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学作品 《京华漫记》之四《翰墨丹青 澄怀观道》

《京华漫记》之四《翰墨丹青 澄怀观道》

《京华漫记》之四

               翰墨丹青 澄怀观道

                 ——书画艺术之旅

 

        北京是中国的书画艺术中心,大家荟萃,名流云集,美术馆、画廊比比皆是,多如牛毛。而我恰恰又对书画艺术情有独钟,每次来京,只要有机会,总会忙里偷闲到这些场所逛上一逛,看上几眼。用朋友的话说,叫做“犒劳犒劳眼珠子,过过眼瘾”,因为咱光看不买,囊中羞涩吗。然在我想来,不光是犒劳眼珠子,一饱眼福,也“犒劳”心灵,因为文化艺术可是豪华的精神美食啊!所以这次也不例外,况且是有备而来,故而多看了几处。

 

                         人生若寄 不厌家山

 

    北京画院隶属北京市文化局,院里许多人包括画家都是妻弟的朋友,每次来京我几乎都到这里参观一下美术馆,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因此,我们首先参观的是北京画院美术馆。

    北京画院成立于957年,由齐白石大师任名誉院长,白石老人篆刻的“大匠之门”被定为该院的院徽。如果说北京是白石老人的艺术故乡的话,那么北京画院毫无疑问就是他的“艺术之家”。因此,北京画院美术馆是以陈列齐白石的作品为特色的一座主题美术馆。下辟齐白石纪念馆,2012年5月,又与文化部联合成立了“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这一学术研究机构。如今,北京画院美术馆已经成为研究齐白石艺术、弘扬齐白石文化的重要窗口,白石老人的主要作品以及手稿、笔记等文献资料,大都收藏在这里,每年分主题轮流展出。前几次我有幸欣赏了“草间偷活——齐白石工笔草虫精品展展”、“大匠之门——齐白石山水画精品展”。其中的一幅山水画《十里蛙声出山泉》,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记忆犹新。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白石老人的一幅重要作品,仅这幅“命题作画”的创作就非同一般,它是一位文学大师和一位国画大师一次高层次艺术理论探讨的结晶。一次,老舍先生到白石老人家做客,他从案头拿起一本书,随手翻到清代诗人查慎行一首诗,从诗中选取“蛙声十里出山泉”一句,请白石老人作一幅画。用画去表现听觉器官感受到的东西,这比用文字表现音乐还要有难度。它涉及到艺术上一个深层次的“通感”话题,在艺术表现上是一个难题。据说白石老人答应后,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凭借自己几十年的艺术修养,以及对艺术的真知灼见,终于完成了“任务”,把“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见的现象,通过酣畅淋漓的笔墨表现出来。当老舍先生打开画卷之后,不禁拍案叫绝。只见白石老人用简约的笔墨在一带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溪流,几只小蝌蚪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但人们可以从那稚嫩的蝌蚪联想到远在山外上游的青蛙,使人仿佛隐隐听到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演绎出蛙声一片的艺术效果。白石老人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通过以形写神、虚实相生、意象交融的艺术手法,创造了如此空灵的意境,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准确地表现了诗中的内涵,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可谓神来之笔,令人赞叹不已,无愧大师风范。

    到了北京画院,接待我们的王副院长是蓬莱人,既透着一股子胶东人的豪爽劲儿,也不乏京城机关人的精明圆滑,已早在大门口迎候我们。听说我们是奔着白石老人来的,他哈哈大笑:马哥,真是缘分啊!为纪念齐白石诞辰150周年,我们画院主办的“人生若寄——齐白石的手札情思展”,元旦开展,今天是最后一天。您来得正巧,明天来可就看不到了,马哥,你们真是有眼福啊!

    早就听说北京画院收藏的齐白石绘画、书法、石印、手札等各种类型藏品中,手札的分量之重、体系之完备、种类之繁多是国内外任何机构或个人都无可比拟的。走进展厅,方知果然名不虚传。此展完整地呈现了北京画院收藏的所有齐白石手稿,包括日记、信札、杂记、诗稿等,琳琅满目,叹为观止。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主题墙上婆娑摇曳的树影。展览没有前言等常规安排,而是以《白石老人自述》贯穿整个展览,以第一人称导引观众,让观众在白石老人的娓娓道来中细细体味他坎坷艰难而又丰富的一生。这样的展陈方式,不仅为观众提供了最为详实的史料,同时也更加符合白石老人质朴真诚的性情。展览以白石自述与白石藏品并置,作品题跋与白石诗稿中相联系的部分相互对应。展览还增设多处互动环节,多媒体播放、触摸屏、仿真诗稿等,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纪念展,大大拉近了观众与白石老人的时空距离,有一种与老人在同一场景下相互对话交流的感受,可谓独出心裁,既新鲜,又亲切。

    在第一展厅中,有一批北京市民关蔚山捐赠的齐白石画作引人注目。在这批作品中,最珍贵的莫过于一套《十二属图》了,即十二生肖,是首次与世人见面。众所周知,齐白石的绘画题材十分广泛,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能,虽画过不少动物,而画整套的十二生肖确实罕见。白石老人在《十二属图》题跋中写道:“蔚山先生既藏予画多,又欲索画十二属,予以有未曾见者,龙不能画,遂却之。先生令厂肆一年之中索去二三纸,用心四年,始集成。先生今已为友也,出画属题四字,予始得知心苦。 八十五岁白石,乙酉”。 原来关蔚山请齐白石画十二生肖,可齐白石因为其中的龙是虚构之物未曾见过为由而加以推却,于是关蔚山就请厂肆每年向齐白石求两三张画,用了四年的时间,终于集齐了一套十二生肖。从画上的年款来看,最早的作于1940年,最晚的则作于1944年,正如老人所言“用心四年,始集成”。而此时两人也结下了笔墨情缘,成为好友。当大功告成之日,关蔚山请齐白石为之题跋,齐白石欣然题下了这段跋语,可谓艺坛佳话。由此,我们得以欣赏到白石老人所绘的散发着浓郁中国情调的十二生肖图,实属难得,幸甚,幸甚。应感谢关蔚山先生用心良苦,为后人留下了这一稀世瑰宝。 

     进入二层展厅,主要展出的是现存最早的齐白石“一出一归”日记《癸卯日记》。齐白石年轻时一直在家乡湘潭做木匠,业余时间习练书画篆刻,在十里八乡小有名气。1902年秋,齐白石时年四十岁,在西安任职的友人夏午诒来信,请齐白石到西安教其如夫人姚无双学画,并寄来束脩和旅费。同在西安的友人郭葆生也写信说,作画刻印不能”株守家园”,必须“于游历中求进境”。在夏午诒、郭葆生二人的推动下,齐白石欣然成行,于当年12月中旬到达西安。在西安,齐白石课画之余,游历了诸多名胜古迹,还结识了时任陕西臬台的著名诗人樊增祥。第二年春,夏午诒进京谋职,齐白石随行。居京三月余,到六月底,走水路经天津、上海、武汉返回湘潭。此行为齐白石的第一次远游。《癸卯日记》详细记录了他从癸卯(1903年)3月1日到6月29日约四个月的的时间,齐白石从家乡湘潭到西安,由西安游历北平再回到湘潭的行迹、见闻、交游与艺术活动。在北京的三个多月,齐白石看了许多古画、古印,与卓有见识的艺术家、鉴赏家多有过往,眼界、胸襟大为开拓。应该说,这次“远游”,为齐白石以后的艺术精进和“衰年变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予自此方悟得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理不谬也”。

     第三、第四展厅,主要展出的是齐白石的日记及文章手稿,除个别篇章和个别论画段落外,都没有发表过。齐白石视艺术为“寂寞之道”,从不宣传自己,这些日记和文章也从不示人。这让我想起了至圣先师孔子的“述而不著”,还有陈丹青等旅美艺术家的文学老师木心先生讲的世界文学史,生前一再叮嘱不让出版,死后由陈丹青整理听课笔记出版问世,引起热议。我想,这些先贤之所以成为大师,除了天资、勤奋、机遇等因素外,能够耐得住寂寞,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难怪当下不出大师,耐不住寂寞,追名逐利、心浮气躁,应是症结之所在也。

    白石老人逝世后,家属把包括手稿在内的遗作捐给北京画院。今天,这批手稿通过展览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向世人提供了鲜为人知的有关齐白石生活、思想、情感、性格、交游、成长和艺术创造等各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可以说,“寂寞之道”是白石老人一生的从艺总结,值得我们后人深思深省!

    在这里,有一帧《齐璜自书润例》,引起了我的关注。这是白石老人于民国三十七年十月写的作品收费价格:“扇面大者三十元,中者二十五元。红色重用十元,少用五元。刻印朱文廿元,白文十五元。以上每元加一角。出门之画,回头加印、加字不答应。”明码实价,一清二楚,不用讨价还价,省却了许多口舌和麻烦 ,从中折射出老人的质朴、耿介与可爱,多像一个精打细算的农家老汉,又多像一个天真稚拙的孩童!

    参观完《人生若寄》展览,我为白石老人卓越非凡的艺术成就所深深折服,更被大师甘于寂寞、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所深深打动。齐白石大师作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他的画笔墨酣畅,浑厚华滋,苍莽雄秀,自成一家,是国宝级艺术珍品,被国家禁止出境。他告诫学生“学我者生,像我者死”的艺术箴言,不仅对于绘画艺术教学有着深刻的启迪,对其他艺术门类也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至今为艺术界所津津乐道。他的成功决非偶然。其在诗书画印各方面的成就在于自身的刻苦努力以及敏感的艺术潜质,在于一生中得力于夏午饴、郭葆生、樊增祥、林风眠、徐悲鸿等一批“贵人相助”,也在于他的长寿与健康。而这些成功的要素中,他的勤奋和淡泊是至关重要的。从展览中陈列的一本本日记、文稿、手札我们可以想见,一个五十多岁的的长者,在“五出五归”的路途中于驿站、于舟中、于邮亭提笔舔墨,匆匆记下当时当地的所思所想。这些长年积累下的心得体会完好地呈现在此次展览上,让我们有幸更为深入地体味老人笔下的艺术情感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这些日记、文稿、手札,应该比他的书画作品更有价值,值得后人仔细咀嚼、体味和深入研究、学习。

    在北京画院西厅,正在举行由南京博物院、北京画院共同主办的“唯有家山不厌看——明清文人实景山水作品展”,王馆长问还看不看。我说值此良机,岂有不看之理?于是欣然前往观赏。

    实景山水是中国传统山水画按题材划分的一个门类,多以写实手法描写自然山川、名胜古迹、园林宅邸等客观景致。相对于画家在游历之后,依靠目识心记所绘而成的胸中丘壑,实景山水画更为真实和可辨。它滥觞于魏晋,成熟于隋唐,至宋元鼎盛,到明清内容愈加丰富。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元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清朝徐扬的《乾隆南巡图》等,均是实景山水的佳作。此次展览立足于这一主题,荟集了文征明、倪云林、石涛、髡残、龚贤、王翚等30余位明清文人画家的实景山水佳作,向观众展示了江浙文人的行旅风尚、古都金陵的遗民喟叹、私家园林的筑造热潮与隔空遥想的山水寄情。一件件作品,就像一张张饱含家国情怀的山水明信片,言说出画家对家山故土的热爱,对万里壮游的期冀。展览根据作品情绪节奏的悲喜缓急,分为四个板块:“遗民泪尽胡尘里”,谱写了明清鼎革之际,怀道抱德的文人以节义来表达的故国之思;“江湖万里水云阔”,体现了画家对山水游历的热衷;“同看家山万叠屏”,讲述了明清时期江浙文士重新建立地域文化的政治诉求,以及在这种诉求下迸发的家园之情;“信有山林在市城”,则汇集了明代造园之风勃兴下的园林绘画,真实地再现了几百年前的江南园林景致。这个展览,艺术地再现了明清遗民隐士、文人画家的故国泪、家园情,有一种催人泪下的艺术感染力。我想,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握别王馆长上车后,我急忙打开赠送的白石老人的《人生若寄》,一函四卷,印制精美,真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令我爱不释手,欣喜若狂,暗想回家后一定细细拜读,再接受一次艺术的洗礼。

 

                        拳拳赤子 艺坛耕牛

 

    妻弟家居通州,与北京韩美林艺术馆比邻而居,一箭之遥,我们闲暇之余便访问了这里。

     2006年,韩美林先生将几十年来潜心创作的2600余件艺术作品捐赠给了北京通州区人民政府。为了收藏、陈列这些价值连城的艺术瑰宝,通州区政府在梨园文化主题公园内兴建了一座面积近1万平方米、融合东西方建筑美学理念的艺术殿堂,2008年6月正式落成。这座静谧大气的建筑不仅成为了首都北京的文化宝藏与人文景观,并且与2005年10月落成、位于京杭大运河另一端的“杭州韩美林艺术馆”遥相辉映,彰显出大运河的厚重历史与文化张力,将一种深沉的地缘和文化归属感传递给了有着南北血脉及浓烈爱国情怀的韩美林先生。

    北京韩美林艺术馆现有南北两个展区,北展区设有序厅、陶瓷馆、综合馆、雕塑馆、书画馆、新作馆、影视厅,南展区设有设计馆、手稿馆、紫砂馆、城雕厅,展品共2600余件,全面、系统地展示了韩美林先生的艺术成就、多方面的艺术才华和无限的创造力。艺术馆作为梨园主题公园的一部分,一直实行免费参观,吸引着大批爱好者前来感受艺术创造之美。

    步入这座辉煌的艺术殿堂,让人不仅可以感受到韩美林先生自由的心、率真的爱、深厚的情和神奇的笔,还可以体悟一位艺术家的风雨人生,看到一位在各个艺术领域中均取得非凡成就的“全能型大家”的艺术风貌。看着他的酣畅淋漓而又颇具古意的巨幅书法作品《天书》,大气磅礴而又形神兼备的巨幅国画《牛》、《九骏图》,秀润华滋、活泼调皮的水墨动物小品《猴》、《狐狸》,玲珑精巧、憨态可掬的邮票《熊猫》、《猪》,造型优美、线条晓畅的雕塑《母与子》系列、热烈奔放的《青春》、《火凤迎祥》,鬼斧神工、摄魂夺魄的巨型城市雕塑《大舜耕田》(济南)、《钱王射潮》(杭州)、《虎虎生风》(大连老虎滩),等等等等,这一件件令人震撼、拍手称绝、美轮美奂的艺术瑰宝,让人仿佛感到韩美林先生就像一座艺术活火山,不断喷涌着神奇瑰丽的艺术岩浆,永不停息。正如同韩美林先生自己所说:“余此生只抓一个‘艺’字为‘耕’,收拾凡心,不思功名,不谋衣冠。上苍告诉我:韩美林,你就是头牛,这辈子你就干活吧!”

    读罢艺术大师的肺腑之言,我不禁为大师钟情艺术、辛勤耕耘、淡泊名利、物我两忘的高尚情怀感动得热泪盈眶,也为我们有这样一位齐鲁同乡感到骄傲和自豪!是的、先生,您就是一头艺坛耕牛,在艺术的原野上莫问收获,辛勤耕耘。但苍天不负有心人,您最终收获了累累丰硕成果,笑傲世界艺林。

    韩美林先生出生于1936年,先后就读于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院,绘画、书法、雕塑、陶瓷艺术样样精湛,是当代杰出的工艺美术大师。他的绘画和雕塑作品,以动物和人物为主,既继承提炼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绘画艺术,又吸收了西方现代艺术的精髓,把写实、夸张、抽象、写意、工笔、印象等诸多东方、西方艺术手法巧妙地溶为一体,自成一家,已达到高、远、深、新的艺术境界,加上他作品的线条美,给人一种永恒之美的艺术享受。美哉,美林艺术!美林艺术,美哉!

    从韩美林先生的一大串重要职衔和荣誉,就可以看出他在国内和国际艺术界、学界的显赫地位。他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协陶瓷艺术委员会主任,世界华人协会副会长,中国文化研究院荣誉院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书画委员会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专门设有“韩美林工作室”,是全国第一家以艺术家个人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也是中国美协至今唯一一个由美术家领衔的工作室。他是北京申奥标志“太极人”的设计者之一,是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修改创作组组长,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吉祥物福娃皆出自他的神奇之手。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航徽《火凤凰》美丽飘逸,如今这只火凤凰已经在蓝天上翱翔18年了,而乘坐国航客机的旅客,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她出自韩美林先生的手笔。韩先生先后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发的“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世界艺术家协会颁发的“世界艺术贡献奖”和“世界艺术大师奖”等诸多荣誉,还被美国蒙市和圣地亚哥市、日本真岗市授予特别荣誉市民称号,是一名真正符其实的世界级艺术大家。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艺术大师还是一位作家, 从1985年至今,他一直是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的专业作家。他先后出版了散文集《人生美好》、《换个活法》、《挚爱》等,并荣获“韩愈杯”全国散文大赛一、二等奖、“孟郊奖·慈母心游子情”全球华语散文大赛二等奖和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其卓越超凡的艺术才华实在是让人赞叹不已。

    参观结束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不禁陷入了沉思。韩美林先生是我们山东济南人,他在书画作品上常常题款“齐鲁海右韩美林”,说明他心系故乡。但是,他却将自己的全部作品分别捐献给了北京和浙江杭州。虽然他的母亲、现任妻子是杭州人,但他自己的根无疑是扎在齐鲁大地,这样的结果,不能不说是我省文化的巨大损失,也有损齐鲁文化、孔孟之乡的颜面。在我揣测,这里面既有省市领导对其重视不够,缺乏沟通、交谊,抑或存在其他难言之隐,也未可知。但不管如何,个中原委,值得有关方面深刻反思。

 

                         百年沧桑荣宝斋 

 

    无论在书画艺术界,还是文化收藏界,甚或古玩店、旧货摊,提起荣宝斋,那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它是驰名中外的百年中华文化老字号,如今已是分店遍布国内二十多个省市、海外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成为集书画经营、文房用品、木版水印、装帧装裱、收藏、出版、展览、拍卖、典当、教育、培训、印刷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文化企业,是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荣宝斋坐落在北京市和平门外著名的古文化街——琉璃厂西街,是一座古色古香、雕梁画栋的高大仿古建筑。门楼上方分别悬挂着郭沫若、徐悲鸿题写的金字牌匾,苍劲浑朴,熠熠生辉。进门大厅,西边整面墙上是“鬼才”黄永玉大师的巨幅重彩国画《万荷图》,高5米,长6米,合270平方尺,为黄老画作尺幅之最,在整个画界亦不多见,绚烂陆离,美不胜收;东面墙上是王雪石的《漓江烟雨图》,水墨洇染,氤氲迷蒙;而正面墙上,则是齐白石的大写意花鸟八条屏和徐悲鸿的《八骏图》,浑厚华滋,丰神俊逸。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震撼力,一下子就摄取了我的魂魄,彰显出这座百年中华文化老字号的不同凡响。

    荣宝斋的前身是始建于清朝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的松竹斋,1894年易名荣宝斋,迄今已有340余年的悠久历史。

    历经三百元余年的风雨沧桑,许多文坛鸿儒、丹青圣手、书法巨擘、社会名流往来于荣宝斋,留下了诸多文坛佳话。同时,荣宝斋也积累了不可估量的艺术瑰宝和深广厚重的文化积淀。文房珍宝收藏颇丰,诸如明代程君房的百子图墨,清代金漆五彩毫宫笔、宫廷用纸、水晶印泥盒等等,特别是藏有重4275克的田黄石,堪称世界之最。但这些珍宝尚不足为奇,而最能够代表荣宝斋收藏传统和特色的,当数书画珍品的收藏与传承,享有“民间故宫”之美誉。多年来,无论古代珍品还是近现代名家之作,均有广泛收藏。其中包括:宋代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之一米芾的《苕溪诗》残卷,元代“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之一的吴镇、盛懋;明代“后明四家”徐渭、陈道复、陈洪绶、董其昌;清代石涛、八大山人、王铎、“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扬州八怪”(郑板桥、金农、黄慎、高翔、罗聘、汪士慎、李方膺、李鱓)的书画真迹。近现代书画大师的精品力作,更是枚不胜数。 

    要问个中原由,这得益于荣宝斋在多年的经营和收藏中,始终秉承“以文会友,荣名为宝”的宗旨,与书画家们结下了深厚的翰墨情缘,是书画家信赖的朋友,被誉为“书画家之家”。曾把作品交由荣宝斋经营的现代著名书画家有: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徐悲鸿、陈半丁、潘天寿、傅抱石、于非闇、何香凝、石鲁、赵望云、吴作人、李可染、叶浅予、李苦禅、黄胄、王雪涛、徐燕孙、吴光宇、胡佩衡、吴镜汀、谢稚柳、唐云、朱屺瞻、刘海粟、林散之、陆俨少、黎雄才、关山月等,以及许多当代的著名书画家,可谓大家荟萃,名流云集,业界无有出其右者。这是荣宝斋的品牌声誉,更是荣宝斋的无价之宝。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去时,“水墨丹青迎新春——近现代书画大师珍品展”还在展出,有幸一睹了赵之谦、任伯年、虚谷、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徐悲鸿、潘天寿、傅抱石、蒋兆和、李可染、李苦禅、林风眠、石鲁、王雪涛、陈半丁、吴湖帆、黄胄、吴冠中等20位艺术大师的精品力作。还有弘一法师、、马一浮、林散之、于右任、沈尹默、齐白石、沙孟海、郭沫若、沈鹏、启功等10位近现代书法大家的墨宝。这些艺术珍品或气吞寰宇、诚感天地,或清雅高致、灵秀超逸,或雄风铮骨、沉郁浑厚,或绚烂绮丽、率性洒脱,展现出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致广大,尽精微”和传神写意,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令人怡然陶醉。徜徉其间,流连忘返,大有“乐不思蜀”之意。

    除了收藏名家字画,荣宝斋还有一样绝活,那就是木板水印技艺,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木板水印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古老的手工印刷技术,用这种方法印制出来的中国画酷似原作,几可达到“乱真”的地步,这是当今任何印刷方法都无可与之相比的。开始时,荣宝斋只印刷些供文人雅士书写信札、吟诗作赋用的信笺、诗笺。最有名的作品是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郑振铎主持印制的《北平笺谱》、《十竹斋笺谱》,被鲁迅、郑振铎先生称赞为琉璃厂诸笺肆中之“白眉”,意即同类之中最好的。之后又印了张大千的《敦煌供养人》,亦大获成功。建国初期,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从只能印“大不盈尺”的诗笺画谱,发展到能够复制大幅的画作,但缺乏画稿成了大问题,经营一度陷入了困境。就在这时,有两位艺术大师独具慧眼,敏锐地看到了木板水印技艺独特的文化价值,向荣宝斋伸出了援助之手,提供画稿,他们就是齐白石和徐悲鸿先生。荣宝斋先后印制了齐白石的《白茶花》、《墨虾》、《齐白石草虫长卷》、《和平鸽》、《花鸟小品》和徐悲鸿的《奔马图》等,很受欢迎,十分抢手,解了荣宝斋的燃眉之急。当两位大师面对复制的自己的画作,也难辨真伪,赞叹不已。正因如此,在建国后的荣宝斋发展史上,有“齐徐起家”之说,成为一段佳话载入了荣宝斋的历史史册。以后又陆续复制了《簪花侍女图》、《踏歌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清明上河图》等古代名画,深受追捧。在众多复制名画中,最著名的要数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了,从1959年筹划,到1979年完成,制作历时20年,雕刻木版1667块,套印6000多次,使用了与原画完全相同的材料和珍贵颜料,被公认为木版水印的巅峰之作。它只印了30部。因此,木板水印有“下真迹一等”的美誉。1994年到北京学习时,我到荣宝斋还购得白石老人一帧寿桃水印画,上题“八千寿·齐璜九十三岁作”。那时才花了几十元钱,现在价格已不可同日而语,再也承受不起了。

    荣宝斋给了我难得的艺术享受,也给我留下了深深的文化思考。三百多年的风雨沧桑,铸就了“荣宝斋”这一金子招牌。它由当年的一个南纸小卖店,逐渐演变成全国知识分子心目之中的“朝圣之地”,当年参加科举的学子到了京城必来琉璃厂荣宝斋,一代代书画家因自己的作品能得以在荣宝斋展出收藏而引以为荣,足见其巨大的文化感召力。荣宝斋是一个文化奇迹,也是当今文化产业领域的一面旗帜,我们在看到它辉煌成就的同时,更应当看到在这块金字招牌的背面,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值得我们以及后人探究思索。只有这样,闪烁着熠熠光辉的“荣宝斋”这一文化金子品牌,才能进一步发扬光大,一代一代传承延续下去;我们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才能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先锋前卫的艺术聚落——798艺术区

 

    早在十几年前就听说过798这个名字,当时是中国文化艺术领域的一个最响亮的词汇,也是一颗最耀眼的明星,它代表着先锋、新潮、前卫等最时尚的艺术关键词,所以一直心向往之。2008年和2011年参加省文化厅、潍坊市委宣传部在北大、清华举办的培训班期间,有幸参观了这里,当时给了我巨大的视觉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这次来京我建议让妻到798看看,感受一下这里的先锋艺术氛围。

    798艺术区位于北京东北角的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大山子地区。这里原是上世纪50年代建成的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厂区,改革开放后因种种原因停产关闭。从2001年开始,来自北京周边和北京以外的艺术家开始集聚已经闲置多年的798厂区,他们以艺术家独有的眼光发现了此处对从事艺术工作的独特优势。他们充分利用原有厂房的德国包豪斯建筑风格,稍作修饰,却化腐朽为神奇,凤凰涅槃般使其摇身一变而成为极富先锋前卫特色的艺术展示和创作空间,很快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和大众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北京都市文化的新地标。

    最先进入798的是美国人罗伯特,他于2001年租下了这里120平方米的食堂,改造成前店后公司的模样。罗伯特是做中国艺术网站的,一些经常与他交往的人也先后看中了这里宽敞的空间和低廉的租金,纷纷租下一些厂房作为工作室或展示空间。“798”艺术家群体的“雪球”就这样滚了起来。艺术家和文化机构进驻后,成规模地租用和改造空置厂房,逐渐发展成为画廊、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咖啡馆、酒吧等各种空间的聚合,形成了具有国际化色彩的“SOHO式艺术聚落” 和“LOFT生活方式”,引起了相当程度的关注。经由当代艺术、建筑空间、文化产业与历史文脉及城市生活环境的有机结合,798已经演化为一个文化概念,对各类专业人士及普通大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并在城市文化和生存空间的观念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798艺术区的形成与发展,看似偶然,其实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以798厂为主的厂区建筑风格简练朴实,讲求功能,巨大的现浇架构和明亮的天窗为其他建筑所少见。它们是50年代初由苏联援建、东德负责设计建造的重点工业顶目,几十年来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沧桑。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北京都市文化定位和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型、全球化浪潮的到来,798厂等这样的企业也面临着再定义、再发展的任务。随着北京都市化进程和城市面积的扩张,原来属于城郊的大山子地区已经成为城区的一部分,原有的工业外迁,原址上必然兴起更适合城市定位和发展趋势的新型产业。于是,798艺术区便应运而生。

    2008年我在清华培训学习时,中宣部理论局杜局长、文化部文化产业司王文章司长就798艺术区专门做了一上午的讲座。我记得当时气氛很神秘,没有讲义,也不让录音、做笔记。主要讲了798存在的问题,诸如无政府主义严重、自由主义思想泛滥、受西方敌对势力支持操控、西方政要访华特别提出要参观798等等。我们前去参观后,觉得这里文化艺术氛围很浓厚,也相当繁荣,似乎没有讲得那么严重,只不过艺术思潮很活跃,艺术观念的确先锋前卫,一些行为艺术、油画、雕塑作品一般中国观众看不懂,难以理解而已。2011年北大教授谈到798时,基本是正面评价了。现在看来,当时有关主管部门不过是神经过敏、少见多怪罢了。

    经过十几年的历程,目前已有2000多位艺术家直接居住在798艺术区或者以798艺术区为自己的主要艺术创作空间,其中还有一些来自国外的艺术家,他们分别来自法国、美国、比利时、荷兰、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日本等。进驻798艺术区的既有大名鼎鼎的艺术家,如刘索拉(作家、音乐人)、洪晃(出刊人、出版家)、李宗盛(音乐人)、李象群(雕塑家)等,也有名不见经传的无名之辈。

    值得关注的是,全球最大的艺术品收藏与展览公司之一比利时尤伦斯艺术品公和美国南加州建筑学院也进驻了798艺术区,租用面积分别为4500平方米、4200平方米。最近,世界知名的古根海姆艺术品公司拟在798艺术区租用一万平方米的场地,但目前这里已经没有这么大面积的地方可以出租了。

    由于艺术家的“扎堆”效应和名人效应,加上从2004年以来已经举办了十届的“北京798国际艺术节”所产生的影响,798艺术区的影响越来越大。首届艺术节就吸引了近10万人次前来参观访问,40%以上为境外观众,其中还有来自巴黎、纽约、伦敦等国际大都市的当代艺术代表。120多家中外媒体报道了艺术节和在此处活跃着的艺术家及他们的作品。2005年,798艺术区又举办了“北京双年展”,取得丰硕成果,许多观众慕名而来,观众达6万人次以上。以上几大活动,使798艺术区的名气越来越大,艺术品成交量也与日俱增。2004年以来,瑞典首相、瑞士首相、德国总理施罗德、奥地利总理、欧盟主席巴罗佐、比利时王妃、安南夫人、法国总统希拉克等国外政要都先后参观访问过798艺术区。施罗德在参观798艺术区时感叹:“几十年前的包豪斯建筑在德国都很少见了,今天居然在北京存在,真是太难得了!”来过798艺术区的外国人都普遍认为,798艺术区很好,没有想到中国还有这样的表现活跃思想的好地方,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2003年,798艺术区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文化标志性的22个城市艺术中心之一。同年,北京首度入选《新闻周刊》年度十大世界城市,入选理由是798艺术区把一个废旧厂区变成了时尚社区。2004年,北京被列入美国《财富》杂志一年一度评选的世界有发展性的20个城市之一,入选理由仍然是798。

    现在流行到北京有三个必看的地方,一个是长城,一个是故宫,再一个就是798艺术区,可见其知名度之高。每年到798艺术区来参观、访问、观摩、学习、交流、购买艺术品的人超过100万人次,其中境外来访者接近一半。目前游客较少,有些冷清,不如我前两次来时繁荣热闹。与艺术家和经营者交谈方知,原来是798艺术区也受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大环境的影响,艺术品购买力下降,访问者有所减少。看来,文化艺术与经济的关系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经济的兴衰与文化艺术的兴衰是一致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此乃规律也。

    距离798 不远就是宋庄画家村,这里原是一个小村庄,798艺术区发展繁荣之后,房租飞涨,一些知名度不高的艺术家为了生存便搬到了不远处的宋庄,逐渐形成了现在的画家村,现已与798连成一片。在这里,我们受到了昌邑老乡张志军、孟庆淼和一帮书画家的款待。张志军在军界任职,是一位神秘人物,具体干什么没人知道,但经常和一些老将军吃饭,第二天晚上他就约了总参和海军的两位老干部,还有全国人大机关党工委书记、新华社副社长等一起吃了个饭,让人摸不着头脑。他在宋庄有一个很大的画室,挂着他的一些习作,类似儿童画,据说在深圳价格还不菲,我却不以为然。临行还送我一张山水,题上“请凌老师雅正”的款,却之不恭,只好笑纳。孟庆淼是柳疃人,其兄孟庆甲为指书书法家,《昌邑县志·人物卷》有介绍。庆淼原在潍坊农行工作,我们早就相识,由于爱好书法,后来宋庄发展,受北京文化艺术氛围浸润濡染,几年不见,书法技艺大有长进,可见京城书画艺术底蕴之深厚。

    在返程的路上,我问妻对798什么印象。妻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我问啥意思。妻答;的确新潮、时尚;但大部分看不懂。我说:这就对了,百花齐放,似懂非懂,这正是798的魅力所在么!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