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学作品 散文小品系列之四——桐花飘香金凤来

散文小品系列之四——桐花飘香金凤来

散文小品《花语》系列之四

                    桐花飘香金凤来

   

         我惊诧她的蓬勃繁盛,亦惊叹她的风姿绰约;我沉醉她的馥郁芬芳,更欣赏她的清雅淡然。

    ——朋友,这便是人们司空见惯、甚或熟视无睹的梧桐花了!


    暮春时节,绿肥红瘦。正当人们伤感落花流水春去也,芳菲倩影无处寻的时候,你看那房前屋后、沟崖垴畔、田间地头,千树万树的梧桐花却勃然怒放,大放异彩。远望近观,繁花满树,紫气缭绕,云蒸霞蔚,蔚为壮观,成为灿烂夺目的靓丽景色。


    瞧那喇叭状的花朵,一串一串的,或悬挂,或伸展,或上扬,似欢呼,像歌唱。颜色或淡紫,或浅蓝,或月白,雅而不俗,独具风韵。在我看来,真正的紫与蓝,色泽过于浓艳了些,到底脱不了那层俗气;而梧桐花的色泽,在紫与蓝中添了些许的水分,加以冲淡,于是便幻化出一种别样的神韵,显得愈发的别致,我以为是恰到了好处的,增之一分则太浓,减之一分则太淡。


    她先叶而花,满树繁花与光秃秃的枝杈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别有一番“枯木逢春”的韵致。倘若有一排,或者几株高大蓊郁的杨树、银杏做背景,那更将她映衬得风韵楚楚,神采奕奕了。要不说“红花尚需绿叶配”呢,这话是有些道理的。在文学艺术上,这称作“衬托”,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梧桐花不懂得这些,全凭缘分。不过,没有绿树的衬托也无甚要紧,谁叫她天生丽质、卓尔不群的呢?


    桐花开得正是时候。春末夏初,百花凋谢,她却不声不响地偷偷地笑了。她避开了百花争艳竟芳菲的阳春时节,不与群芳斗艳争宠,不经意间,透漏了她不热衷热闹喧嚣的市井气氛,喜欢宁静悠然的淡泊情怀。这般的性情,恰与我不谋而合,切中下怀。


    梧桐是一种文化含量极高的树,是我国有诗文记载最早的著名树种之一,有着独特的人文价值,称其为“文化树”,窃以为一点也不过分。早在孔子编辑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经有了关于“凤凰栖息梧桐”的记载:“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菶菶萋萋,雍雍喈喈。”说的是山上的梧桐生长茂盛,引得凤凰啼鸣栖息。说明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夏末周初,梧桐树就受到了先民的高度关注,并被视为“祥瑞”。《庄子·秋水篇》中也写道:“南方有鸟,其名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鹓雏即凤凰,凤凰从南海飞到北海,只有遇到梧桐树才落下。《尚书》、《吕氏春秋》等文献也多有此描述。至于诗词中描写梧桐与凤凰的,更是不胜枚举。诸如“却是梧桐且栽取,丹山相次凤凰来”、“溪山十里桐荫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等等,不一而足。贵为百鸟之王的凤凰非梧桐不栖,足见梧桐树是何等的高贵。梧桐因此被赋予了灵性,象征着祥瑞,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正因如此,历代皇家宫苑、官宦府邸、士人园林竞相栽植梧桐,蔚然成风。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专门辟建梧桐园,于园中广植梧桐树,一名琴川(此名亦可窥见梧桐与古琴之关系)。汉代皇家园囿也喜栽梧桐,《西京杂记》载:“上林苑植桐三,椅桐、梧桐、荆桐。”栽植了三种梧桐,可谓品种齐全。大规模种植梧桐当数前秦王苻坚了。《晋书·苻坚载记》云:“坚以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乃植桐竹数十万株于阿房城以待之。”南朝著名文士谢眺《游东堂咏桐》诗云:“孤桐北窗外,高枝百余尺。叶省既婀娜,落叶更扶疏。”是为私家园林植桐的描述。唐代诗人李贺《天上谣》“秦妃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小。”则是庭院植桐的写照。


    不惟皇家官宦、文人雅士,“凤栖梧桐”的传说在民间也广为流传。我的故乡就有“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的俗语,梧桐深受人们的喜爱。寻常人家房前屋后,都喜欢种几棵梧桐,一来代表着富贵吉祥;二来长大成材后可以制作橱柜等家具,故乡人称作“柜桌”,用作男婚女嫁的妆束。老人们则期盼打一副桐木棺材,以备将来百年之需,这是因为桐木耐腐朽、不易烂的缘故。至今在日本还遗留着这样的风俗,谁家生了女孩,就在庭院栽几株梧桐树,以备女儿出嫁时作嫁妆。中华文明对东洋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可窥一斑,更遑论文字书法、茶道、宗教等,以及经世济用之学了。


    梧桐不仅与凤凰关系密切,还是制作乐器的上乘材料,尤其为斫制古琴之首选良材。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乃华夏丝弦乐器之王,即使在音乐学术界也“谈琴起敬”。相传为人类初祖神农炎帝“削桐为琴,以怡民性”。桓谭《新论》记载:“神农之琴,以纯丝为弦,刻桐木为琴。”一说为伏羲所创,舜定五弦,周文王与武王各增一弦,故古琴又称七弦琴。《诗经·鄘风》中有“椅桐梓漆,爰伐琴桑”的诗句。“椅桐”就是梧桐的别称。可见远古时期古人就用桐木制作古琴了,称作“斫琴”。一张上好的古琴,一是高音区要清脆,有金石声者为上品;中低音要浑厚丰满。二是发音要松透、明亮、圆润,富有韵味。而桐木因其材质松透,共鸣效果上佳,恰好具备了这些特质,故被列为斫琴首选之材。《琴论》云:“以桐木斫琴,发声松透,浑厚古朴,有金石韵,是为上品。”因此,古琴还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做“桐琴”。古琴名曲有《梧叶舞秋风》;琴著有《桐冈琴谱》(浙派)、《桐荫山馆琴谱》(诸城派创始人王溥长著);著名琴人有祝桐君等,里面皆有一个“桐”字,梧桐与古琴的渊源关系之深,由此可见一斑。享誉“诗鬼”之名的唐代诗人李贺描写音乐的的名诗《李凭箜篌引》,堪与白居易的长诗名篇《琵琶行》相媲美。李诗开篇写道:“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看来,还是蜀地的梧桐更适合做乐器,音质音色特别的悦耳动听,实乃“水土使然也”。贾思勰《齐民要术》云:“梧桐生山石间者,为乐器更鸣响也。”


    我们读中学时,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课文叫作《晋祠》,至今记忆犹新,到山西出发我还专程前往拜谒。晋祠,又名唐叔虞祠,因纪念晋国(古称唐)开国君王叔虞而得名。围绕叔虞封唐有一段广为流传的故事。《史记·晋世家》记载:“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也。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曰唐叔虞。”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有一天,周成王和弟弟叔虞一起玩耍,成王随手把一片梧桐叶剪成圭(一种礼器)形,送给弟弟叔虞,随口说:“我把这作为信物,封赐给你!”叔虞接过桐叶后,非常高兴,随后把这件事告诉周公。周公认为天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件事如果是真的,那可非同小可。于是前去询问成王,成王说他只不过是跟弟弟开玩笑随便一说而已。周公听后严肃地说,天子无戏言,而且史书记载,乐师歌颂,士人称道,哪能随便说说?成王听周公言之有理,只好把叔虞封于唐。《吕氏春秋·重言》亦有类似记载。一枚小小桐叶,竟然有着如此重要的人文价值,竟然承载着如此深重的历史使命,试想,树木家族有谁能够与之抗衡?


    “一叶知秋”这一成语,大都耳熟能详。而这知秋之“叶”究竟是何种树叶,恐怕就鲜为人知了。其实,这片能知秋的叶子,便是梧桐树的叶子。别看梧桐春天发芽晚,秋天落叶却最早。根据这一物候规律,古人创造了“一叶知秋”的成语。语本西汉刘安的《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唐人有“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等诗句。一叶知秋比喻见微知著,由细微的迹象就能推知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和结果,寓含着深刻的哲理。从此,梧桐毫无争议地成为秋天的“代言人”。


    古人悲秋。因此,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梧桐又被赋予了孤独凄凉、忧愁哀伤等情感色彩,于是,“秋雨梧桐”便成为文人骚客渲染营造悲凄氛围的最佳景物意象。如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真是雨打梧桐愁更愁,生动地描写了思妇秋雨长夜孤独哀伤的怀人愁思。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用梧桐笼罩着孤寂的深深庭院的意象,形象生动地活画出这位亡国之君被软禁幽居的凄凉情景。而宋代才女李清照的《声声慢》,更是将秋雨梧桐的人生况味发挥到了极致:“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有人欣赏这阙词开头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十四个叠字,连绵反复突出了作者孤寂凄惨的悲苦心境,此言不谬。但怎比得结尾“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来得形象感人?亲人分离不得见,秋雨黄昏独自愁,百感交集,悲从中来,那“吧嗒、吧嗒”雨打梧桐的声音,就像记记重锤,沉重地敲打在诗人的心头。这等人生况味,正如诗人所说的那样,“怎一个愁字了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催人泪下,富有极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历史上直接以秋雨梧桐命名的优秀作品,要数“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的著名剧作《梧桐雨》了,被列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该剧描写安史之乱前后,唐明皇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爱情悲剧故事。剧本取材于唐代陈鸿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和白居易的著名长诗《长恨歌》,剧名来自《长恨歌》中的诗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剧情故事主要写了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明皇携杨贵妃仓皇入蜀。驻扎马嵬驿时,军队骚乱拒绝前行,要求诛杀祸国殃民的杨国忠,明皇依言而行。但军队仍不肯前进,要求诛杀媚惑君王的杨贵妃。明皇无奈,命高力士将杨贵妃带到佛堂中,由她自尽。战乱结束后,唐肃宗继位,唐明皇闲居西宫,悬挂杨贵妃像,与之朝夕相对,追念不已。一夜,明皇正在梦中与贵妃相见,却被梧桐雨惊醒。他追思往日与贵妃欢爱情景,惆怅万分。剧本第四折描写唐明皇在“秋夜梧桐雨”的环境下思念杨贵妃,心理刻画细致入微,人物的悲凉心境与戏剧氛围协调一致,用“雨打梧桐叶”的实写,引出“雨滴人心碎”的虚写,既切合人物的精神风貌又富有诗意,是元人杂剧中场面描写中的上品。剧中煞尾写道:“润蒙蒙杨柳雨,凄凄院宇侵帘幕;细丝丝梅子雨,装点江干满楼阁;杏花雨红湿阑干,梨花雨玉容寂寞;荷花雨翠盖翩翻,豆花雨绿叶萧条。都不似你(梧桐雨)惊魂破梦,助恨添愁,彻夜连宵。”这支曲子摹写各种雨声,从而衬托出梧桐雨“都不似你破梦惊魂,助恨添愁,彻夜连宵”那般令人心碎,画龙点睛,突出主题,以物托思,声情并茂。近现代佳作,则有丰子恺先生的散文《梧桐树》,诙谐解颐,珊珊可爱。


    由于人们对梧桐的敬畏与喜爱,以梧桐作为地名的颇多,大多为地灵人杰,人文昌盛之地。如浙江桐庐县,县名来源于黄帝时代中药鼻祖桐君老人指桐树为姓,结草庐而居,故称桐庐。富春江流经桐庐,山水独绝。南朝梁代文学家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写到“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脍炙人口。元代画家黄公望传世画卷《富春山居图》的实景,也取之于桐庐富春江。如今,桐庐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游人如织。安徽桐城市,古称“桐国”,因当地盛产油桐而得名。桐城历史悠久,为江淮文明的发祥地,人文勃兴,代有英才。清代张英、张廷玉“父子宰相”和“六尺巷”的故事名扬天下;以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等桐城文人为代表的散文流派“桐城派”,雄霸清代文坛二百余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广西梧州市为地级市,因当地多产刺桐(又名苍梧)而得名,辖有苍梧县,为岭南文化发祥地。苍梧山,位于湖南省,相传舜帝南巡驾崩葬于苍梧山。舜帝二妃娥皇、女英不远万里寻夫至苍梧,见有九座山峰,疑而不知舜帝葬于何处,故又名九嶷山。《山海经·海内经》云:“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史记·五帝本纪》曰: “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 毛泽东主席《答友人》“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用的也是这一典故。“桐”字用作人名的也不少。

    六十年代初,梧桐树还与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同志有一段感人的故事。河南兰考县是有名的黄泛区,两条黄河故道横穿境内,沙害十分严重。时任县委书记的焦裕禄同志,根据泡桐根系深、生长快、树冠大的特性,适宜固沙防沙;而当地的沙质土壤透气性好,又特别适宜泡桐生长。于是带领全县群众广范种植泡桐以固沙防沙,三年后大见成效。当地干部群众亲切地将兰考泡桐称之为“焦桐”。如今,兰考泡桐树多达一余万棵,农桐间作面积近五十万亩,成为全国著名的“泡桐之乡”。昔日的“抗灾树”,变成今天兰考百姓的“摇钱树”,每年除满足当地需要外,还可为国家提供三万多立方米的桐材,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桐木生产基地。泡桐种植及其深加工、民族乐器及家具制作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 如今,焦裕禄亲手栽种的那棵“焦桐”树,已二十多米高,树围三人方能合抱,它用高大敦厚的身躯、浓密繁茂的枝叶,守望着兰考大地。一次出差途经兰考,看到昂首云天的泡桐树安然落户在田间、路旁、村舍,蓊郁的树冠用生命的绿荫慷慨地庇护着大地;紫色的桐花将沁人心脾的馨香无私地撒向人间;挺立的桐林形成一道道阻挡风沙的坚固屏障;鳞次栉比的桐木、乐器、家具加工企业,像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我禁不住心潮澎湃,浮想联翩:一位一心一意为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同志,给兰考人民,也给我党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为所有的人民公仆做出了光辉的榜样!

    激动之余,曾拙吟《梧桐赋》一首,聊作本文结吧:“瑞树千载美名扬,花开馥郁透云香。剪桐封弟传佳话,一叶飘落知秋凉。神农斫琴鸣天籁,凤凰高栖呈吉祥。而今“焦桐”锁黄龙,神州大地绿苍莽。”并作后记曰:2013年4月中旬,阳春时节,春光明媚,余等一行赴郑州途径兰考,但见遍野梧桐花开,云蒸霞蔚,香气袭人。想当年,焦裕禄在兰考带领人民群众广植梧桐,治理沙害,成效显著。现如今,兰考大地梧桐遍野,郁郁苍苍,蔚为大观,可见皇天后土不负英灵一片为民之心。心存感佩,遂成此赋。

    说明:散文小品系列前三篇分别为:《长在寻常百姓家——牵牛花》、《堪与美人竞风流——美人蕉》、《红杏枝头春意闹

                                      2016年4月28日于淡远庐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