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学作品 难忘的岁月

难忘的岁月

高唱时代“大风歌”夕阳尽献夕阳红

————忆伴文山诗书社走过的那些日子

悠悠潍水情未了,巍巍文山铸诗魂,又是一年芳草绿,又是一年桃花红,时间如白驹过隙,倏忽而逝,不觉文山诗书社伴我走过了25个春秋。忆往昔岁月,心潮澎湃;望美好未来,思绪万千。无情的岁月,让我从中年走到了老年、黑发变成了白发,岁月真不饶人。而文山诗书社伴着岁月的增长,则由一颗小苗变成了今天的参天大树,看看它今天郁郁葱葱的满树绿叶和累累硕果,让我充满了感动。首先让我们回到1992年的11月10日,这个让昌邑人民永远铭记的日子。以李泽帧先生为首的十几位“不服老”的离退休干部,这些在任何事情面前都不服输的倔强的“老者”们,为了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们高举诗帜、书帜、画帜,在潍水之畔,文山脚下,成立了昌邑文山诗书社,从此,他们的命运和诗书画结缘,迎来了他们人生的第二个春天,也开始了他们漫漫征途上的艰难攀登和跋涉……

转眼25年过去,25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一瞬间,可文山诗书社创造出的丰功伟绩却令人钦敬。你看那自筹资金创建的诗词馆宏大庄重,馆内陈列的一件件诗书画作品,无不受到人们的赞叹。诗词馆同时也成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基地。文山诗书社现有社员1600多人,从上到下并有着坚实的诗词组织,这些组织联系着260多家诗词单位,联系着在外昌邑籍的老领导100多人和全国各地诗词书画爱好者上万人,实现了千名社员,万名诗友,和镇镇村村有社员的目标。25年来文山诗书社还抢救了昌邑无数历史文化遗产,填补了昌邑历史文化空白,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有200多名社员出版了个人的诗书画集。这些充分展示

了广大社员的优秀文化成果,有力的促进了我市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25年来,一期期装帧精美、文笔清新、格调高雅的《文山诗词》也不断的飞向祖国四面八方,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让诗词进机关、进校园、进农家大院,昌邑成为了江北第一诗词之乡,而老社长李泽帧先生也光荣的出席了北京的双先会,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受到了党中央的表彰奖励。当今天我们在叙说文山诗书社取得的这些成就时,更加怀念我们的好领导、好社长、好朋友、好师长、好吟长、好诗友李泽帧先生,他的离去,让我们的心增添了无限的悲伤和疼痛。他曾率领大家在求索中进取、创新中前行,文山诗书社的成绩与辉煌,无不浸透着他的汗水和心血,文山诗书社前进的足迹无不蕴含着他的坚毅和力量。

我从小就热爱文学,喜欢读书,长大后,虽在文学这条道路上并没有做出什么建树,但仍享受到了文学的崇高和美丽。因为与文学为伴,我平淡的生活变得充盈生动、多姿多彩。在这条道路上,我曾遇到过许多帮助过我的人。其中主要有著名作家峻青先生、刘真先生、著名诗人陈显荣先生、王存玉先生、昌邑作协姚凤霄主席,而我们文山诗书社的老社长李泽帧先生对我的帮助更叫我终生难忘。其实,我和先生早在70年代就已相识,那时,他是县委秘书,随县委工作组在我村驻点搞中心工作。我那时在村里经常和青年们写黑板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表扬好人好事。李泽帧先生曾多次为我撰写稿件,让我登在黑板报上,从此我俩便建立了初步的友谊。1979年,邓小平同志复出,主持中央工作,他主张在科技闲散人员中招贤纳士为国效力。那一年,我则由民办教师招聘到当时的仓街管委会任计生助理。1980年,计划生育定为基本国策,县上专门成立计划生育办公室,为了加强计划生育的宣传工作,当时任县委副书记的李泽帧同

志,提议把我调到了县计生局,从此也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调计生局后,他分管计生工作,所以和他接触比较多,因而也就经常受到他的关心和帮助。加入文山诗书社后,更是经常聆听他的教诲,由于他的关心帮助,使我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有许多篇诗文在他的关心支持下在《文山诗词》上发表,如《故园情思》、《悠悠潍水情》、《峻青回故乡》和诗歌《城市美容师》、《老教师抚今追昔》等,受到了读者的好评。所以在他80岁寿辰时,我写下了《一生难忘帮扶情》一诗,来叙说我俩的情谊。当今天在回顾文山诗书社走过的历程时,我怎能忘记他的启蒙之恩、提携之力,他虽归道山,我将永远不会忘记。所以在这里让我把109岁的文怀沙先生为自己的亡友用新诗写的悼词中的几句诗献给先生吧!

科学最高峰通向哲学

哲学最高峰通向宗教

因而,人类最高的学问

是谦虚和无愧、善良和虔诚。

劳我以生,息我以死,

生不足惜,死不足悲,

不必躲避躲不开的事物,

用欢快的情怀,迎接“新生”和“消逝”

对生命来说,死亡是一个陈旧游戏,

对个体而言,却是十分新鲜的事。

回望文山诗书社走过的路,还有许多往事值得让我回忆,记得诗社刚成立时,没有办公场所,只好借用老干部局的两间会议室作为活动场所,就是在那样简陋的环境中,我第一次听到了路匆先生的诗词辅导课。路匆先生是我们文山诗社的老朋友,那次讲课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他说,他与昌邑文山诗社有割不断的情缘,一年一度的潍坊风筝节,他都会

受到昌邑文山诗书社的邀请回乡看风筝。同时,分别致函受邀的还有昌邑籍的画家王增利、王金玉、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朱保全,他们四人被文山诗书社封为“东北四杰”。那是在1996年的春天,他们四人又结伴回乡,回乡第一站在王金玉的谦益斋相聚,那天,王金玉先生为大家准备了丰盛的海鲜宴。盛情之下,朱保全难禁诗思荡漾,便顺口吟出八句诗:

把袂辽南尽笑眉,初识乍晤客如归。

书屋去岁缺余伴,画室今朝有我陪。

酒美茶香苹果脆,虾鲜蟹嫩鲤鱼肥。

津津乐道聊昌邑,四老同乡共举杯。

这是朱保全先生想起去年王金玉到沈阳,路匆先生信约保全赴沈相会,因信迟延误了约会之日,未能成行。所以说,“书屋去岁缺余伴”是保全在检讨,在路匆先生的沙鸥书屋增利、金玉等三位相聚,只缺我保全了。“画室今朝有我陪”是指今日在金玉的谦益斋画室四老相聚他来了。那天四老酒兴大发,诗兴也大发,饭后路匆先生又以《结伴返鲁赠金玉同乡》为题,写下了《七律家乡行》:

去年同醉沈城春,今日花香酒更醇。

玉盏流情邀海味,长舟载梦叩龙门。

云鸢袅袅风开路,杨柳依依雨润尘。

莫道天涯游子老,还乡结伴尽童心。

保全听了路老的高吟,针对饭前饭时的情景又以《步路老<赠金玉>韵》为题,奉和了一首:

返里南行杏月春,大连谦益品芳醇。

剥虾挑蟹无灵著,取胆旋螺有窍门。

利叟吟诗寻雅韵,匆翁泼墨弃俗尘。

推杯换盏倾心腹,四老还乡赤子心。

诗情画意,欢声笑语,叙不完的乡情,道不完的家乡旧事,听不够的乡音……老哥四个欢欢乐乐,有说有笑地登上了夜班客船,返回老家昌邑……

路匆先生一生充满了传奇,他的原名不叫路匆,叫朱印堂,因为有一次行军打仗来去匆匆,他便改名路匆。他是一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长者,可惜现在也离我们而去。他热爱生活,关心他人,他终生热爱党,尽管他半世蹉跎,几度蒙冤,但对党的热爱忠诚不改,也正因如此,路老在离休后,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名标党册,这正是

人生半世叹蹉跎,入党诚心志未磨。

岁过稀龄终遂愿,喜闻谁不纵吟哦?

路匆先生对家乡的感情是很深的,他在生前曾多次回乡探亲,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而他的两本诗歌专集《关东诗草》和《情未了诗草》为我们留下了一座诗的丰碑,我每次捧读都为之动容。

诗歌是人类重要的精神家园,诗人是人类最赤诚的孩子。二十五年来,文山诗书社涌现出了一批创作实力雄厚的队伍,他们在工厂、在田间、在机关、在校园、在深刻的历史文脉,风驰云动,宏阔包容的历史背景和广垠平坦的地域环境滋养下,形成了异彩纷呈、生机盎然的诗歌景观和“文山诗群”,受到广泛关注。而25年来,用心血和汗水铸造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文山精神”,为文山诗书社的发展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活力。这种精神就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精神,就是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老黄牛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教育、感染、凝聚了千名社员,万名诗友,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回想文山诗书社走过的路,就像勇敢的登山者在一步步攀登,在诺大的中国,在昌邑这片土地上,居然还有一部分

人痴心不改在进行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工作。在文山精神的感召引领下一路走来,有许多的美丽风景让我驻足留恋,回头望去,看一张张诗笺,绽放在世间,使我的心充满了欣慰。而壮心不已,豪气冲天的文山诗书社诸老们,仍在努力拼搏,默默耕耘,高唱着新时代的“大风歌”,让我们以文山精神告别昨天,又以文山精神拥抱明天吧!相信明天会更好!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