一袋味精重(       )。

妻一看,说这好办,这些东西咱家都有,找出来一看包装便知。在妻的帮助下,儿子不到一分钟就完成了作业。

一枝牙膏重(120克);一根火腿肠重(45克);

一包饼干重(250克);一袋味精重(100克)。

我虽不是数学教师,但我觉得老师布置这一组题的目的肯定不是让学生写上正确的得数就算了,而是让学生对“克”、“千克”有一个感性的认知,具备初步的估量能力。何不让孩子亲自掂一掂呢?于是我让儿子反复掂量实物,具体感知一下100克、250克到底有多重。

第二天,我又买来电子秤。先让儿子掂一掂某一物体有多重,再放到电子秤上验证一下。儿子对此很感兴趣,把玩具、书本等一古脑儿拿了出来,一一估量。一开始误差很大,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来竟相差无几。

以后领孩子买东西时,我们总是先让他估量一下,然后再让卖主称量,结果估量的重量与实际重量往往大致相当。看到周围的人们投来惊奇和赞许的目光,儿子心里也美滋滋的。

我想这种“能力”才是学生应该具备的,现成的答案有时对一个人来讲毫无意义!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