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学作品 徐迈:从太平集到延安

徐迈:从太平集到延安

徐迈:从太平集到延安
    徐迈(1910—1999),原名徐绍洪,昌邑太平集村(今属柳疃镇)人,1938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至1982年期间在中央组织部工作,先后担任过科长、副处长、办公厅副主任、机关党委书记、老干部局顾问等职。在建设徐迈事迹展览馆中,“办学育人不收学费”“追寻光明迈向延安”“不畏艰险守护档案”……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用图文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人感动、令人鼓舞、使人敬佩、催人奋进。
办学育人不收学费
    1910年3月,徐迈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其父母秉承勤俭为本耕读传家的祖训,以种田织绸为业,勤劳持家,节俭度日,供徐迈从小学读到师范毕业。徐迈自幼勤奋好学,在师范求学期间博览群书,阅读了许多进步书籍,确立了教育救国报国为民的信念和志向。1930年师范毕业后,看到家乡大多数的孩子因家庭困难上不起学,就毅然决然回到本村,联合开明人士开办太平小学。当时条件很差,没有教室、没有老师、没有经费。乡亲们生活困难、经济拮据、交不起学费,可谓困难重重。意志坚定的他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没有校舍,就把自家的偏房腾出来当教室。没有老师,自己担任义务教师。乡亲们没钱交学费,孩子上学不交分文钱。正是他的执着和奉献,穷苦的孩子们才实现了上学的愿望。
追寻光明迈向延安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危亡日益加深。徐迈积极参与抗日救国活动,和时任中共昌邑柳疃支部书记齐文甫(昌邑人,牛群的父亲)保持着密切的联系。9月,他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和齐文甫、陈庆泉、张乐乔一起创办了《抗战简报》,先后担任评报员和副编辑。针对敌人讥讽办报人为“庄户孙”,专辟小评论专栏——“庄户孙话”。该报文章精悍,笔锋泼辣,鞭挞日军罪行,抨击国民党之腐败,揭露官绅丑事,一语中的,入木三分。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影响很大。11月,他同陈庆泉、齐文甫、陈厚基、王书范等一起踏上了迈向革命圣地延安的征程。为坚定追寻光明迈向延安的志向,遂将姓名徐绍洪改为“徐迈”。临行前,他们还顶着重重压力出了最后一期《抗战简报》,在“庄户孙话”栏目里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再见了,乡亲们!让我们在不同的地方为抗击日寇,保卫祖国而战吧!”
不畏艰险守护档案
    1937年12月,徐迈等人经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介绍来到延安,在延安陕北公学、延安马列学院学习。1940年6月,徐迈进入中组部,担任档案科科长。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倒行逆施,于1946年准备进攻延安。危机关头,党中央决定中组部保存的档案尽快转移到安全地方,这个任务就交给了档案科。毛主席亲自指示:“重要文电一定要保护好,片纸只字也不要落入敌人之手。”徐迈深感责任重大,做了最坏的打算,并向毛主席保证:“人在档案在,誓与档案共存亡!”。他们临行前带上煤油和炸弹,准备在最危急关头焚毁档案,献身报国。11月12日,徐迈护送着118箱档案从延安出发,昼伏夜行,钻山沟,穿树林,忍饥挨饿,风雨兼程,途中遭遇敌机轰炸,几人受伤。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跋涉,终于把档案完整无损的运送至晋绥根据地的兴县刘家曲。
             严谨细致一丝不苟
    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工委根据战局需要,驻地不断变换,1948年春,转移到了西柏坡,档案也需随之转移。徐迈根据上级指示,需要对所管档案重新整理。档案太多,从延安带来的,撤销机关送来的,个人保管的,旧政权的等等,需大量缩减,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他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把所有档案都作了分类甄别和处理。1948年4月初,精简后的64箱档案被装入铁皮箱,全部由牲口驮运,从刘家曲出发,途经岚县、静乐、忻县、五台山进入河北阜平,于5月上旬到达建屏县西柏坡。1949年3月24日,这批两经辗转的档案文件,又开始了第三次大转移。从西柏坡出发,第一天住涿州,第二天赶到北平。至此,从延安起运的这批档案材料,经过两年又五个月的辗转转移终告结束,这批珍贵档案文件虽然经过了三次迁移,但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