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化 聚成发烧锅——昌邑“五大功”史料之十一

聚成发烧锅——昌邑“五大功”史料之十一

一、吉林榆树城最早的烧锅

 

清人萨英额在《吉林外纪》称,吉林是“南迎长白,北绕松花,扼三省之要冲,为两京之屏障,诚沿江近边一形胜要区也”。吉林地区的山东鲁商最初形成于清顺治元年(1644),雍正年间(1723~1735),鲁商到这里贩运毛皮、牛羊及山货销往内地,嘉庆以后更多的鲁商寻着垦荒者的窝棚而来。

榆树县(今榆树市)清初称大孤榆树屯,康熙二十二年(1682)隶属吉林将军,三十一年(1692)移吉林副都统于伯都纳厅,嘉庆十六年(1817)伯都纳分设巡检驻此。光绪八年(1882)伯都纳厅衙门移驻此;三十二年(1906)始设榆树县。东北沦陷时属吉林省,1990年设市,属长春市管辖,是吉林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昌邑姜泊村姜氏十八世于顺、于孝兄弟于嘉庆间因遭潍河水患,流落到今吉林省榆树市创建聚成发烧锅等实业而发迹。烧锅,是旧时称制作白酒的作坊。现在的地方史志和互联网对聚成发烧锅的记载颇多,但发现其中的错误也不少。

1996年版《吉林省志》记载:

榆树县聚成发烧锅,始建于嘉庆十七年(1812)。

中国中小企业榆树网《从聚成发烧锅到榆树钱人》记述:

榆树工业最早为造酒厂……清嘉庆十七年((1812),一个绰号叫“姜大脑袋”的人,经过几年的筹备开办的聚成发烧锅(现啤酒厂处),在当时称大孤榆树屯的现榆树市内挂牌开业,当年就产白酒300多吨。

《榆树钱酒业有限公司·历史渊源》记载:

清嘉庆十七年(1812),榆树人姜言润在伯都纳厅大古榆树屯北星拱外兴建了酒坊,汲松花江之水,采红高粱之精华,酿出香而冽、甘而醇的聚成发烧锅美酒。

据《吉林史志》记载,山东人姜言润(乾隆年间生人)世代以酿酒为业,后来迁至伯都讷厅(今松原地区)孤榆树屯(今榆树市区)居住。他经过几年的筹备,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在榆树开办了聚成发烧锅……酒度达60度以上……

于飞龙在《榆树钱,200年!》中记述:

在姜言润的带动下,50年后的同治元年(1862),发展烧锅作坊37家。又过了50年后的1908年,榆树各地有百年历史的烧锅增加到52家,年年产白酒上千吨。姜言润也成为开创榆树酒风的一代宗师。

 中国中小企业榆树网《从聚成发烧锅到榆树钱人》文中提到聚成发烧锅的创始人绰号“姜大脑袋”,应该是于顺的长子姜濯,昌邑姜氏十九世孙,在于顺、于孝之后,他是“五大功”家族实业的大掌柜,在濯、汶、浴、治、汾兄弟五人中居长。清修《昌邑姜氏族谱》记:“濯,于顺长子,字汉清,国学生,乡饮介宾,娶李氏,生子树人,继任氏。”

而上述史料中多次提到的姜言润,系姜濯四弟姜治的玄孙,生于光绪年间。清版六修《昌邑姜氏族谱》中记有:治生二子乃纶、乃缙,乃缙生五子其璠、其玖、其珊、其琚、其琅,其珊生三子言泗、言润,言湘。族谱记:“言润,其珊次子,娶孟氏。”

 

功盛号姜言润支系(十八世至二十二世)谱图:

于孝—迺纶

迺缙—其璠——言泮

其玖——言滨

其珊——言沺

言润

言湘

其琚——言溥

其琅——言淑

据居住长春市80余年九旬老人“五大功”功增号后裔姜昕女士回忆说:“言润是我的本族二叔,他是功盛号的,早年间全家都在榆树县落了户,东北人都称二叔‘姜大脑袋’。他脑袋长得的确有些古怪,呈四楞子状,大得有些出玄,该是属于残疾吧。二叔个子不高,体形很胖,行动不便;但人很精明,说话、办事都很爽快。”有的史料说,言润是聚成发烧锅的第三任经理(编者注:应该是东家或东家兼经理),因脑袋太大,行动受限而被迫辞职。出现这种与历史事实严重不符的状况,是因为聚成发烧锅的原始记录因故缺失,年代已久,追忆这段历史时,后人便把印象最早的言润当成了创始人,以致百余年来代代误传。所以,言润绝不可能是开创榆树酒风的第一代宗师,应该说聚成发烧锅酒封坛时从他那一代开始才使用封泥印。

历史上榆树县被誉为“大豆之乡”“天下第一粮仓”

榆树县地处东北松辽大平原,所产粮食占长春市的三分之一,吉林省的十分之一,为东北商品大豆主产区,清光绪年间占梁豆总产量的40%到45%,为吉林省之首,沦陷时期占到三分之一,产量的50%用来出口。被誉为“大豆之乡”“天下第一粮仓”。这里盛产的高粱、大豆都是酿酒、榨油的上等原料。

俗话说“马不吃夜草不肥,人不得外财不富”,说起老姜家在榆树城开办烧锅,真有点儿传奇色彩。榆树县历年粮食生产过剩,农民们必须卖掉大部分粮食用来购买日常生产和生活用品。但因产粮过剩,交通不便,粮食往往不能及时外运造成挤压。榆树城南、城北专门设有粮市,每日采购粮食的商贾络绎不绝,集市上经常出现没有卖掉的粮食被丢弃在路旁、墙边而无人过问的现象。有一年夏季突遭连阴雨,功成德杂货店后院住着一位采购高粱米的生意人, 由于道路泥泞难行,生意人守着一大车粮食一住就是好几天,他身上带的盘缠已所剩无几,便把大车粮食存放在这里,待天好了来取。但交通恢复后却一直未见生意人前来取货,虽经多方打听,竟渺无音信;又是几个月过去了,高粱米已经开始发霉变质。

兄弟俩想到,让粮食这样白白烂掉实在可惜。回想在老家时,经常看到家里的老人们每年都会把高粱或黍子加上麸曲发酵做成白酒,可供全家人享用一年。现在做酒的现成原料就在面前,这不是老天爷在帮忙啊!他俩凭着从来不被困难吓倒的这股子闯劲,采用老家的土办法,酿出了甘醇的老烧酒。于是招兵买马,在榆树城办起了第一家烧锅作坊,取名“聚成发”,开业当年白酒产量就达到了300多吨。

老姜家来到榆树运气真是不错。想酿好酒要有好粮,榆树位置优越,日照时间长,酿酒的高粱种植面积大,长得果实饱满;酿好酒要有好水,一条松花江将长白山泉水输送到了榆树城边;好水好粮加上昌邑老家的酿酒技术,终于酿出了香味四溢的美酒,聚成发烧锅由此名声大振,顾客盈门。榆树人本来好喝酒,喝酒必首选聚成发烧锅酿制的烈性老白干。

清末民初榆树县城略图

清末的榆树城大致呈南宽北窄的卧龟形状,聚成发烧锅位于城区最为繁华的正大街北端,这里地势平坦、一个方圆约1平方公里的深水塘常年不涸,水塘的四周堤坝上长着树龄都在40年以上的大榆树。清末,正大街贯通城南北,全长465丈(合1550米),宽3丈(合10米),街面布满了商店、烧锅、当铺及各种作坊,“五大功”家族开办的功成德百货店、功成当也都集中于此。从一张中华民国手绘的“榆树县城略图”看到,图中标识“二”为功成号,“十四”为聚成烧锅;功成号是功成德百货总店的俗称,聚成烧锅是聚成发烧锅的俗称。

聚成发烧锅是榆树城设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制酒榨油作坊,建筑很有气派。对于聚成发烧锅的规模,老人们已故去,现在没人能说清楚。近查到乾隆年间吉林开设的复昌号烧锅,有“厂房20余间,石磨13盘,碾子1盘,宝窑13座,大牲畜90头。”而聚成发烧锅在县城最大,加上百货店,伙柜人数有200余人,聚成发烧锅的规模定会比它大得多。张中岩在《聚成发烧锅为啥能成为行业翘楚?看看大老板做的几件事!》(新浪财经·2021.8.5)文中说道:

不久,酒坊落成竣工,占地面积达到9垧地左右,正门向北,东有后门,东北面建有姜家祠堂,供奉着祖宗牌位。四周围墙高丈二有余,土叉墙,基底由方石头铺成。墙帽3层,青砖上青瓦为帽。围墙四周修有高高的炮台。黑门楼子、前檐斗拱,后檐出梢,两扇大门铜帽铁环,非常气派,“聚成发”牌匾高悬门楼檐下,镶金大字闪闪发光,放眼望去,如同府衙。

从榆树县发生的一场大火,可从侧面窥视出聚成发烧锅的规模。榆树县春季干旱、多刮西南方向大风,历史上曾多次遭遇火灾。1945年的一场特大火灾,最繁华的正大商业街几乎化为灰烬。1993年版《榆树县志》记载:

1945年4月17日,下午2时,县城发生特大火灾。从西南关伪警察马队院内(现房产公司附近)起火,直烧到东北关北烧锅(现啤酒厂附近)。时值8级大风,一夜间这一区域的商铺、民宅化为灰烬……

据九十三岁的山东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老教授、“五大功”后裔姜亦纯先生的亲历叙述:

1945年间那场大火太吓人啦!正大街中段全被大火吞没,数百家房屋、财产化为灰烬,只有3家商号幸免,功成德百货总店就是其中的一家,真是万幸!功成当全完了,聚成发烧锅油坊烧掉了600多平方米,占到厂房的三分之一还多。当时有几百人昼夜奋力抢救,用小型压水机、喷水机灭火,火势小能应付,风大火急,这些就都失去作用。烧锅酿造的烧酒、豆油、豆饼及柴草垛都是易燃品,没办法转移,造成的损失尤为惨重。大火一直燃烧了两昼夜多才被扑灭,后来虽然恢复了生产,但已是元气大伤。

人们竟想不到的是,烧锅油坊的几个储粮大窖因存粮太多,起火产生的高温,引起了内部自燃。从外面看上去,大火好像已经被熄灭,但过不了多久,大窖里面竟又冒出一缕缕烟来,扑灭了,又会自己燃烧起来,怎么也除不尽火种,大窖就这样一直烧了好几年,真是让人们难以相信这是事实。

由此可见聚成发烧锅规模之大!

聚成发烧锅被称作吉林第一锅

清末的工商业行政监督机关为伯都纳厅衙署的工房,工商业的主事机关为商业的酒仙会和工商的三师会。办事项为代征税捐和代理厅署委托之事项。咸丰十年(1857),经伯都纳厅署批准,37家烧商集资成立酒仙会,设会董一人,会员36人,不设事务员,由各家轮流派员办理会务。因姜濯来榆树城发展较早,被举荐为“乡饮介宾”和酒仙会董事,成为榆树县有名望的士绅,在当地影响很大。他热爱公益事业,曾出资修建种榆书院、榆树县城墙、魁星楼等,县令经常找姜濯议事。

张作霖统治的1916~1931年间,推行经济发展的“新政”,极大地刺激了东北工商业的迅速发展、以榨油、制酒、面粉等为主的粮食加工业得到很大发展,1923年后,聚成发对烧锅设备进行一系列技术改造,从关内购进新型酿酒设备,更换了陈旧的制酒工具,在选料、制曲、蒸馏环节上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又在东院靠后边水塘的东上方扩建5间制曲作坊和3间厂房,当时聚成发烧锅出酒量占了全县的四分之一,成为榆树县的支柱产业。

 

“五大功”家族所建的烧锅及百货店

烧锅名称

所在地

末任经理

百货店名称


所在地

末任掌柜

聚成发总店

榆树县城

席永盛

功成德总店


榆树县城

席永盛

功信泉分店

 五棵树

李国学

  功信源分店


五棵树


(不详)

功全泰分店

双榆树          

周子章

功全泰分店


双榆树


周子章

功全号分店

梨树镇

(不详)

  功全号分店


梨树镇


(不详)

五棵树、双榆树和梨树镇都是吉林附近形成较早的重要商品集散地。五棵树位于榆树县境西南部的回民居住区、第二松花江北岸,乾隆年间已经形成集市,是县西部的重要农副产品主要集散市场,1942年已形成自动车路,交通便利。双榆树位于吉林四平公主岭腹地,这里交通十分方便。梨树镇于嘉庆八年(1803)形成集镇,自古以“买卖街”著称。至此,“五大功”家族开办的杂货铺、烧锅、油坊、当铺贯穿榆树县城南北大街和附近的各大集镇,在榆树县城乡一家独大,雇员达到200多人,成为榆树县的首富

 

二、制作工艺

酿酒工艺

聚成发烧锅经反复试验,采用昌邑老家古老的木榨(熟榨)法酿造白酒,酿酒工艺大体分为粉料、配料、蒸煮糊化、冷却、拌醅、加入麸曲和酒母、入窖发酵、蒸酒等复杂过程。采用男童踩曲、童便做引子发酵是聚成发烧锅的独特制酒办法,尤以12岁以下男童小便最佳。在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中,看到有用人尿制酒的镜头,说明在昌邑和高密一带,采用这种办法提高酒的品二质较为普遍。民间一般用童便治病,童便味咸性寒,具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兼清淤血之功效,用来治疗各种出血,以及骨蒸、劳热、跌扑血瘀等症。

制酒工艺

制酒工艺操作的秘诀均为口传心授,由技师代代单传,作坊制作的酒,每件惟以技师的封泥印封坛,方可入窖陈藏,发现达不到质量的一概退回,从而保证出售的酒品质量始终保持不变。在技师姜言润采用封泥印之后,现在唯一健在的第六代传人李云堂于1937年进聚成发烧锅当学徒,第七代传人刘宝贵1976年入厂,是全国白酒优秀科技专家、国家白酒评委、榆树钱酒业技术副总。

姜言润与酒厂五代传人周亚南、六代传人李云堂、七代传人刘宝贵封泥印

聚成发老烧酒

榆树钱酒曾存有清朝第65任吉林将军德英和清朝最后一位将军达桂授予的“吉林一等烧锅”牌匾,遗憾的是牌匾已毁于文化大革命运动。

榨油工艺

聚成发烧锅同时开办油坊,用古老的木榨法从大豆中榨油。《榆树县志·大豆加工·榨油》记载:

孤榆树屯聚成发烧锅经营油坊,用木榨榨油,50公斤大豆出油3.5-4公斤。

榨油工艺从选料、去杂、碾胚、蒸胚、包饼、踩饼、上机榨油、撞机、接油、沉淀等有十几道复杂的工序。粉碎豆胚要用到油碾,它下面是一个直径约3米的大碾盘,碾盘外围有一个10厘米宽的凹槽,碾磙子外周嵌有一圈铁箍,宽约2寸,磙子在凹槽内滚动,把碾盘中间的大豆碾压成饼状豆胚。压好的豆胚放于甑内蒸熟。甑是一个大的木桶样器具,无底,有多层木屉。蒸好的大豆胚趁热放于装入圆形铁箍模子内,为防止粘粘,预先要用棕皮铺好底子。人站在屉上面,将屉内豆胚压实,再把它一个个整齐地放于榨油机内。

榨油的关键技术是把包好的豆饼胚子放进机器上不住地加木楔子加压。数位工人用双手把住悬在半空的约两吨重的巨大石锤,对着嵌入机器的木楔子不断地进行冲撞,随着木头楔子的不断加压,对机器内的油饼产生巨大的压力,当达到一定压力时,豆油就会被挤压出来,流进下面接油的容器内。第一次压出来的称为头油;榨完头油的豆饼锤碎再放在蒸锅,照前步骤压出来的称作二油;然后炸出来的是三油。大豆炸出油剩下的豆饼是上好的农家肥料和牲畜饲料。聚成发油坊所产豆油为金黄色,透明度高,水分含量低,杂质少,残留溶剂少,气味芬芳,大都为一级品。所产的豆油、豆饼都是出口的主要产品。

榨油是个力气活,劳动强度很大。不管春夏秋冬,油坊里都生着火炉,保持温度到50多度,干活的工人浑身个个赤身露体,浑身油污,只在脚上穿一双牛皮做的皮窝鞋子。

油碾碎料

上机榨油

 

三、活化石木质酒海

酒海是中国古老的储存白酒的大型容器,因盛酒量多而称之。利用木制酒海储酒是东北地区先民们创造的独特储酒方式,其配方神秘,精雕细作。自古以来,东北就以物产丰饶而闻名,聚成发酒海制作酒海主要材料是当地树龄在百年以上的红松木,外呈立方体形,体形硕大,内部以麻纸、蜂蜡、蛋清等调合济反复涂抹,最后再用鹿血粘糊宣纸糊为内层,每件酒海的制作都极为精细,共需要100多道工序、300多个时日。酒液在酒海内吐故纳新,排杂集醇形成松仁香与醇香融合的复合香味,更加醇香馥郁,绵柔甜爽。

现在,聚成发烧锅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所产的的酒海陈藏还有两具。由聚成发烧锅改制的榆树钱酒业有限公司为了纪念榆树钱酒厂恢复建厂75周年,启封了这两具酒海陈藏,推出高端酱香产品——榆树钱酒海1812酒。这款“酒海酱香”成为唯一区别于麻坛贮藏的酱香新品类,其酱香浓郁,松香独特,成为中国北派浓香型酒的代表。

2011年第三季度,榆树钱酒业有限公司储存的原聚成发烧锅木质酒海走进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引起社会的轰动。不久,榆树钱酒厂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认定现有的木质酒海最多(共236个),并于2012年1月获得证书。


“五大功”家族聚成发烧锅的木制酒海现大量藏于吉林榆树钱酒业有限公司展室,说明文字如下:

聚成发烧锅拥有的234个不同年代的酒海,获上海吉尼斯总部授予的“中国现存使用数量最的木质酒海”称号,(是)榆树钱酒业的一大宝藏,是榆树钱酒口感醇正的秘密武器,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酒海群。其中装酒1万斤的有42个,装酒1.6万斤的有131个,装酒2万斤的有61个,上百个容量数量万斤的酒海群真是蔚为壮观。群中有两个刻有“聚成发记,壬申年制”的酒海,专家据此考证,制作时间是1842年,距今100余年,是酿酒活的文物,活着的传承。

 

四、伪满时期的聚成发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寇的入侵破坏了东北的经济,侵略者为了适应“战时经济体制”,把东北作为扩大战争的基地,在经济上采取了严酷的统制政策,实行对农产品的购销垄断和对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伪满政府对于民族工商业采取打压限制的政策,奉系军阀统治时期刚刚生长起来的民族工商业, 在日伪的经济统制与金融掠夺下,其命运愈加困难。1933年3月1日,日伪制定《满洲国经济建设纲要》,宣布对重要经济部门实行国家统制。这样,民族工业从重要的产业领域中被排挤出来,被迫转向以手工业生产为主体的生活必需品的生产。而中小企业只好缩小生产范围以求生存。这时期一些关系到人民生活的轻化工业还被允许生产, 还能进行有限的“自主经营”。这些民族工商业多数为从事手工业生产的烧锅、油坊,以及磨坊、粉坊、铁匠炉等,它们在夹缝中挣扎,力图生存。

1935年,榆树县设立伪县金融合作社,对全县的粮谷征收、保管、运输和调配实行统一管理。1937年设农事合作社“指导”农业生产。以后,日伪实行战时经济统制政策,“统制”的范围扩展到无所不包的程度,致使民族工商业的处境越加艰难,限于停滞状态。在涉及烧锅油坊主要原料大豆和高粱农产品的供应上,控制日趋严酷。1940年,颁布实施《主要特产物专管发》,在榆树县建立起自上而下的一整套管理粮谷生产、粮谷“出荷”的机构。硬性规定,农民种一墒地(合10市亩)需“出荷”150~200公斤粮谷,全县总产量的一半被“出荷”,供应居民的所剩无几。这些粮食流入了日本、关东军、德国、朝鲜、华北地区等地。春耕前,办事处强行与农民签订“出荷”粮食契约,每公斤粮预付1元(伪币)现金,秋后不管丰欠,均需按照契约规定缴纳一定数量的粮谷。为了安抚农民,每缴纳一吨粮谷,还“配给花洋布或青士林布9米,棉花1公斤,棉线两轴,毛巾两双,袜子1双”。随着太平洋战争的扩大,对农民的盘剥愈甚。1943年,伪县署特又成立粮谷“出荷”督励班,加强催缴各屯、各户“出荷”粮谷。春季的任务完成以后,对他们还要把剩余的粮食拿去,农民辛辛苦苦干一年,常常饥不饱腹,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苦日子,人们哪里还有余粮去供应聚成发的烧锅和油坊呢!

1937年5月,日寇在大连建立起现代化的制油厂,分支遍布全东北,使民族制油业急剧衰落。《冲突与融合·开埠通商与晚清营口油坊业近代化的路径选择》一文中,记录了晚清时期日伪营口市一所现代化油坊的一段资料:

……日能出产重五十镑之豆饼,四千枚豆饼, 每百斤能出油十斤之谱, 该油厂上三层之机器皆新式,所用之豆从船上或屯仓, 由工人用袋搬运,搬至空厂之处,卸于用林秆筑成之平台上,在彼量过之后,再行人袋, 由梯桥负上顶楼,倒卸于漏槽中, 由彼流人二层楼之大碾辘中,将豆碾烂,然后重行入袋,约重五十镑,置于池中, 用水蒸气热蒸片时, 即倒卸于环形之钢模内,上下共置五层,然后用二工人将螺纹压榨转将油榨出, 流出之油用桶装接,倒于滤格器内, 流人大钢桶, 由彼复流人小桶内, 以侯澄清。数日之后,其油即贮于圆钢桶内, 听候将来运载或径装人木桶即行运销。其豆饼则贮于大囤栈, 由彼随时用船载往别处销售。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侵略战争的需要,提出的所谓“大东亚金融圈”的汇兑体系,“将使全部产业沿着国家的目的进行运营……交管部大臣对相关的企业,从设立、生产、经营、终止、合并、转让,到产品的规格、价格、原料、实验研究等事项都有直接的决定权”(解学诗:《伪满洲国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日伪前期榆树县有烧锅176家,1941年后,因日伪疯狂掠夺粮食,强制“出荷”,造成酿酒原料奇缺,全县16家烧锅只好组成一个组合,因为“五大功”家族聚成发烧锅名声在外,这个组合仍然以“聚成发”命名,对烧锅实行原料配给,豆油专控。

伪满后期,连粮油、棉花、肥皂、火柴都实行配给。配给物品以军需为第一位,民需居后,粮食多为玉米面、橡子面和高粱米,若食用大米、白面则被视为“经济犯”。凡是与国防有关的产业都列为统制产业,从生产、分配、消费均为日伪政权全力掌控。被誉为“全满第一谷仓县”的榆树县更是加重搜刮。酿酒、榨油的主要原料大豆、高粱,皆被列为日寇的军需物品,日寇置于政府监督之下,对此实行严加管制,成为其指定的军需加工厂,全部丧失了经营自主权。1945年,伪满只配给16家组合体油坊大豆3390吨,产油300吨。产出的豆油、豆饼、豆粕都被运往战争前线,豆饼、豆粕用来喂马,烧锅做成的高度酒再经过反复提纯,生产一种可供做飞机燃料的高纯度酒精,使酿酒成本大大提高,基本无利可图。即使在这样的挤压之下,聚成发烧锅员工还要在日本军管下加班加点生产,为日寇的整个战争机器服务,民族资本沦为日寇的加工车间,功成德百货店成为其配给店。后来甚至连小的油坊、碾子、石磨也被没收,油坊、烧锅作坊基本丧失了生存空间。

“五大功”的家族产业处于摇摇欲坠的境地。

五、榆树钱酒业有限公司

1945年12月27日,榆树县解放,姜家的买卖全部收归国有。1946年8月,县武装工作队队长丁向儒率领李树堂、李忠伟、曹世昌接管了聚成发烧锅,更名为榆树县造酒厂,为全民所有制企业,曹任厂长,现榆树大曲第一分厂仍然在原地改建。

榆树钱酒业有限公司

1949年年产白酒426吨,成为县的龙头企业。1951年县造酒厂从外地学习掌握用新曲生产白酒技术,生产榆树白酒和二锅头酒,以高粱和麦麸为原料,出酒率由26.7%提高到32.8%,1973年,采用泸州老窖酒厂的工艺,试酿成功并生产出第一批泸香型榆树大曲酒,1974年被评为省优,并一直在全省名列前茅。1982年,县造酒厂迁至原手扶拖拉机厂,扩大厂房,增添设备,成为省内酿酒行业中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1984年,红梅牌榆树大曲酒获国家轻工部铜质奖。同年,投资74.8万元移地扩建,新厂区占地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又发酵室两个,蒸馏室3个,动力和辅助车间各1个。1986年建成投产,投资74.8万元增置对辊粉丝机、凉渣机、和锅炉等设备8台,形成年产榆树大曲酒1200吨的能力。1988年,以曲酒为主体的产品发展到13个品种、25个规格,绿叶春酒被评为省优质产品,38度榆树大曲、39度榆树粮液、53度榆树大曲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1998年造酒厂改称长春榆树大曲集团,是拥有“榆树钱”“榆树”两大商标的大型企业集团,共占地22万平方米,员工两千人,固定资产达亿元,年产万吨的国家大型企业。2009年,华泽集团(金六福企业)成功整合榆树钱酒业,改制后成立吉林榆树钱酒业有限公司。

在生产工艺方面,继续传承集南北酒风之大成的“北派榆树”酿酒工艺,传承和发扬二百年聚成发烧锅的酿酒历史和文化内涵,发展成为拥有“榆树钱”“榆树”两大著名商标,融生产、科研、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历经七代酿酒技师传承,融南北酿酒工艺,终以自成一派的榆树新工艺,成为北派浓香型白酒的典范。集团荣获中华老字号,生产的主要品牌有榆树大麯、榆树钱、榆树老窖、榆树白、榆树王、榆树原浆、榆树粮液、醉榆树八大系列80多个品牌 。经过200多年的发展,七代传承,当年的聚成发烧锅成为了今日的榆树钱酒业。

起源于聚成发烧锅的榆树钱品牌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

榆树钱是华泽集团旗下的白酒品牌,历经七代酿酒技师传承,融南北酿酒工艺,终以自成一派的榆树新工艺,成为北派浓香型白酒的典范。2009年,榆树钱品牌先后荣获国家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一系列荣誉,是东北所有白酒中荣誉最高、底蕴最强的品牌。2014年9月9日,在吉林省畅销品牌产品中,共有九家酒类品牌上榜。其中,吉林省榆树钱酒业有限公司的“榆树钱”白酒得了“十大畅销品牌”称号,成为该省酒类行业唯一入选企业。2018年10月18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办的国际烈酒大奖猜中,榆树钱窖藏壹号53度酒除贵州茅台酱香型酒企业外,成为中国北方唯一一款荣膺金奖的酱香型白酒。

获布鲁塞尔国际烈酒金奖的窖藏·一号

 

六、功全泰老宅

在榆树市区东北40公里的双榆树泗河镇双榆村6组,有一处清代老宅子。泗河镇双榆村6组原名腰双榆树,乾隆初金氏立屯,泗河镇由驻地泗河城得名。这座百年老屋为砖木结构,屋檐采用了双层椽子,横档都雕刻着花纹,屋顶的两个角上,放有五脊六兽的砖瓦装饰。老屋的院内铺满青砖。门口的石阶很高,表面已被磨得锃亮,院墙的砖看起来年代很是久远,历经风雨侵蚀颜色已经变浅。整体感觉古色古香。

2011年12月13日《东亚经贸新闻》08版,刊登了记者李博的《历经二百余年修缮数次,榆树坚固老宅仍在“服役”》文章,今抄录如下:

 

历 经 二 百 余 年 修缮 数 次 

榆 树 坚 固 老 宅 仍在“服役”

据传是清嘉庆元年建造,原属一姜姓大户,解放后做供销社使用至今。

太阳渐渐落山,暮色中,榆树市泗河镇双榆树六组的一间老宅显得极为特别。老宅院墙的砖显得年代久远,两侧涂有标语,门口还有供销社的牌子。看上去,就像是穿越了时代。

据传,老宅建于清朝嘉庆元年,原属一户姜姓大户,解放后,姜姓大户的房子收归国有,后来又分给了现在的主人阚守杰一直作为村里的供销社。期间,老宅经过几次修缮,现在依旧坚固。

历史气息 有仨时代标志

老宅的院墙高超过两米,长共计三十多米,墙用青砖砌成,历经风雨侵蚀,颜色已经变浅。门口台阶有40厘米高,已经被磨得发亮。整体感觉古色古香。

   院墙两侧,分别涂有两句标语,白底红字,旁边画着共青团团徽。

  大门口上方写着供销社的名字,两侧的黑板上写着日常供应的用品。让人又回到了现在。

老宅的院墙,就让人感觉到三个时代的气息。

进入老宅的院落,满地青砖,一侧堆着玉米。老宅的屋子占地200多平米,砖木结构,屋檐采用了双层椽子,横档都雕刻着花纹,屋顶的两个角上,还各有一个“忠”字。

“这房子可有年头了,都不知道多少年了。”一村民从宅子里走出来时说。


解放以后47年为供销社

12日下午,老宅的主人阚守杰坐在床边,手里还煮着拐杖。他的妻子和儿子在屋里忙活生炉子。“屋里没有暖气,只能烧炉子。”阚守杰说。

炉子在屋子的正中间,铁皮烟筒就有十几米长,阚守杰的儿子用炉钩子翻动着炉子里的煤灰,准备烧水,让屋子里缓和一些。

阚守杰今年67岁,从二十岁开始,他就在老宅子里经营这家供销社。后来结婚、生子,也一直没离开过。直到现在他年纪渐渐老了,腿也不好使了。阚守杰说,这屋子原来是地主的,解放后收归国有,之后,分给他做供销社,一开就是47年,一直服务附近的村民。

现在,供销社还经营者各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小到雪花膏,牙膏、牙刷、指甲刀,大到锯、自行车轮等,另外布、肉等生活必需品也应有尽有。

几经修缮还未变形

还不错,这么多年了这房子还一直能用。“阚守杰说,历经多年,老宅仍然坚固,墙体没有开裂,整个房子也没变形。、

阚守杰说,这主要是房子经过两次大的修缮。一次是1948年,当时,他只是看到房子原来的主人在修房子,但具体修了哪里也不知道。“他家雇了一帮人,很多人都看见了.。”第二次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当时天棚已经开裂,也有几处墙体不行了。阚守杰就找人修了一次。另外,墙院也修过。原先,门上有好多装饰,有“哮天犬”等雕刻,后来也被拆除。

现在,阚守杰最为担心的是房子时间太长,再过一段时间会成为危房,“就怕以后连修也没法子修了。我们还得另找房子。”

老宅来历建于嘉庆元年?

“这房子的历史很长,但具体是怎么回事我也不清楚。村里的老人应该知道点吧?”阚守杰说。

双榆村六组年纪最大的当数91岁高龄的杨玉君。当记者问起老宅的来历时,他说:“年纪大了。都不记得啦。。反正有我的时候,这房子就已经很多年了。得有200多年了吧。”

村民李先生说,他的爷爷生前曾讲过老宅的历史:老宅始建于清嘉庆元年,也就是1798年,当时的东北一个姜姓大户建的。姜姓的家族是做生意的,生意遍布东北。

“当时盛传,老姜家在这边做生意从不住别人家,他们家每隔几十里就有一片这样的宅子。就像古时候的驿站似的,坐累了就可以在自家里休息。”李先生说,对于村里的老宅子他们更了解,原占地面积1000平米,后来很多村民盖房子加上村里盖小学都占了当时老宅的地方,已经拆了许多,现在就剩下供销社那一处了。

该村历史乾隆时有记载

据《榆树县志》记载,泗河镇榆树村六组原名腰双榆树,乾隆初金氏立村。距这里不远,就是泗河镇古城址。据记载,古城址周长1335米,黄土夯筑,墙基宽8米,墙残高2,5-3米,四角有角楼,城门2处,散步物为残砖碎瓦陶片。

对于阚守杰家老宅,《榆树县志》并没有相关记载。但根据现有记载,阚守杰家老宅与当时建筑风格十分相似。泗河镇宣传部门相关人员表示,他们正在收集资料为老宅的历史提供依据。


 

七、酒香文化与传奇

(一)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名家题词

2013年春,由吉林省军区原政委、将军书法家刘伯和书写,中国作协吉林分会副主席、中国电影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吉林省文联主席、昌邑人张笑天撰写的《榆树钱酒赋》已经刊成1200吨重的花岗岩巨石。

榆树钱酒赋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君不见松阿里乌拉一泻千里,其势浩浩汤汤。君不见榆树沃野稻菽万顷,状若云海倾狂。膏腴之地,物美粮丰。好粮好水必有佳酿,榆树钱应运而生,名噪八方。拂去岁月烟尘,昔日吉林将军,德英所题吉林一等烧锅之匾,独耀日月之光。撩开历史大幕,依稀可见。辽之天祚帝江上捺钵,断酒之时,民献榆树钱琼浆。榆树钱者,榆荚也。唐诗人岑参有诗曰:道旁榆荚任似钱,摘来汩酒君肯否?榆荚究为酿酒之材抑或买酒之资,今已茫茫,唯有酒味与传说共赏。榆树之地,天下粮仓。酿就人间上品,香熏四面八方。南北共襄一炉。越古今,兼采优长,遥想当年,大祚舞刀罈颂酒,官拜渤海郡王。辽人戟上尚有甘味,完颜征袍,独染余香,努尔哈赤血酒盟誓乃称雄,女真康熙东巡驻跸船厂,遥拜戴雪白山,首选者榆荚之浆。噫吁兮,榆树钱,其泽也厚,其誉也长。芳气直冲斗牛,声名可溯汉唐。七代大师,承上启下,造化上品流芳,而今牵手华泽,捧杯在手,留有余香二百载,封罈永记,千(秋)不易,国运恒昌。

 

(二)聚成发烧锅传奇故事
种榆书院是咋建起来的?聚成发烧锅功不可没。

张中岩

 

姜振海(编者注:系“五大功”创始人姜濯之误)表示要带头捐款捐地,修建种榆书院、魁星楼。就这样,姜振海捐赠了190垧地、2200吊银子。那时的姜振海已经是孤榆树屯非常有名望的乡绅,他一带头,很多商人响应,大家捐地捐钱,很快筹建种榆书院的事情就有了眉目……

姜振海的生意做的越来越大,相继创建了聚成发烧锅、德兴涌烧锅①、功成德油坊②、功成当面粉作坊③、德行当客栈④等老字号,成为榆树首富。

修魁星楼、建种榆书院、教授生徒,开榆树崇文重教之先河,为榆树培育了读书育人风尚,从而推进了榆树教育的发展。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榆树官府在种榆书院创立第一所小学堂榆城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建为榆树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附设师范讲习班,开始正规学校教育。庶民子女人学者渐多。至此,榆树的教育逐步由私塾、学垫、书院向官办学校发展,由旧式教育向新式教育转变。目前这两个建筑已被重建,不仅恢复了历史文化古迹,也成为了当地新的人文景观。

2012.8.14

①德兴涌烧锅:位于榆树城内,1908年拥有烧锅两个,东家不详。

②功成德油坊:应为“五大功”家族创建的功成德百货店。聚成发烧锅油坊为一体。

③功成当面粉作坊:“五大功”家族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创建功成当。

德行当客栈:东家不详。

 

鲟鳇鱼的传说

何冰


烈度


(三)聚成发烧锅一百九十六年纪(节录)

(2008·8·7)

天地悠悠,洪荒永健。巽方天倾,坤位陷地。

艮地生灵,川泽栖匿。衍生七万,生生修禊。

神曲美酒,禹黜康喜。周汉有典,唐宋律立。

仅此乐土,无轨少纪。中原才子,嗅香而蔽。

诗咏无缘,词曲永逸。关锁清香,海隔美醑。

自酿自饮,自语自臆。嘉庆年间,聚成发立。

立号意深,取自坦意。实现成功,聚集积聚。

五义并撷①,发财开启。自此功成,路漫求毕。

流霞喷涌,酽酎涟漪。粮为酒骨,质地刚华。

水为酒魂,神飘魂旖。粮为酒骨,源于土异。

万年冲击,沥油沃腻。营养丰富,饱满颗粒。

取之入酿,化骨浓郁。仙骨神魂,尚赋工艺。

独道神曲,窖奇蒸秘。瓷坛酒瓮,木柜酒具。

桑皮纸海,窖陈浆翠。嘉庆华诞,经清六帝②,

民国三八,伪满不葸③  仍酿不辍,同举艺义。

…………

经清六帝


本文整理:姜在亮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