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我在龙池直播“发大牛”

我在龙池直播“发大牛”

作为一名龙池人,我还是第一次到现场看“发大牛”。这次也是出公差。回老家直播这场正月里,昌北最隆重的民俗活动。孙子庙,我们当地俗称瓦城大庙。从我记事起,这里也是我最熟悉的地方。孙子庙恢复重建之前,原址上是瓦城中学,因为父亲是瓦城中学的教师,我从小经常在这里玩。传说,瓦城大庙建于唐代,到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1938年左右,我们当地的游击队因为害怕鬼子占了大庙当据点,就在鬼子占领龙池之前,自己主动把大庙拆掉了。我父亲在世的时候,每每谈起还遗憾:其实日本人也迷信,应该不会占用大庙的……当然最令我神往的是父亲给我讲的关于瓦城大庙的故事。比如,我感兴趣的片段:独角牛是孙膑的坐骑,原来大庙的门前也有一头大铁牛,后来被推倒在庙前湾里,淤到河底了;再比如,大庙有一株奇槐,60年一脱胎,老树枯掉,会在它的身上长出一棵新树。如此60年循环往复。但到1970年代的时候,老校长吩咐两个学生把树“出了”,奇槐就再也没有了……等我读书的时候,知道了“孙庙奇槐”是古代昌邑八景之一,于是对那位老校长的行为,耿耿于怀。我有些不能接受:每次去学校的时候,老校长还耐心地哄我玩,给我出脑筋急转弯,夸我脑子好使;那么和蔼的一个老头,怎么会做出破坏文物的事情?瓦城大庙之于我童年的记忆里,充满了神秘和敬畏。小时候听完大庙的故事,在梦里甚至会梦到大庙金碧辉煌的大门,红红的高墙,还有进出庙门的善男信女……如今,学校搬迁,大庙恢复重建,每每故地重游,在这里总能找回一些童年的印记。大殿前重竖的老碑,上初中的时候,就躺在学校操场的角落里,我还和同学学着拓过一些拓片;庙门的山墙上,我惊喜地发现,那首《独角牛歌》静静地镶嵌在那里,“瓦城社,孙子宫,孙子神牛亦英雄,独角日行八百里,花蹄来往如生风……”我现在还能背上开头几句。在我上学的时候,是没有“发大牛”这样的仪式的。只在正月十四的时候,有个山会。也是人挤人。我们同学搭帮去赶山会,遇到漂亮的女同学,后边的男同学就故意使坏,使劲往前挤,撞女同学一个大红脸……如今,乡村振兴。传统文化被重新发掘。从舞狮、跑旱船、踩高跷、耍龙灯,到演旨、发大牛,满满的仪式感,浓浓的文化熏陶,如今的孩子们比我们小时候可幸福多了。文化不会断层。曾经守护在这里的,我的父亲和他的同事,也是我的恩师们,我想他们当年在这里执教的时候,也是怀着对文化和历史的一份敬畏和热忱,在年复一年,每个平凡的教学日子里,让文化一代代传承。今天,在直播现场,当伴随着一声“开道”铜锣响起的时候,我眼眶一热,甚至有想哭的冲动。我知道这一刻,我们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被重新唤醒,这是对家乡的热爱和守护,它藏在每个龙池人最柔软的心底。作者:继评。媒体人,老家龙池。摄影:陆金星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