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文学作品 “阳”之杂谈

“阳”之杂谈

2022年度汉字评选,单就民意而言,“阳”字怕是名列前茅的吧? 百度了一下,“阳”,六书属会意兼形声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里,指阜——山地的意思,本义山南水北;在《说文解字》里,“阳”指高而亮。 “阳”泛指与“阴”相对的所有事物或性质,也就是说阴阳是一切事物的两个对立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阳”代表居上的、外在的、上升的、明亮的、温热的、雄强的、亢奋的一面。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力的根本,双方的消长转化呈现一种协调的状态,世间万物才能相安无事,也才能地久天长。 说到“阳”,首先要说说光芒万丈、能量无穷的太阳,作为人类赖以生存、不可或缺的这个大宝贝,古人称之为“金乌”或是“赤乌”。传说金乌是古代神话中驾驭日车的神鸟,在描写中,太阳中央有一种浑身泛着赤金色光芒的三足乌鸦,所以叫作“金乌”或“赤乌”。还有另一种说法,神话里太阳之神“羲和”驾的车有六条龙驱使,故又用“六龙”代指太阳。这些在《易·乾》等书籍中都有记载。 汉语词典中,带“阳”字的词语不胜枚举,其中有不少成语。比如我们熟悉的形容前程似锦的“阳关大道”,形容寓意吉祥的“三阳开泰”,形容品行端正的“阳煦山立”,形容高雅艺术的“阳春白雪”,形容失势落魄的“虎落平阳”,形容迟暮衰败的“夕阳西下”,形容怀念故乡的“渭阳之思”,形容杳无音信的“衡阳雁断”,形容狂放不羁的“高阳酒徒”,形容表里不一的“阳奉阴违”……。还有,体现中国古典哲学核心的“阴阳五行”等等,等等。 在我国,“阳”是颇受青睐的一个汉字,古往今来,以“阳”为名的地方不少。据统计,目前国内带“阳”字的地级市和县级市共37个,分布在15个省(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其中地级市21个,县级市16个。另有县19个,行政区61个。河南、湖南、四川分列前三甲。按数量多少,国内带“州”字的城市名列第一,带“阳”字的城市名列第二,对“阳”字的喜爱可见一斑。 在我国众多的节日中,农历五月五日的“端阳节”和九月九日的“重阳节”,都是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端阳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吉日,《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其意涵盖古老星象文化和人文哲学等若干方面;我国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重阳节”因是两九相重,称为“重九”,寓意长久,所以古人常在此日举行祭祖活动。有资料显示,此习俗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祭祖,以谢天地、祖先恩德。后来,重阳节活动愈加丰富,有登高赏秋、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无论是“端阳节”还是“重阳节”,许多文人骚客都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绝美诗篇,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就是这么一个“阳”字,疫情暴发三年来,几乎成了人们口中常说的一个字。特别是放开防控以后,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哗啦啦“阳”了一片,暂时未“阳”者也是惶恐难安,不知疫情何时终了。为疫情所困扰,人们有气无处吐,有劲使不上,生活得郁闷而又无奈。 今天已经是腊月十三,明天就是小寒节气,天气阴沉沉的,恰如人的心情。近几日晚饭后,桥头方向不时传来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提醒着人们年关将至。今年这个春节,恐怕大都老老实实待在家里,不会轻易串门、凑堆。丰子恺大师说过这么一句话:“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这话说得好,当下能做的就是要尽量保持阳光心态,不因疫情太多的左右情绪。正所谓,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既然无力改变,不如顺其自然。 五代十国人冯道有一首诗:“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星移斗转,天地轮回。冬天即将过去,春天正向我们走来。期盼着春风骀荡,瘟神远遁,人们放心大胆地冲出家门,尽情拥抱艳阳高照、鸟语花香的春天。克森写于2023年1月4日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