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迈的家庭生活
徐迈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翟文惠(柳疃陈家庄人)贤惠淑德,婚后生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在和儿子徐鹏先、女儿徐惠兰、孙子徐向国一起生活的日子里,也把在延安工作时形成的作风融入家中,如同春风化雨,影响着他的后人。
谨言慎行保守秘密
徐迈在中央组织部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时间较长,经常接触到党和国家的机密,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不该记的不记,养成了习惯,就是在家庭成员中,也从来不谈工作上的事儿。在筹建徐迈事迹展览馆收集材料时,我们约见了徐迈的家人,了解了他在家庭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徐向国对我们说:“爷爷平时上班干些什么,我们不是很清楚,很多事情也都是后来才听说的。”他平时下班回家后和家人交流也不多,工作上的事情更是只字不提。“在家中,有时家里人出于关心,也会问问他班上的事情,他都是一脸严肃的说:‘组织的事,你们少打听!’时间久了,感觉到爷爷从事的工作很神秘,也就不再多问了。”徐向国还说:“爷爷在家里很少写与工作有关的东西,有时看看书,家里也就是能找到点书籍。”
衣冠朴素待客简约
徐迈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布鞋、中山服是他喜爱的服装,即使穿旧了也舍不得扔掉,一身衣服穿好多年。1989年11月,他给老家亲人徐承先的来信中也写到“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是自己的座右铭,以朴素为光荣,以自力为快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来不求别人。他接待客人热情亲切,在饮食方面也不铺张。老家太平集村里的退伍军人王元东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1981年,他去北京初次探望徐迈,天快晌了,还以为能到饭店“七盘八碗”的吃上一顿,结果令人意外的是,徐迈夫妇亲自下厨,煮了一大盆面条,盛上了四个简单的小菜。翟文惠开玩笑说道:“快吃吧,他害怕‘老家人’吃不饱,用的盆。”一大盆面条,量可真不少,连当过兵的王元东都吃不上。不过徐迈这时不高兴了,催促着说道:“都吃上,都吃上,一点也别浪费!”
历练子女关爱乡亲
徐迈对儿女要求极为严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党和国家鼓励大中城市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或到地方上去工作。按照中组部当时的规定,徐迈可以留一个孩子在北京工作,女儿徐惠兰北京师范大学毕业,本人非常想留在北京,并把自己的想法与父母交谈。但他作为一个父亲,并没有因亲情而“心慈手软”,对孩子们说:“你们都要到地方上去,那里更需要你们,我们不能给组织添麻烦!”翟文惠了解自己丈夫的性格,只要是他认定了的事理,任凭怎样劝说也不起作用,虽然心里想把女儿留在身边,嘴上还是让孩子们听爸爸的话,离开北京。就这样,徐鹏先来到山东济南,徐惠兰去了河北保定,并在那里安了家。他心系故土,关爱家乡,1981年,他带上自己的大部分积蓄,回到太平集,还专程去了一趟柳疃镇政府,捐赠现金2000元,支持家乡发展。
坚持学习永葆本色
徐迈1940年进入中组部工作,1982年72岁离休,42个春秋从未离开过中组部。退休以后的生活很充实,读书、练字、参加社会活动。徐向国说:“爷爷喜欢读书,最爱读的书是《毛泽东选集》,83岁时读毛主席的书仍非常认真,重点内容在书上画出来,做上标记。喜欢书法,晚上不忙的时候就练毛笔字。还专门写了‘有志者事竟成’‘勤奋’两幅字画送给重孙女徐颖,勉励她要立志高远、勤于学习、发奋工作。”在参加社会活动方面,据现有图片资料来看,1991年参加中组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革命传统报告会”,1993年参加机关团委表彰会,1994年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纪念活动以及山东省政协组织的书画展览等等。1999年12月,徐迈去世,享年89岁,中组部为他举办了庄重的追悼会,概述徐迈事迹,发扬优良传统,担当历史使命。(丛悦玺 王沛盛)(版权所有,不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