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任景亭自传》整理(自传于1931年写于天津),自传内容丰富广泛,论事具体实在,从中国到日本,从家族到社会,从学校到朋友,把他经历的社会实况作了较为系统的记录。自传记载了捻匪作乱这样的重要历史事件,为让后人了解捻军的性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自传还记载了他辗转北京济南,坐船去日本求学等诸多历史事实,对了解当时的风俗人情、社会状况等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景亭自传》用事实记载了他的喜怒哀乐、人生坎坷的社会足迹,宣扬了他勇于拼搏、敢于进取的精神,最终实现了他“再进一步”的人生目标,成为清朝法官、民国知事,是一位值得后人纪念和学习的伟大先人。
(本文整理:任云孔)
一八六一年,我四岁,略能记事,这年二月,相传长毛(即捻匪)作反。此时祖父正在病间,父与伯父商议,准备用小车推着祖父逃难,长毛还没到,祖父却在三月病故。八月捻匪入昌邑,有人说长毛只要财贝,不杀人,故长毛来时,用扫帚遮面,即可躲避过去。当时正在八月节前,形势一天比一天加紧,当时我家住在旧宅(臣堂、杰堂现住之房),只有北屋和西屋三间,院落宽阔。这期间,本族诸位前辈每日集合院内,商议避难之事,许多女前辈也集院内窃听,祖母说:“你家(指曾祖父母言)是善人之家,又是人旺财旺,你家向哪里逃,俺也向哪里逃”。(当时,曾祖父家族二支下有男二十名,女十八名,共三十八口人,故说人旺)。商议避难的结果,多数主张逃往北海滩,说长毛贪图财贝,必然反不到北海滩去。
十五日,遥望抚安一带,烽烟冲天,方知长毛即到,族人在盐锅抬地(现南任村西)之下,挖土坑多处,老弱藏于土坑,壮者在抬地上了望。午后眼见烽火渐近,于是决计逃往北海滩。将衣服、首饰等物,各家于院内挖地窖埋好,给牲口揭去笼头,撒在庄外,任其所往。各家烙下厚饼,齐往北海滩而逃。
初出庄时,余(我)还能自跑,之后则被父背负而睡,全不记忆,至夜,逃到拐子河,我醒而口渴,但河中水苦,不能饮用,大人尚能忍耐,与我年龄相当者六、七人,皆泣而要水,族人皆言,无水不可久住。等到天明,相率而回到北廒村,住在任中行的亲家西屋,仅有坐处,并无卧处。自带厚饼吃完,每日吃菜豆饭三顿。院内各屋,皆女人、幼儿,无ー男人。
一日,有一不识面之男人入院说道:“各人都趴下闭眼装死,小孩不许哭闹”。也不知是何原因,父说:“当时商议逃难之初,都说白庙围子修的不好,围长张元令派人招住围子,帮他守围子,没有去的”。新河围子修得虽好,但只许进去,不许随便出来。而且破了围子,是要被杀死的,一般不如逃北海滩。长毛东来,咱西跑,长毛西来,咱东跑,谁知咱是这个主意,人家都是这个主意。南乡有势力之家,都拉载大车,装满米面、细软,纷纷逃往北海滩。而将衣包、牛驴遗弃满道,竟将长毛引到北海滩。逃难人群,因海滩无处容身,群聚于北廒一村,用逃难大车,围在村子周围,以作屏蔽。长毛用竹竿长枪,四面攻打,难民趴在车下,各执镰刀、削其竹竿枪头,连战三日。幸而长毛无火炮火枪,又幸只仅白天攻打,夜则休息。
晨间吃早饭后,忽听一贼呼唤,群贼皆至。贼用南海大海螺(状如箸笼),吹之其声呜呜作响,以为号令。至太阳将落,一吹海螺,贼即散去,第二日为常,至第三日,贼人声言讲和,要进车寨看看有无财贝,有则献出,无则撤围而去。所以告诉各家妇女趴在地上,闭眼装死。以后才知道,贼人进寨几人,也要寨内出去几人,以作人质。终因谁也不敢出去,讲和未成,贼攻打甚急,至日暮,族人商议说,此处不能久留,不如逃往围子为安。于夜静时,全家潜出寨内,人皆纷纷四散,后闻,贼进寨掠去财物,过河而东去。
由廒里回家,余全不记忆,至天明睡醒,始知到家。早饭后,群聚于西南场院,以观动静。此时,近服族人及村中之人,皆逃入白庙围子去了。正值大雨,父说:“现在雨中,贼不会来,雨止再作计议”,故家人都聚车屋内避雨。显相堂伯说:“咱与白庙并无至亲,又带不进吃食、衣服去。饿也就饿死,冻也就冻死”。又对父及显宾伯说:“等雨稍住,你二人到新河去看看,让进去不让进去?”,走到半路,撞遇六表叔付德化、二表兄孙重文前来探望,说:”何不进围子”?父说:“听说新河围子不收留外人”。表叔说:“岂有不收留亲戚之理”?于是各自折回,雨也停了,举家逃入新河围子。初走时,我踏水而行,心很快乐,及出村以后之事,则不能记忆了,听说夜间,登梯进入围子。我家九口人,住在祖母的胞姐家,其余均住于大祖父发英之次女孙姓人家。以后,伯父显文在墙内望见村中烟火,商议回家救火,但围中规矩,放入不放出,这时因为大表伯付德全、姑丈孙际太充当围长,才得以出来,回家者有三祖父育英、伯父显文、堂二伯父显宾三人。赶到家时,见道北一片房屋已被灼尽了,出村时又与贼相遇,联合救火者七人,持镰刀和长枪与贼对抗,且战且走,直至大桥,贼人始退。
贼攻打白庙七天,将围子墙攻破,女人被杀者十分之一二,男子被杀者十分之六七。攻破白庙后,贼从新河北而东去。家父等叔兄弟七人,赴白庙北,寻人抬埋服族尸身,葬之各墓。计被杀者10人:中勤、中文、中行、中选、显清、显宗、显瑞、桃柱(另有两人其名不详);被虏者:秀英、中刚、显智、喜发,被虏者后皆回家;被伤者:显吉、显荣。后来父与伯父回到新河围子,始得生活。
期间全家无恙,先是曾祖父克敬,家道颇裕,凡买房产地亩,每与议妥价后,再增其价。他说:“因去房产伤心,闻增价,可以稍慰”,因而他常常劝后人增价买产,勿增价去产。
曾祖父逝世,曾祖母曲氏苦志行善。一日西南场院失火,止三子不救。回家对三子说:“此火仇人所放,灼则仇泄,救则触怒,未必不用他法报之”。一年秋间马病,卧于老湾旁,嘴上、眼上已生小蛆,欲招屠夫将杀之,曾祖母闻而止之,并令洗去小蛆,次日早晨,促子看之,马已在南地吃菜了,说是马得结症,因排粪便而愈。曾祖母说:“日后要听我言,放生胜过杀生”,所以族人有善人之称。
长毛之乱,全村都受灾难,我家三十八口人,安全无恙,
皆以曾祖父母行善之报答。贼退去,举家返回家中,房屋灼尽,粮草皆空,所埋衣物,都被长毛搜去。显相伯与诸弟共议,四家合成一家,共谋生活。女人有娘家的,带领儿女各投娘家,皆从其议。这年,豆子收成未割,被马踏豆粒落地,共扫豆粒四十余袋。灼屋中,还有未灼尽之麦粮,以此二者糊口。显宾伯赴郑家坡,赊得贼遗之牛三头,种上麦子,即用此三牛,拴一大车,贸易得利。将灼之屋,至来春盖起。麦季、秋季之粮,按人均分,又复分为四家。我随母在外祖家住,记得过年时,住在铭东之父、宝堂继业之南屋,其它概不记忆。
一八六七年四月,徐州乱民入昌邑,麦捕打完,忽闻贼来。我正在村外牧牛,明堂兄来说:“叫你送牛回家,要逃新河围子”。在麦前,因麦忙无暇赶集,不通信息,所以贼到近前,然后才知。自午前起,用车先拉运粮食,后拉运器具,至暮而毕。当夜,贼已至狗冢山(金山村),官兵随后追击,贼即窜入登州境内。不数日,官兵云集,沿胶莱河西岸修土墙阻挡。由南海起,至新河止。由新河曲折,沿官道南,直至潍河。由潍河西岸,北至辛安庄。墙外插梅花桩数层,其桩是官兵砍墙外各村小树,拆小屋、砸门框、捉民夫而为之。土墙以内之村,无一骚扰,墙外有围子之村,也无骚扰。
其时军令严明,在新河桥头设一市场,公卖公买。我曾游市场,眼见其事,闻元帅为李鸿章。扎营新河者,为潘鼎新,我全家十口,仍住祖母胞姐家。将大车放在街旁,牛、驴拴在车上,我喂养牛、驴,夜就宿在车上,父与伯父在家照料种地,住三月有余,至七月间,秋禾将熟。贼一股从新河南溃围西窜。另一股从辛安庄南溃围西窜。而官兵也随之而去,因收割秋禾,不便复迁,就入闫家围子。父与伯父在家收割秋禾,我从闫家向家送饭,每两天往返一次,此次变乱,有围墙者太平无事,无者,迁徙流离。于是共议修围子墙,不数日而告成,然后各家眷属,各回安度。又幸这年,麦熟特早,芒种后即割打完毕。而贼至,秋禾将熟。而贼去,闻贼受伤很重。所以终前清之世,不复反叛。(任云孔搜集整理)作者简介任景亭(1858——1934),昌邑市卜庄镇南任村人,原名任福堂,考名景亭,字仰山,生于前清咸丰八(1858)年,八岁入私塾读书,1878年县考古场名列前茅,院试挂名。1879年县府考列前十名,1880年,入邑庠生第三名,1885年,赴济南考书院考入廪生。1906年,东渡日本求学,先后在日本东京寔科学校师范科、日本东斌学堂法律科专攻法律,在日本被选举为山东同乡会会长。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回国在民政部考取警官第一名,宣统元年(1909年)考取大理院录事,秋考入民政部录事,1910年九月考取法官,任保定地方审判庭刑事庭推事,民国元年(1912年)九月升至高等检察厅检察官,1914年5月担任河北省涞源县知事,1934年病逝于天津。
十五日,遥望抚安一带,烽烟冲天,方知长毛即到,族人在盐锅抬地(现南任村西)之下,挖土坑多处,老弱藏于土坑,壮者在抬地上了望。午后眼见烽火渐近,于是决计逃往北海滩。将衣服、首饰等物,各家于院内挖地窖埋好,给牲口揭去笼头,撒在庄外,任其所往。各家烙下厚饼,齐往北海滩而逃。
初出庄时,余(我)还能自跑,之后则被父背负而睡,全不记忆,至夜,逃到拐子河,我醒而口渴,但河中水苦,不能饮用,大人尚能忍耐,与我年龄相当者六、七人,皆泣而要水,族人皆言,无水不可久住。等到天明,相率而回到北廒村,住在任中行的亲家西屋,仅有坐处,并无卧处。自带厚饼吃完,每日吃菜豆饭三顿。院内各屋,皆女人、幼儿,无ー男人。
一日,有一不识面之男人入院说道:“各人都趴下闭眼装死,小孩不许哭闹”。也不知是何原因,父说:“当时商议逃难之初,都说白庙围子修的不好,围长张元令派人招住围子,帮他守围子,没有去的”。新河围子修得虽好,但只许进去,不许随便出来。而且破了围子,是要被杀死的,一般不如逃北海滩。长毛东来,咱西跑,长毛西来,咱东跑,谁知咱是这个主意,人家都是这个主意。南乡有势力之家,都拉载大车,装满米面、细软,纷纷逃往北海滩。而将衣包、牛驴遗弃满道,竟将长毛引到北海滩。逃难人群,因海滩无处容身,群聚于北廒一村,用逃难大车,围在村子周围,以作屏蔽。长毛用竹竿长枪,四面攻打,难民趴在车下,各执镰刀、削其竹竿枪头,连战三日。幸而长毛无火炮火枪,又幸只仅白天攻打,夜则休息。
晨间吃早饭后,忽听一贼呼唤,群贼皆至。贼用南海大海螺(状如箸笼),吹之其声呜呜作响,以为号令。至太阳将落,一吹海螺,贼即散去,第二日为常,至第三日,贼人声言讲和,要进车寨看看有无财贝,有则献出,无则撤围而去。所以告诉各家妇女趴在地上,闭眼装死。以后才知道,贼人进寨几人,也要寨内出去几人,以作人质。终因谁也不敢出去,讲和未成,贼攻打甚急,至日暮,族人商议说,此处不能久留,不如逃往围子为安。于夜静时,全家潜出寨内,人皆纷纷四散,后闻,贼进寨掠去财物,过河而东去。
由廒里回家,余全不记忆,至天明睡醒,始知到家。早饭后,群聚于西南场院,以观动静。此时,近服族人及村中之人,皆逃入白庙围子去了。正值大雨,父说:“现在雨中,贼不会来,雨止再作计议”,故家人都聚车屋内避雨。显相堂伯说:“咱与白庙并无至亲,又带不进吃食、衣服去。饿也就饿死,冻也就冻死”。又对父及显宾伯说:“等雨稍住,你二人到新河去看看,让进去不让进去?”,走到半路,撞遇六表叔付德化、二表兄孙重文前来探望,说:”何不进围子”?父说:“听说新河围子不收留外人”。表叔说:“岂有不收留亲戚之理”?于是各自折回,雨也停了,举家逃入新河围子。初走时,我踏水而行,心很快乐,及出村以后之事,则不能记忆了,听说夜间,登梯进入围子。我家九口人,住在祖母的胞姐家,其余均住于大祖父发英之次女孙姓人家。以后,伯父显文在墙内望见村中烟火,商议回家救火,但围中规矩,放入不放出,这时因为大表伯付德全、姑丈孙际太充当围长,才得以出来,回家者有三祖父育英、伯父显文、堂二伯父显宾三人。赶到家时,见道北一片房屋已被灼尽了,出村时又与贼相遇,联合救火者七人,持镰刀和长枪与贼对抗,且战且走,直至大桥,贼人始退。
贼攻打白庙七天,将围子墙攻破,女人被杀者十分之一二,男子被杀者十分之六七。攻破白庙后,贼从新河北而东去。家父等叔兄弟七人,赴白庙北,寻人抬埋服族尸身,葬之各墓。计被杀者10人:中勤、中文、中行、中选、显清、显宗、显瑞、桃柱(另有两人其名不详);被虏者:秀英、中刚、显智、喜发,被虏者后皆回家;被伤者:显吉、显荣。后来父与伯父回到新河围子,始得生活。
期间全家无恙,先是曾祖父克敬,家道颇裕,凡买房产地亩,每与议妥价后,再增其价。他说:“因去房产伤心,闻增价,可以稍慰”,因而他常常劝后人增价买产,勿增价去产。
曾祖父逝世,曾祖母曲氏苦志行善。一日西南场院失火,止三子不救。回家对三子说:“此火仇人所放,灼则仇泄,救则触怒,未必不用他法报之”。一年秋间马病,卧于老湾旁,嘴上、眼上已生小蛆,欲招屠夫将杀之,曾祖母闻而止之,并令洗去小蛆,次日早晨,促子看之,马已在南地吃菜了,说是马得结症,因排粪便而愈。曾祖母说:“日后要听我言,放生胜过杀生”,所以族人有善人之称。
长毛之乱,全村都受灾难,我家三十八口人,安全无恙,
皆以曾祖父母行善之报答。贼退去,举家返回家中,房屋灼尽,粮草皆空,所埋衣物,都被长毛搜去。显相伯与诸弟共议,四家合成一家,共谋生活。女人有娘家的,带领儿女各投娘家,皆从其议。这年,豆子收成未割,被马踏豆粒落地,共扫豆粒四十余袋。灼屋中,还有未灼尽之麦粮,以此二者糊口。显宾伯赴郑家坡,赊得贼遗之牛三头,种上麦子,即用此三牛,拴一大车,贸易得利。将灼之屋,至来春盖起。麦季、秋季之粮,按人均分,又复分为四家。我随母在外祖家住,记得过年时,住在铭东之父、宝堂继业之南屋,其它概不记忆。
一八六七年四月,徐州乱民入昌邑,麦捕打完,忽闻贼来。我正在村外牧牛,明堂兄来说:“叫你送牛回家,要逃新河围子”。在麦前,因麦忙无暇赶集,不通信息,所以贼到近前,然后才知。自午前起,用车先拉运粮食,后拉运器具,至暮而毕。当夜,贼已至狗冢山(金山村),官兵随后追击,贼即窜入登州境内。不数日,官兵云集,沿胶莱河西岸修土墙阻挡。由南海起,至新河止。由新河曲折,沿官道南,直至潍河。由潍河西岸,北至辛安庄。墙外插梅花桩数层,其桩是官兵砍墙外各村小树,拆小屋、砸门框、捉民夫而为之。土墙以内之村,无一骚扰,墙外有围子之村,也无骚扰。
其时军令严明,在新河桥头设一市场,公卖公买。我曾游市场,眼见其事,闻元帅为李鸿章。扎营新河者,为潘鼎新,我全家十口,仍住祖母胞姐家。将大车放在街旁,牛、驴拴在车上,我喂养牛、驴,夜就宿在车上,父与伯父在家照料种地,住三月有余,至七月间,秋禾将熟。贼一股从新河南溃围西窜。另一股从辛安庄南溃围西窜。而官兵也随之而去,因收割秋禾,不便复迁,就入闫家围子。父与伯父在家收割秋禾,我从闫家向家送饭,每两天往返一次,此次变乱,有围墙者太平无事,无者,迁徙流离。于是共议修围子墙,不数日而告成,然后各家眷属,各回安度。又幸这年,麦熟特早,芒种后即割打完毕。而贼至,秋禾将熟。而贼去,闻贼受伤很重。所以终前清之世,不复反叛。(任云孔搜集整理)作者简介任景亭(1858——1934),昌邑市卜庄镇南任村人,原名任福堂,考名景亭,字仰山,生于前清咸丰八(1858)年,八岁入私塾读书,1878年县考古场名列前茅,院试挂名。1879年县府考列前十名,1880年,入邑庠生第三名,1885年,赴济南考书院考入廪生。1906年,东渡日本求学,先后在日本东京寔科学校师范科、日本东斌学堂法律科专攻法律,在日本被选举为山东同乡会会长。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回国在民政部考取警官第一名,宣统元年(1909年)考取大理院录事,秋考入民政部录事,1910年九月考取法官,任保定地方审判庭刑事庭推事,民国元年(1912年)九月升至高等检察厅检察官,1914年5月担任河北省涞源县知事,1934年病逝于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