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学作品 散文小品《四君子》系列之——竹 虚心有节待岁寒

散文小品《四君子》系列之——竹 虚心有节待岁寒

散文小品系列《四君子》之——竹

                 虚心有节待岁寒

   

    “未出土时便有节,至凌云处尚虚心。”这是一副咏竹的对联,将竹子虚心向上、正直有节的精神特质表现得恰如其分。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此乃宋代诗人王禹偁的咏竹诗句,讴歌了竹子凌寒不凋、坚韧不屈的高洁情操。

    竹子具备了这等的精神气质,故他既跻身“岁寒三友”之列,又荣登“四君子”之榜。在花木王国里,只有梅花与他享有此等殊荣,足见其品位之不同凡响!因此,竹得到文人高士的器重于偏爱,也就自然顺理成章了。唐代诗人刘禹锡便有“高人必爱竹”的断语,可谓至言也!

    文人爱竹之典范,古今非大文豪苏东坡莫属了。他留下了“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千古名言。其屡遭贬谪,漂泊一生,但不管走到哪里,总是修竹盈园,与竹为伍。他不仅种竹、赏竹、品竹、咏竹,还挥墨画竹。坡翁缘何“嗜竹”如此呢?读了白居易的《养竹记》,便不难找到答案了:“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励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而行。”哦,原来竹能使君子“树德”、“立身”、“体道”、“励志”哉!坡翁宁可“食无肉”,也要“居有竹”,不仅仅是因为竹有上述“四功”,恐怕还因“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苏东坡《于潜僧绿筠轩》句}之故罢?他曾在《墨君(竹)堂记》中写到:“世之能寒燠人者,其气焰亦未至若雪霜风雨之切于肌肤也,而士鲜不以为欣戚丧其所守。自植物而言之,四时之变亦大矣,而竹独不顾。······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以致其节。得志,虽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虽是写给“墨竹之宗”文与可的,同时也是赞竹,更是其自我精神追求之真实写照!正是因为坡翁胸襟旷达,潇洒似竹;刚直坚毅,不屈似竹;正人君子,气节似竹,故方能一生爱竹痴心不改,与竹相伴不离不弃,传为佳话而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焉。

    中国竹资源丰富异常,全世界约有1000多种竹子,一半以上的原生于中国,且有许多中国独有的珍贵品种。如“斑竹”,又名“湘妃竹”,竹上有褐色斑点,传说是尧帝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寻找丈夫舜帝至湘水流域,眼泪洒在竹上而形成的,故有是名。毛泽东主席有“斑竹一枝千滴泪”之句。“墨竹”,秆和枝皆黑色而得名,是制作笛、箫等乐器的最佳材料。再如“方竹”,竹多为圆柱形,而此竹为方形,极为罕见。古代珍贵竹种还有“十二时竹”,竹节环绕凸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字,令人惊叹造物之奇也!“柯亭竹”,产于云梦之南,用以制笛,音最清亮。据载,曾为书圣王羲之之子王徽之演奏笛曲《梅花三弄》而名载史册的东晋大将军桓伊所用之笛,即为柯亭竹笛。

    若论对中华文明影响最深的植物资源,当以竹为最。英国著名科学技术史学者李约瑟在其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得好,东亚文明乃是“竹子文明”,而中国尤甚。竹与人类文化、生活结有不解之缘,源远而流长。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和衣、食、住、行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竹的倩影。正如苏东坡所感叹的那样:“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其实,竹之功用远非这些。正所谓“罄竹难书”也。

    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她与中国文字结缘最早,可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有“竹”的象形符号。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金文中,都有“竹”的象形符号和与竹有关的文字。现代汉语字典中,带有竹字头部首的汉字有300多个。在纸尚未发明之前,古人主要以竹片作为文字的载体,称为“竹简”。用牛皮绳串起来编结成书,这就是所谓的“韦编”。中国文化先师孔子勤于读书, 把牛皮绳多次磨断,于是“韦编三绝”的佳话传颂于世。人们常常用“学富五车”、“汗牛充栋”来形容一个人博览群书、学问渊博,也是指的竹简典籍。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诗经》、《尚书》、《礼记》、《论语》、《易经》、等经典,无不写在竹简上。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干脆直接用《竹书纪年》来命名。在竹简上记事,须先以火烘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渗出,既便于书写,又可防虫蛀,故有“汗青”一词,后遂以“汗青”借指史册。民族英雄文天祥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千古名句。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许多成语典故与竹有关。诸如竹报平安、竹报三多、竹苞松茂、青梅竹马、势如破竹、胸有成竹、竹林七贤、竹溪六逸、罄竹难书等等,枚不胜举。再如,“竹素”: 竹简和白绢,指史书。《抱朴子 论仙》:“况列仙之人,盈乎竹素矣。”“竹枝词”:乐府曲名,后用为词牌。原乃巴渝一带民歌,唐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改作新词,歌咏三峡风光和男女恋情。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还有“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江流无限似侬愁”等,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竹马”指儿童当马骑着玩耍的竹竿。李白“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即是“青梅竹马”成语来历。“竹马”还是一种民间歌舞表演形式,有一定故事情节,骑着用竹子扎制的竹马表演。我市围子街道西小章村的“小章竹马”,始于元代,已有600余年历史,被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笔墨纸砚被称作“文房四宝”,其中笔和纸都与竹子有关。用来写字绘画的毛笔,笔管即用竹子做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称毛笔为“插竹”,十分形象写实。“笔”为会意字,古人造字时“笔”字由竹、毛组成,“竹”即笔管、“毛”乃笔头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笔,从竹,从毛。”最初文字刻写在竹简、木椟、甲骨上,汉代发明了造纸术,竹子又成了造纸的上好原料,有一种用嫩竹为原料制作的纸就叫做“竹纸”,乃名贵的书画用纸。据宋人赵希鹄《古翰墨真迹辨》载:“若二王(书圣王羲之、王徽之父子)真迹,多是会稽竖纹竹纸,盖东晋南渡后难得北纸,又右军父子多在会稽故也。” 四川夹江县所产手工竹纸,历史悠久,名扬四海。清代康熙年间,便成为上贡朝廷的“贡纸”。乾隆年间,夹江竹纸更成为朝廷科举考试专用“文闱卷纸”,享尽殊荣,夹江手工书画纸被人们赞之曰“诗有烟霞气,书兼龙虎姿”,与安徽宣纸齐名,被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赞之为“国之瑰宝”。2006年,该纸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至于音乐艺术,更离不开竹了。有了竹,才有了竹乐器,有了吹管音乐。《汉书·律历志》载有一个传说,黄帝指使一个叫伶伦的人定“音律”。伶伦便从昆仑山南麓取来竹子,通节钻孔,长约7寸,吹之,似黄钟宫调,音律优美。从此便有了箫、笛等竹乐器。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发现了竹制的十三管古排箫,是迄今发现最久远的竹乐器实物,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滥竽充数”中的“竽”、“何以笙箫默”里的“笙”,也都是竹乐器。因此,古时称音乐为“丝竹”,并有“丝不如竹”之说。唐代,称乐器演奏者为“竹人”。中国南方有一民间音乐,称为“江南丝竹”。中国传统乐器如笛、箫、笙、竽、筝、鼓板、京胡、二胡、板胡等,皆离不开竹。可以说中国的管乐,实际上就是竹管音乐,它不同于西洋音乐中的铜管乐器,演奏的乐曲是一种远离尘嚣的最清纯、最原始、也最贴近自然的天籁之声。著名古曲《梅花三弄》,最初即为东晋桓伊所创笛曲,后人又将其移植为古琴曲,成为中国古典音乐史上的不朽之作。

    竹还是丹青绘画的重要题材,画竹名家历代辈出。最著名的当属北宋文与可(字文同)与清代“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了。

    文同以善画竹名世。他注重体验,主张“成竹在胸”之后再动笔。他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之宗”之称,“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就出自他画竹的思想。文同具有高超的画艺,故其画竹法度谨严,同时作为文人,其作品又有着区别于职业画工的精神寄托,是文人画兴起的标志。《图画见闻志》说他的墨竹“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宣和画谱》则进一步指出其作品“托物寓兴,则见于水墨之外”。文同的墨竹给后世诸多画竹名家以深刻影响,“墨竹”逐渐成为中国文人画的一个重要题材,备受追捧。

    苏东坡与文同是表兄弟,情同手足,并且同为“竹痴”,性情相投。“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既是苏东坡自况,也是评价文同。据说,东坡画竹,还是文同授之以技法。文同任洋州(今陕西洋县)太守时,别人都觉得那里是穷乡僻壤,鲜有问津者,而文同却十分惬意于此地——因为这里遍山满谷都是竹林!一日,文同与夫人同去观竹,晚饭仅有竹笋下饭。正吃间,收到东坡信札。东坡除了照例嘘寒问暖外,还附诗一首:“汉刀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川千亩在胸中。”文同读罢,忍俊不禁,喷饭满桌。他常言:“世无知己者,唯子瞻(东坡)识吾妙处。”可谓志同道合,惺惺相惜。文同曾送东坡一帧墨竹册页。次年正月,文同不幸病逝于赴任途中。得知噩耗,东坡以手抚画,泪流不止。挥笔写下了著名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此文既是悼念文章,又是重要的画论。其中写道:“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可谓至论!

    郑板桥诗、书、画号称“三绝”,而以善画体貌疏朗、风格劲健的“竹石图”著称于世,尤精墨竹。标榜“删繁就简留清瘦”、“标新立异二月花”,不泥古法,师法自然,他在《画竹》一文中写道:“余家有茅屋三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阳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竹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均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纸上, 咚咚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 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并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段论,把深思熟虑的构思与熟练的笔墨技巧结合起来,收到了“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俗,秀劲绝伦”的艺术效果。所画之竹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特别强调要表现“真性情”、“真意气”。他笔下的竹劲挺孤直,瘦硬如石,具有一种孤傲、刚正、倔强不驯之气,而他的题竹诗亦颇具风骨,诸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等,被世人视为其自身人格之写照。板桥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亦画松菊,然从不画牡丹,因其富贵庸俗耳,其清高劲节恰似瘦竹!

    竹不仅具有卓越的人文价值,其广泛的实用价值同样绚烂多彩。像前边提到的竹简、制笔、造纸、笛箫乐器等等,自不待言。在没有火药和纸张时,先民燃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爆炸声,故称“爆竹”。到了唐代,人们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这便是装硝爆竹的雏形。至于纸制鞭炮,宋代始有,然仍称“爆竹”。王安石《元日》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竹还被用于制作兵器。一首古老的民歌《弹歌》唱道:“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此歌相传为黄帝所作,说明早在5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用竹子制作弹弓、弓箭、弓弩等,用于娱乐、捕猎或战争了。火药发明后,南宋时人们用竹管制造出突火枪;明代,人们用竹筒制作成一种“二级火箭”,名叫“ 火龙出水”,发射升空时极为壮观。

    竹子具有良好的抗风性能。飓风能轻易将大树齐腰吹断,却不能令竹子折断。因此作为良好的建材,竹子被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竹子用于建筑历史悠久。汉代,能工巧匠在甘泉宫用竹子为汉武帝建造了一座“竹宫”,用于避暑。我们的山东老乡(巨野人)、北宋大学士、著名诗人王禹偁在湖北黄冈做官时,自造竹楼,并写了著名的《黄冈竹楼记》,被选入《古文观止》。其文曰:“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黄冈竹楼,是作者洁身自好的人格和高远情志的载体和象征。作者把竹楼写得情趣盎然,宦海沉浮的不幸遭遇,不但没有消弥作者积极入世的热情,反而使他有竹楼“听雨如瀑”“闻雪若玉”的从容,有鼓琴咏诗、围棋投壶的逸兴,有“岂惧竹楼之易朽乎”的自信。作者还将简易的竹楼与四大名楼对比,以“贮妓女、藏歌舞”的腐朽与“焚香默坐,消遣世虑”的清雅对比,抒写了作者高洁的品格和磊落的襟抱。而凡此种种,无不得益于竹!时至今日,云贵湘鄂一带少数民族依然居住竹楼,成为独具民族风情的特色民居,吸引着外地游客前去观光旅游。

    一进井冈山景区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赫然一方巨石,上面用红字镌刻者袁鹰的散文名篇《井冈翠竹》:“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当年用自己的血和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当年毛委员挑的哪里只是粮食?挑的是中国的革命!把这关系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从井冈山出发,走过漫漫长途,一直挑到北京城······如今,这些青翠的竹子,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井冈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地等待着你们!”透过此文,竹之用途广泛可窥一斑。

    竹还可食用,亦可入药。竹笋,自古被当作“菜中珍品”,是中国传统佳肴,味香质脆。《诗经》中就有“加豆之实,笋菹鱼醢”、“其伊芳何,惟笋及蒲”等诗句,表明人们食用竹笋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医认为,竹笋味甘、微寒,无毒,具有清热化痰、益气和胃、治消渴、利水道、利膈爽胃等功效。养生学家认为,竹林丛生之地的人们多长寿,且极少患高血压,这与经常吃竹笋不无关系。

    有人归纳总括竹有十德:亭亭玉立,宁折不屈——正直;风摧雪虐,愈挫愈扬——奋进; 外直中通,襟怀若谷——谦虚;有花深埋,素面朝天——质朴;一生一花,死亦无悔——奉献;玉树临风,群芳翘首——卓尔;虽曰卓尔,却喜丛生——乐群;载文传世,任劳任怨——担当;质地犹石,方可成器——性坚;化作符节,苏武秉持——操守;竹有十德,十德归一——脱俗。竹,可谓十全十美矣!

    余名“德全”,比之于竹,相距十万八千里矣,可谓云泥之别,思之颇为汗颜,甚羞愧焉。然太史公司马迁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此生惟愿心追修竹,浮云富贵,粪土名利,友梅兰竹菊,伴清风明月,享诗意人生,亦无憾焉。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