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化 颜家庄卢氏家族:儒门不改旧家风

颜家庄卢氏家族:儒门不改旧家风

昌邑县岞山镇颜家庄卢氏家族,是一个从平民之家发展起来的儒学门第,在这个家族中出现了一门三秀才,卢太宁,卢长贤,卢明伦。同时又生成了一门三个太学生,他们是卢长荣、卢肇元、卢明选父子。在一个远离县城的小村庄,一个小门小户的家族内有着如此高的儒学成就,凭借孝悌好学的家风,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经世治学的教育理念,创造出了儒林佳话,成为名震一方的名门望族。究其当时的社会背景,追寻他们读书成才的道路,因事过有年,难寻其发展成才的脉络和人生轨迹,仅从家族中口头流传的风丝雨片中窥其端倪。结合在1983年创修《岞山镇志》时的采访记录,对他们三人的事迹写以传记,以补《颜家庄志》之缺。追念先贤,不忘初心,家风相传,更能激励后辈奋发进取,在新的时代里创造出更多的辉煌业绩。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满清从东北入关定鼎中原,经过几代人励精图治,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政府发展的顶盛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的鼎盛时期,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在此期间,中国社会在封建体系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在这个社会背景下,在农村中出现了社会稳定,生产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多数家庭都能温饱有余,安居乐业。康熙初年颜家庄周边的村庄,出现了岞山村的王训,饮马街的于沛霖,于始瞻等,通过科考取得了进士学位,而且都被放官任职,位显皇廷,名噪朝野。受其影响,卢长荣的父亲卢太平,胸有文墨,就在村中大庙内设馆教授本家子弟,受业童子,发奋苦读者不乏其人,虽然童生天资有别,但苦读之精神,犹令人赞叹。长荣在众童生中崭露头角,《四书》,《五经》,《古文》《诗赋》悉掌手中,深得其父赞许。长荣自幼聪慧,好学上进,家学渊源深厚,蒙其父教,至使童业早成。

卢太平原配王氏,未留子嗣,为保家脉,继取李氏,生二子,长发,长荣。也是命运多舛,在李氏二十三岁时卢太平在家突发眼疾,久治不愈,怀着对长荣无限的期望驾鹤归西。卢太平辞世,孤母弱子,田亩无人耕种,稼穑难以归仓,自此家道衰落。长荣母李氏历尽千般困苦,以霜竹雪松之志,坚守贞节,以尽妇道。

长荣的大爷卢太安身下无嗣,就把长荣收留门下继为嗣子,也是命运舛,长荣过继给大爷后的第二年,大爷又患眼疾,不久即撒手人寰 。长荣继母朱氏怀仁慈之心,对长荣视为己出,倍加呵护痛爱,以其瘦弱身躯,苦熬苦累,倾其家力供给读书。

道光七年,是昌邑儒童大考之年,长荣参考,所作的文卷字字珠玑,句句华章,当即引起主考官的器重,取得了童生资历。主考官寻问其家境,长荣言明生父和继父早亡,是生母和继母苦熬岁月,昼劳夜纺,历尽千辛万苦供给读书,盼其成才,早日报效朝廷。主考官听其诉说倍受感动,将长荣家世及经历荐于昌邑知县,知县上报朝廷,将长荣生母李氏,继母朱氏敕旌节孝孺人,两个农家村妇共享清廷旌彰。长荣生母和继母同受旌彰,一时轰动昌南村庄,激励着贫苦家的孩童励志苦学,成为了周边村庄孩童的学习榜样,造就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清道光九年,长荣赴莱州参入童试,因填写的履历上有生母和继母同授朝廷旌彰,引起主考官的注重,称为可造之才,被荐入太学,以求有更高的发展。太学是国子监组办的皇家学堂,虽号称国家最高学府,但在科举时代,其毕业生地位却相对较低。结业后若不再考取功名,以监生身份入仕,秩低而俸薄,权轻而利小。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一直不高,学校课业也就相对宽松懈怠。加之封建时代教学方式之陈旧落后,教学内容之枯燥贫乏,使得学生主要的功课便是背书、写字、作文。”青春作赋,皓首穷经”,即是对此辈的生动写照。卢长荣家有生母和继母两个寡居双亲,结业后重回故里,伴双亲以尽孝道。

无职待家闲赋的太学生,难操农桑稼穑,被聘诸城洪凝村大户家坐馆授徒。洪凝村地处大山之中,地脊民贫,贫苦之家子弟难以入塾求学,他说服塾东,扩招生员,致使贫家子弟有了求学的机会,一时间学堂之内,学子盈满,书声琅琅,深得当地群民称赞。

时有洪凝村一人,年过三十,家有妻有子,因笃信佛法,半路出家于五莲山大光明寺,因此人嘴甜手勤,头脑机灵,善于应变,更会察颜观色,后成为光明寺主持方丈。长荣每有闲暇,便去光明寺拜见,天长日久二人成为莫逆之交。一天,方丈问起长荣家世,长荣就说家父和继父都是因患眼疾而在壮年发病早亡,是生母和继母将他拉拔成人。方丈问其父得病之症状,长荣说:“先是双眼红肿,盲而不视,继而双眼外突,失言失聪,后病入膏肓辞世!”方丈言道:“你家先严所得之眼疾名叫“痼眼倒”凡得此病者都是阴阳失衡,阳气不足,阴气过旺所致,得此病者,症状不一,有的瞬间毙命,有的支撑半年后即亡,疗治此病之方,天下惟大光明寺之独有。早在明朝万历年间,皇太后得“痼眼倒”病症,恰逢我寺内方丈在京城报国寺传教佛法,奉旨进宫,一方丹药皇太后药到病除,复明如初。为此万历皇帝御赐五莲山佛寺为大光明寺。”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长荣有生父和继父得此病而少亡之痛,就把方丈说的话牢记在心头。他回到塾院,费心打听方丈留在家中后人状况,将方丈的两个孙子请进学堂攻读,因此事方丈对长荣倍加感激,经几年情感练达,长荣提出讨要此方的请求,方丈念其多年交情,意无反顾的把治疗“痼眼倒”及《审视遥函》的全套密方和炮治丹药成分及方法传授给了长荣。长荣携此密方回到故里,根据密方中所载规程,每日里痴心于眼疾病患研究,凡邻里及周边村庄患有眼疾者,都亲临其家,患者每服一药,都要亲临观察病灶之变化,经过几年的临床实验,积累了大量的眼科病患者的临床数据,求医者络绎不绝,一时难以应酬。为扩大治疗范围,每次出诊都将两个爱子卢肇文,卢明选带在身边,其二子都得到其父真传,都成为名震一方的眼科名医。

长荣辞馆归家,双亲虽已年迈,身体尚健,亲陪床前以尽孝心。后双亲都年过八十无病而終。长荣原配于氏,生一子明升,继配周氏生四子,肇元,明选,明训,明良。

行笔至此,感慨良多,综观卢长荣的一生,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在逆境中不失穷苦之志,終有成就,其德其才后辈当以效仿。生母继母,深明事理,穷当宜坚,心含其爱,为栽培长荣成才,受尽千般苦累而不失儒门家风,受朝廷旌彰节孝孺人当之无愧。故为之诗:

儒门不改旧家风,瓮牅绳枢志不穷。

萱语叮咛犹在耳,椿言激励是由衷。

宜将智慧逐愚汉,莫让无知缠利鸿。

十载寒窗勤努力,鸡群鹤立顶尖红。

赵仲泉写于《颜家庄志》稿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