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学作品 散文小品《四君子》系列之——梅 铁骨丹心冰雪魂

散文小品《四君子》系列之——梅 铁骨丹心冰雪魂

散文小品《四君子》系列之——梅

                铁骨丹心冰雪魂

 

         中国幅员辽阔,花卉众多,到底谁是国花,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魏晋重风度,尚隐逸,以清瘦隐逸为美,因高士陶渊明独爱菊,故爱菊成一代风尚。唐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人们的审美趣味发生了变化,以丰腴肥硕为美,于是,富丽华美的牡丹深受时人垂青,被誉为“国色天香”,视为“国花”,唐诗有“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句子。宋人尚意,追求意韵,以高洁清雅为美,特别异族入侵南迁后,文人志士崇尚气节,是故疏影暗香、斗霜傲寒的梅花成为人们的最爱,更受追捧。明清尚变,口味不一,故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之说,于是,梅兰竹菊“四君子”之说(明代黄凤池《梅竹兰菊四谱》)便应运诞生。数千年来,“国花”之争,始终未果。1987年4月,由上海园林学会、《园林》杂志、上海电视台、上海文化出版社联合举办的“中国传统十大名花评选”活动,共参评名花22种。这次评选标准以栽培历史悠久,观赏文化价值俱高,富有民族特色为三个基本条件,参评人群涵盖了各行各业,各年龄段,以及国际人士的关注。共收到选票14·9万张,结果梅花以905票名列第一,当选花魁。比第二名牡丹高出整整30票,可见梅花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梅花,以其妍丽清雅的丰姿,冰清玉洁的品质,凌霜傲雪的风骨,坚贞不屈的精神,自古以来深受中华民族的推崇与钟爱。松竹梅“岁寒三友”中有她的芳影,梅兰竹菊“四君子”里有她的风姿。她既是孤傲超然的隐者高士的暗喻,又是洁身自好的风雅君子的写照,更是无私无畏的仁人志士的化身。可以说,梅花已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精神的象征!

    正是因了梅花独具风骚的品格魅力,人们植梅、爱梅、赏梅、咏梅、画梅、唱梅,数千年来蔚然成风,长盛不衰,在中国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梅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道独具特色的靓丽风景。

    中国是梅花的故乡。据野外科学调查,梅花自然分布广泛,南起云南广东,北至秦岭南坡,西起西藏东部,东到大海之滨,均有野生梅的自然分布,遍布16个省市区。梅花栽培分布则更为广泛,除自然分布区外,北京、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均有梅的栽培。国外则只有日本、韩国、新西兰从中国引进栽培,是仅有的梅之“华侨”。

    梅花为蔷薇科李属落叶乔木,株高可达10米。干呈褐紫色,小枝呈绿色。叶卵形,边缘具细齿。花先叶而放,呈五枚单瓣,类杏花,分别代表幸福、快乐、长寿、顺利、和平,故又名“五福花”,有“梅开五福,竹报三多”之说;亦有复瓣品种。春来开花最早,故称“花放东风第一枝”。花色粉、白、紫、红、彩斑、淡黄等。花香清淡,香中带甜。果球形,有侧沟,味酸,生食生津止渴,《三国演义》中有“望梅止渴”的成语典故,“青梅煮酒论英雄”里的青梅,即为生梅果;亦可做成梅干、梅酱、话梅、梅酒等保健食品。花、果、根、皮皆入药,有开胃化郁、止咳化痰、活血解毒等功效,历代中医典籍均有载录。

    梅花堪称“长寿树”,树龄可达千年以上。历史悠久、蜚声中外的古梅有楚梅、晋梅、隋梅、唐梅和宋梅五大古梅,为国之瑰宝,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楚梅,在湖北沙市章华寺内,传说为战国楚灵王所植,迄今已历2500余年,可称梅花中的“老寿星”。晋梅,在湖北黄梅县江心寺内,相传为东晋名僧支遁和尚所栽,距今已有1600余年。此梅神奇之处是冬末春初花开两度,故人称“二度梅”。隋梅,在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内,据载为天台寺创始人智者大师的弟子灌顶法师所植,距今已有1300多年。唐梅,现有两株。一在浙江超山大明堂院内,植于唐开元年间;一在云南昆明黑水祠内,传为开元元年道安和尚手植。宋梅,在浙江超山报慈寺。一般梅花都是五瓣,这株宋梅却是六瓣,甚是稀奇。

    虽然梅花耐瘠薄,耐高温,在40度高温下也能生长。但她最突出的特点是不怕寒冷,经受得住零下十几度的低温,因此跻身“岁寒三友”之列。而杏梅、樱李梅系品种,则能耐零下20多度低温,北方大多栽培此类品种。她这种为报春信不畏严寒、傲雪凌霜的高洁品质,尤其深受人们的推崇。宋代诗人陈亮夸她“一朵忽先变,百花皆落后。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朱熹称她“蕊寒枝瘦凛冰霜”。辛弃疾说她“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一代伟人毛泽东赞她“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任凭雪压冰欺,正气凛然,气节不移,是真正的“花中豪杰”,俨然英雄斗士气概!  

    梅花与雪堪称绝配。宋人卢梅坡有两首《雪梅》诗写得妙极。其一曰:“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其二曰:“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白雪晶莹,梅花飘香,冰心玉骨,分外妖娆。梅花与雪,可谓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中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然而,人们对梅的喜爱,远远超过了它们,可以追溯到商代。1975年,考古人员在河南安阳殷墟商代铜鼎中发现了梅核,这说明在将近4000前梅已用作食品。古老的文献典籍中,均有梅的记载。《书经》云:“若作和羹,尔唯盐梅。”《礼记》载:“桃诸梅诸卵盐”。《诗经·周南》云:“摽有梅,其实七兮!”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上述记载,大都说的是梅之果实。而观赏梅花的记载,大抵始自汉初。《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姻脂梅。”西汉末年扬雄作《蜀都赋》云“被以樱、梅,树以木兰。”可见约在2000多年前,梅已作为花木用于园林绿化了。到了魏晋南北朝,艺梅、赏梅之风日盛,“梅于是时始以花闻天下”(南宋杨万里《和梅诗序》)。宋代为艺梅、赏梅的兴盛时期。除梅花诗词外,梅画、梅书也纷纷问世。南宋范成大著有《梅谱》,记载梅花品种12个,这是我国第一部梅花专著。明清艺梅赏梅规模进一步发展,明王象晋的《群芳谱》,记载梅花品种19个。清陈淏子的《花镜》,记有梅花品种已达21个之多。当时苏州、南京、杭州、成都等地,以植梅成林而闻名。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云:”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超山,皆产梅。”因此,杭州超山、苏州邓尉山“香雪海”、无锡梅园被称为“江南三大赏梅胜地”。杭州超山已有千余年植梅历史,素以“古、广、奇”三绝而闻名于世。我国五大古梅,超山就占有其二——唐梅和宋梅。苏州邓尉山,植梅十余万株,梅开时节,势若雪海,香飘十里,人称“十里香雪海”,有“邓尉梅花甲天下”之称。康熙、乾隆下江南六至邓尉访梅,于是名声远播。江北赏梅胜地,以青岛十梅庵公园为最 。乃北方最大的梅园,被命名为“中国梅花之乡”。余曾两度赏梅十梅庵,繁花似海,幽香醉人,名不虚也。 

    古代文人雅士多爱梅。唐代大诗人孟浩然“踏雪寻梅”的典故广为流传。而宋代隐士林逋(林和靖)对梅花的钟爱痴情,以其“梅妻鹤子”的风流佳话独冠古今。林逋自幼志高,淡泊名利,钟情山水,以读书种梅为乐。相传,他于故居前后种梅三百六十五株,将每一株梅子卖得的钱,包成一包,投于瓦罐,每天随取一包作为生活资费,待瓦罐空了,刚好一年,新梅子又可兑钱了。成年后,离家漫游于江淮一带,40岁后结庐隐居杭州西湖孤山,惟喜植梅养鹤,终生不娶不仕,宋真宗诏其为太子师亦拒绝之。时人称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于是,“梅妻鹤子”的千古佳话流传至今。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梅以和靖为知已,可以不恨矣。”实乃中肯之言。

    文人骚客爱梅,于是乎,咏梅、画梅、唱梅之风盛行,梅诗、梅画、梅曲不可胜数,令任何花木都望尘莫及,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独步文坛艺坛数千年而不衰。

   《诗经》中提到的梅,并非梅花,而是梅子。南北朝时首次出现咏梅花诗,北魏陆凯《赠范晔》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杜枚等,皆有咏梅诗作。宋代咏梅诗词达到顶峰,故南宋方回在编选诗集《瀛奎律髓》中,别出“梅花诗”为一类。名家如陆游、林逋、欧阳修、苏轼、秦观、王安石、辛弃疾、陈亮、姜夔、杨万里、范成大等,均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梅花诗词传世。那位“梅妻鹤子”的林和靖先生,留下了咏梅杰作《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擅板共金樽。”其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乃咏梅千古名句,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疏影”状其神清骨秀,“暗香”极尽梅花的清幽淡雅,欧阳修说:“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王十朋说:“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辛弃疾甚至奉劝人们:“未须草草赋梅花,多少骚人词客,总被西湖林处士,不肯分留风月。”林逋诗句中的“疏影”、“暗香”,也成了梅花的代名词,姜夔谱咏梅词即以“疏影”、“暗香”为词牌名。更有甚者,张炎在《词源》中说:“诗之赋梅,惟和靖一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而已。世非无诗,无能与之齐驱耳。”就连大文豪苏东坡对这首《山园小梅》也赞赏有加,将其作为咏物抒怀的范例让儿子苏过学习。一次,在酒席上有人说,“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用来咏杏花桃李亦可。东坡云:“可则可也,但恐杏花桃李不敢当矣!”

    然而,林逋毕竟是位隐士,只是从隐逸者的心态视角,描绘了梅花的自然神态,不过是借此抒发自己的闲情逸致罢了。而对梅花傲寒凌霜、坚贞不屈的风骨气节,却视而不见,或者根本无从知晓。这就是不同人生追求所体现出的不同精神境界!从此种意义上说,我更欣赏宋代诗人陆游陆放翁这位爱国志士的咏梅诗词。

    陆游一生酷爱梅花,他“曾为梅花醉如泥”(《咏梅花》),甚至渴望“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六绝句》之一),堪称爱梅如命的“梅痴”。其咏梅诗词多达100余首。而他认为,梅花坚贞高洁,只有节义之士、脱俗之笔才配得上题咏梅花,可谓至言。因此,他笔下的梅花,或是“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落梅二首》之一);或是“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梅花绝句》);或是“向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落梅二首》之二)。诗人笔下的梅花,坚冰不能损其骨,飞雪不能改其节,险境不能摧其志。绝无吟风弄月、疏影横斜之态,而是铁骨铮铮,凌霜斗雪,矢志不移,忠贞不屈,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也依然“香如故”(《卜算子·咏梅》),充满了风骨气节和高洁情怀,是他一生忠贞爱国精神的真实写照。在诗中,诗人以梅花自况,梅花即诗人,诗人即梅花。作为一代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很早就有“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君书”的爱国之志,二十九岁时,他以状元的身份登上仕途。可他面对苟且偏安的南宋朝廷和卖国求荣的投降派,其抗金北伐、收复失地的爱国抱负却屡遭打击,难以施展。一而再,再而三的排挤、贬谪,使诗人不得不发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诉衷情》句)的仰天长叹。尽管如此,但是诗人“位卑未敢忘忧国(《病起书怀》句)”,那“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秋风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情怀,不与投降派同流合污、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节操,却没有丝毫地改变。即便到了“食且不继”,因为没钱,药也停了,他仍然足迹不踏权贵之门,他依旧胸怀社稷,心系苍生。从他的一首首咏梅诗作中,仿佛听到了屈原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与坚定,仿佛看到了杜甫那“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沉郁与苍凉。也正是有这样的社会背景,有这样的思想根基,我们在品读其咏梅诗词时,更能清楚地体味到诗人那至死不渝的精神追求!

    明代著名诗人高启的《梅花九首》,亦是咏梅佳作。尤其第一首:“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玉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更是神清骨峻,格调不凡。其中的“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玉人来”为咏梅名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1961年11月6日上午,毛泽东主席曾连续三次致信秘书田家英,非常急切地请他查找一首咏梅诗。其中一封写道:“田家英同志,有一首七言律诗,其中两句是’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玉人来。’是咏梅的。请找出全诗八句给我,能于今日下午送来则最好。何时何人写的,记不起来了。似是林逋的,但查林集没有。请你查一下。”这首诗就是高启《梅花九首》中的第一首。田家英送来高启的这首咏梅诗后,毛泽东欣喜异常,大加赞赏,不仅用草书精心书录了全诗,而且在诗前注道:“高启,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梅花九首之一。”并用红笔对“雪满山中、月明林下”两句着重标记,可见其对这两句诗的喜爱。

    不仅仅是诗人喜欢吟咏梅花,画家也同样热爱描绘梅花。中国画以梅花入画,始自南北朝,盛于宋元,续及明清,至于今日。画史载:梅入画,有史载始于南北朝,至宋僧仲仁方盛,称“墨梅始祖”,后扬补之承仲仁之衣钵,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画艺远超仲仁。冬心说:“补之画梅,其瘦处如鹭立寒汀,不欲为人作近玩也。”据说他画的梅花挂在壁间,便有“蜂蝶集其上”,足见其画梅生动传神,栩栩如生。元代著名画家王冕(字元章)酷爱梅花,从其隐居九里山,植梅千余株 ,自号梅花屋主、梅叟、梅翁等,便可窥其一斑。王冕以画梅著称,尤擅墨梅。他画的梅花简练洒脱,别具—格,为后世所师法。明代徐渭、唐寅,清代“扬州八怪”罗聘、金农、李方膺、汪士慎等,俱受其影响。王冕的《墨梅》题画诗“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历代被编入教材,为人们所吟咏。一代国画宗师吴昌硕亦善画梅,苍然遒劲,大写意之“意”足矣。一生钟情于梅花的吴昌硕,曾数游江南赏梅胜地余杭超山“香雪海”,晚年在巨幅梅画上挥毫题诗云:“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何时买棹冒雪去,便向花前倾一杯。”仙逝后按其遗愿移葬超山梅园,足见大师对梅花的深爱和眷恋。现代国画大师齐白石曾学吴昌硕画梅花,三十八岁时迁居梅公祠新居,因近处到处是梅花,遂将梅公祠新居改名为“百梅书屋”。曾见过他画的一幅《岁朝清供》,饶有趣味:一间茅屋,一老者手捧瓦罐,内插梅花一枝。题曰:“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清供”原本风俗画题,但有了梅花与这题诗,便不寻常了,俗中见雅,平中见奇,皆梅花之功也!

    梅花亦常见于音乐作品中。古曲《梅花三弄》堪称梅曲翘楚,被列为“中国古典十大名曲”之二,仅次于《高山流水》。该曲相传为东晋大将军桓伊为书圣王羲之之子王徽之演奏的笛曲,《晋书》、《世说新语》都记载了这段典故。桓伊虽为大将,却为人谦恭,酷爱音乐。《晋书》称其“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邕柯亭笛,常自吹之。”《梅花三弄》,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坚贞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历代备受追捧,唐代琴人颜师古将其改编为古琴曲。北宋郭茂倩编撰的《乐府诗集》云:“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后人入于琴。”明代《伯牙心法》云:“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关于《梅花三弄》,还有这样一段故事:南宋爱国词人洪皓,在出使金国时,曾被扣押十余年,他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宁死不降,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最后终于回归南宋。临行前夕,他写下了《江梅引·忆江梅》一词,其中有“断回肠,思故里。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的句子,表现了洪皓得知自己将返回故里的消息后,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操起绿绮琴,弹奏了一曲《梅花三弄》,借梅花的傲雪凌霜来比喻自己的坚贞不屈,并以回忆江南的梅花来寄托自己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之情。这个故事,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梅花忠贞不渝的高洁情操,令人为之动容。歌曲《红梅赞》则是现代梅花音乐作品的经典之作,作为歌剧《江姐》的主题曲,1964年一经问世,随即红遍大江南北,一直流行传唱至今。由词坛大师阎肃作词,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歌中唱道:“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 。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这是一首携带着鲜明的时代色彩与深刻的革命烙印的红色歌曲,通过梅花不畏严寒、丹心报春的形象,艺术地表现了以江姐为代表的共产主义战士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

    ——这,就是千百年来为中国人所一直深深敬爱的梅花!

    正如京歌《我是中国人》中所唱的那样:“我是中国人,梅花品德日月魂。千红万紫随风去,唯有玉壶照冰心。我是中国人,浩然正气满乾坤。自信生来有傲骨,不在人前矮三分。”这不正是梅花的精神写照吗?!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戴有岁寒诤友、花中君子桂冠的梅花,毫无疑问,已经成为炎黄子孙的精神寄托,已经升华为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她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劲挺于华夏民族的灵魂深处,鲜活在一代代“龙的传人”的心里,千秋万代,永不磨灭!

                                      

                                       2016年7月1日于淡远庐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