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化 昌邑庙头村的民间文艺

昌邑庙头村的民间文艺

庙头村民间文艺历史悠久。自明永乐年间建村以来,逢年过节和农闲季节,各种文艺活动,开展的小有名气,从简单的“砸牛骨头”、顺口溜、小快板 ,到跑地跷、扭秧歌、耍龙灯、跑旱船、说评书讲故事等,再到演绎活报剧、歌剧、京剧、吕剧。从一两个人对口演到三五人群口演,再到演全剧。演绎内容有的取材于当地风土人情,有的是古往今来一些动人传说,也有的取才“四大名著”、《隋唐演义》、《七侠五义》、《聊斋志异》。明清两代大都以评书为主,赞英雄诉民怨;民国初期宣传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红军在延安时演小歌剧《兄妹开黄荒》、《夫妻识字》等,抗日的体裁多是打鬼子除汉奸,八路军大战平型关等等的“数来宝”、评书;“鬼子不敢出据点,你知他们因为啥?那天十几个鬼子兵,遇上游击队的铁西瓜,个个没尝啥味道,西瓜猛地开了花,鬼子死地死,伤得如鳖满地爬……”。大部队往村里经过,妇救会组织宣传队站在村头说快板“……战士都是英雄汉,行军跋涉路太远,请您住下喝口水,送你毛巾擦擦汗………‘’。土地改革时期演绎“农民有其田”、“献田光荣”等体裁。1949年后,群众安居乐业,村干部的提倡,村民文艺情绪高,每逢春节临近,村民们跑高跷,耍龙灯演练,春节到各村演出。后来演小话剧到全场的歌剧、吕剧、京剧。村干部组织人马,分好工,策划、导演、剧务、乐队、武场、演员一应俱全。排练好了就先在本村演,演绎与时俱进,喜闻乐见。歌剧《三世仇》、《白毛女》、《刘胡兰》,吕剧《两垅地》、《都愿意》、《李二嫂改嫁》、《红灯记》、《农奴戟》、《山鹰》、《红梅迎春》、《墙头记》。京剧《沙家浜》、《智取威虎山》选场(折子戏)等等。演绎人员“战争中学习战争”,向专业人员学习乐理、表演、导剧,也自学自悟,一来二去演技逐步提高。如,乐队领军人物姜在臣,坠琴、京胡特别棒,乐理由于姜斯明的指导也掌握得挺好,为我村以后的文艺奠定了基础;胡是孟青岛后师毕业,当时任本村小学教师,乐理、器乐、鼓板底功比较扎实,更好的是导剧,一个个动作,一句句台词,一句句唱腔教得非常到位。他为了带起一批表演者,1965年冬与1968年秋(欢迎青岛知青专演)演歌剧《仇》,他演绎活扒皮,首上场有一段唱:“二爷我家住在王家庄上,又有钱又有势我独霸一方……”唱到“独霸一方”右手把文明棍在半空划了一圈,活脱脱把一个恶霸演绎得那么恶狠狠。“大皇军在这里,我当过保长,在那八月里皇军投了降,又来了国民党,二爷我有当上了连保长……”每句唱腔,每个动作协调得天衣无缝,无不彰显一个地痞汉奸之恶行。他掌鼓板除了板眼的讲究,还用眼神指挥武场人员,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与在臣配合默契,为我村文化建设立下汗马功劳。打铁需要自身硬,他们自己掌握了好的技能,一是培养了一批器乐人员。譬如扬琴二胡姜会东,三弦姜亦强,笛子、笙姜亦军、军号姜言生,二胡姜在忠、姜在平、姜春盛等,应该说乐队非常棒,他们有时也自己动手制乐器,其中用猪皮蒙了一把大低胡,拉起来能与大提琴媲美。大家给它起了个外号“大嗡子”。二是发现培养了一批批表演者:比如,张尧弟《三世仇》他演王老五,姜亦贵演虎儿,姜丽军演小兰,胡继祥大女儿、姜在俊大女儿先后演虎儿妈,言绪姐演三水狼,姜在欣,姜在鹏先后演张九,姜亦会演县官,姜斯礼、姜言鄂演衙役“狗子兴、赵连升”,张丕义演团丁,(他只到台上亮了一次相,只说一句台词:“报……报告团……团长,庙……庙里有……有粮食!”)他们的演出打动了观众,每次演出都跟着恨,跟着爱,跟着咬牙,跟着流泪。“只要听到锣鼓响,做饭的大嫂着了忙,灶堂忘记添柴火,饼子贴在门框上”。真可谓演戏红红火火,看戏如火如荼。我们当时上小学二、三年级每句台词每句唱段,我和同学们都能从头背到尾,经常星期天凑在一起学着大人们“演”,打着家里的脸盆等家什当打击乐器。有时披上几面彩旗跳少数民族舞蹈。50多年过去了,现在还会唱上几段,回忆演出的境况可谓记忆犹新。1969年演大型吕剧《农奴戟》,除《三世仇》的原版人马大都演主角,还加上了姜秀贞、姜金安、姜灵宵、姜在鹏、姜在尧等等,这个剧得到昌邑县吕剧团著名演员马青、田军两位老师整个冬天的亲授,应该说是我村演绎的剧姣姣者,他俩从乐队、演唱、武场、服装、道剧、布景全方位打造,演出水平提高很大,不仅该戏有益,对各个方面以后的演绎受益匪浅。本剧从年初一演到二月二,从村里演到村外,从村外演到城里,无论演到哪里,均受到当地观众高评。演职人员虽然挺累,但很开心。1970年——1978年我们村持之一恒演无间断,演出剧目有吕剧《红灯记》、《山鹰》、《红梅迎春》、《墙头记》《借年》;京剧《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折子戏,这些演绎又出现了一批好的演员:像曲元弟演的杨子荣、郭建光;姜会英演的“小盲童”,姜在茂演的张木匠,朱玉亭演的王银匠,大乖姜在范、姜建娥“两口”,二乖姜在连、孙华廷“两口”,姜亦平、李建波、姜瑞分、(婕)等也演绎了几个角色,演得都不错,演戏热情如火如荼,受到群众好评。这不曲元弟因演绎出众,被昌邑京剧团招收为专业演员。当时靠用复写纸抄剧本,后来用钢板腊纸刻,再油印,我与姜在尧、姜秀霞、姜亦民等刻过不少的剧本,我也到平度吕剧团借过《红梅迎春》剧本。演练、演出期间许多人“轻伤不下火线”,头疼脑热从来不耽误,也有的角色需要,不好受的化妆,也咬着牙坚持,如张尧弟《农奴戟》瞎老汉唱腔本来是悲,但他一张口满口白牙,给观众笑的感觉,马青老师让他把牙贴上了黑胶布,一唱就出了悲的姿态,你想牙粘着胶布滋味好受吗?姜斯礼该剧演刘阎王,剧情需要头顶秃头下边还有头发那种,剔了头但总觉得“亮度”不如意,索性弄了一个猪尿shui泡戴着,效果很好,方显活阎王的奸诈。但是头卡的太难受,只要能演好,不舒服算不了什么,当时每个演职人员都是这么想的。三是一批武术人员对演戏也起到举足重轻的作用。大家都知道胡继玉练就一身好武术,他徒弟一大批,演戏排上了用场,戏外他领徒弟们先在舞台耍一番武功,戏里的武打设计了得,胡继林、胡继胜、姜恩善、姜正良、姜亦聪等他们演的《智取威虎山》小分队滑雪与威虎厅打斗,龙腾虎跃,胡继玉演座山雕,被杨子荣一枪打中,从地上仰蹦到他的靠椅子上,方显其绝招。四是布景的扎画,姜在尧不得不提,我们村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出初到改革开放初演戏的布景都是以在尧为主扎画,像虎儿一家的茅屋,给人的感觉就是漏风露气,夏不遮雨冬不御寒;常猎户的家就是大雪覆盖下的深山老林的低屋模样;县官衙门的背景也很逼真。五是改革开放后村内文艺活动更加活跃。像广场舞、扭秧歌、扇子舞有又注于新的内容。京剧、吕剧、歌曲演唱此起彼伏,自费购锣鼓与器乐,延续发展了我村的文艺演绎优秀传统。这段时间姜在臣、曲元弟、姜会东、姜在平、姜思义、姜在金、董秋芬等一直活跃在农闲与节日里,也代表村里参加镇“三八妇女节会演”。也有几位参加了“唱响昌邑”海选,王建磊曾经获2013年《唱响昌邑》总决赛三等奖。        庙头完小到后来的庙头小学,除贯彻教育行政部门开齐开足课程外,学校文艺,一直与村文艺息息相通。音乐课虽然没配备专职音乐教师,但兼职教师的业务也是一流。教师拉二胡,吹笛子,弹风琴,弹电子琴氛围很浓,溶于音乐教学,迁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学生受到音乐演绎器乐演奏良好启蒙。比如,学校的小乐队、鼓号队,从完小时一直延续到合进夏店中心小学,每次公社鼓号队比赛,小乐队比赛总是名列前茅;小学阶段的文艺演出乡赛总是夺冠,培养的“小演员”,升了初中、高中乃至上了大学,当了兵。都是班级学校部队的文艺“台柱子”。姜斯文12岁特招文艺兵,好的文艺基础,加上在解放军“大熔炉”里锻炼,后来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业务副团长,2008北京奥运会任音乐总指挥。1986年我们庙头小学排练的舞蹈《哈达献老师》代表夏店乡到昌邑教育局汇演获“二等奖”和“优秀组织奖”。
2018.12.25.完稿(姜思义)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