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化 山东移民村 | 富平县安乐村

山东移民村 | 富平县安乐村

在渭南市富平县有一个村子至今仍保留着煎饼就大葱的习惯,村民们掌握着两种方言,村子里面说山东话,一出村就说陕西话。这个村就是当地有名的“山东村”:富平县齐村镇安乐村。

安乐村位于富平县西北方向的齐村镇,全村1053户4286口人,大多为山东人的后代。先祖自清末迁入,已有130余年历史。在这些移民后裔的心中,对老家山东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缘。

山东人刚到富平时,靠做豆腐、打铁、烧窑、吊粉条为生。刚来那会,安乐村附近都是荒地,野草有半人高,野兔遍地跑。山东人迁来后,割蒿草,平荒地,扩大了村周围的耕种范围。当地陕西人的村子叫“三里村”,我们山东移民给自己的村子起名叫“二里村”,意思是“二比三大”,高当地人一头。后来我们的二里村把三里村55%的土地都买了过来,即形成了今天的安乐村,成为当地有名的“山东村”。

“那会(山东)闹饥荒,一月只能吃4斤粮。因为陕西有俺乡亲早年过来,过得好,俺爹娘心疼俺,把我嫁到陕西富平安乐村。当时介绍人给了200元就把俺带走了,俺只有18岁,虽是心里不愿意,可是那个时候要生存要吃饭,没办法呀!"今年72岁的崔桂英老人,说着话伤心地抹起了眼泪。

崔桂英祖籍山东昌邑县,为逃荒嫁给了富平安乐村的刘玉成,婚后夫妇生养了三儿两女。二儿子刘存良现任安乐村村主任,是当地养殖大户,他们家刚出售了 30头生猪。家里还有7亩耕地,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如今,崔桂英老人儿孙绕膝,四世同堂。她身体健康,心情开朗,有时帮小儿子喂猪喂羊,干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她记得最后一次回老家是20多年前的事了,现在老家还有一个85岁的哥哥在世,想念哥哥时,她就会打电话问候一下。依她现在的年龄,再想回娘家的愿望很难实现,她不想给儿孙添麻烦。

村中杨世祥老人说,安乐村山东籍村民至今还保持着爱吃大葱和烙饼的习惯。本地人的煎饼是用面水摊成的,山东人的烙饼是用面烙成的。

“我们小时候、父母还很爱做烙饼。"村民李江说。如今,村民已经习惯以馍、面条为主食,但晒大酱、腌咸菜、做菜豆腐等饮食习惯还是保留了下来。

除了饮食习惯、安乐村人的生活习惯也与陕西人有很大的区别。李江说,过去村里人基本不与本地人通婚。上世纪60年代,村民还坚持通过媒人介绍,在山东庄之间招婿嫁女,或在村内寻找结婚对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和本地人通婚已经没有任何限制了。

不少村民自发牵头修起了家谱。村民李江说,自己家族还有专门的理事会,专门修家谱。但大部分村民却“回不了故乡”。昔日贫穷,盖不起瓦房。山东人会用麦草盖房,因此陕西的山东村子,过去多住草房。

在陕西的山东人特别讲究礼貌,为人实在。大年三十晚上,山东人讲究守岁,不睡觉。初一一大早,起得很早、一大群一大群地串门,给长辈拜年、磕头。陕西当地人初一起得比较晚,也给长辈拜年,但不像山东人那样成群结队,也不兴磕头了。山东人比本地人勤快。山东人早晨六点半起来,给地里拉粪,拉土。而本地人九点多,吃过早饭才开始下地。山东人一般遇事都是忍让,然而真要遇到事后喜欢抱团,一来一大群。

安乐村舞龙表演
(节选自2013年1月《三秦都市报》

相关链接:家乡酒水送亲人 黄土高原觅乡音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