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昌邑基本情况 昌邑铸造业的传承与发展

昌邑铸造业的传承与发展

昌邑铸造,历史悠久。如下是笔者整理的数千年昌邑铸造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资料搜集中,除摘录史料部分,还有一部分是各村老人口述。虽然经过一番考评,但谬误不可避免,欢迎读者予以斧正。

一、 昌邑历代铸造物考

1966年,围子密城村农民张京绪从其村南掘土时,挖出一堆齐国“刀币”和一个铸币炉。由此佐证,两千多年前昌邑已有相对领先的铸造工艺,并成为齐国刀币的铸币之地。

密城西南村有座“三官庙”,庙前老槐树上挂一口生铁大钟,高达一米半,下口直径一米,厚度三公分,足有300公斤重,上有铸文:“大明丙寅古城里隋龙隋虎铸造”。据此为证,该钟是1626年(明天启六年)由古城村隋氏铸造。

古城村西原来有个延真观,正殿为三清殿,大殿前有一尊三足鼎立的铁铸造香火炉,亦叫焚金炉。高达米半,两边的耳翅高出炉口,炉口直径一米,肚成半圆形,下端有碗口大的三个圆孔,重二百六十公斤左右,工艺精细,优美壮观。上有铸文:“大清丁丑年古城里铸造”。在延真观西南角钟楼里悬挂一口大生铁钟,约500公斤重,每逢初一,十五住庙道士撞钟,周围五公里内皆能听到钟声。上有铸文:“清乾隆十年古城里铸造”。

青山上原有一座建筑精细,享誉四方的庙宇。据附近村庄的老人说,庙里原有铁磬、铁钟、铁鼎、铜香案、铜蜡台、锡香炉、锡香筒等诸多铸造品。其中两件大铸件记忆犹新,一是大殿前的铁鼎香火炉,高如人肩,号称“千斤鼎”,铸文落款“康熙四十年葛庄初氏铸造”;二是魁星阁钟楼里的大钟,铸文落款“康熙五十二年晴埠铸造”。

另外,从岞山以北各村庄遗留下的铁铸造物件来看,大都是清后所铸造。如生铁炮等,一般是咸丰年间,由耿家庄子铸造。

按上述发现的铸造物件来看,潍胶两河间较早发展铸造业的村子在古城、密城一带和葛庄、晴埠、耿家庄子等村。从当时的条件而言,能生产出那样大而优美的铸造物,实属不易。

二、昌邑铸造业遭受的影响

1、捻军伐清,转铸大炮。

清咸丰年间,皖、苏、鲁、豫四省捻军北上伐清,过境之处百姓受尽骚扰。该时期昌邑各乡铸造了一批大炮,以用于阻击捻军抢掠,守护家园。当时所铸造之生铁炮分三种:一是大型生铁炮,长两米,平均直径三十公分,炮孔直径八公分左右,炮身下半部两边有半米左右的两个拐子,导火眼比麦秸粗一点,重500公斤;二是中型生铁炮,长一米半,炮孔略小于大型炮,重350公斤;三是小型生铁铁炮,长一米,重250公斤。炮身多铸有“咸丰*年造”或“同治*年造”字样。昌邑几座城门楼子上架有特大生铁炮各两门,城墙的子墙上十几米即留一炮位,各型生铁炮密布,装入灰药(即木炭+硝等制成),炮子和铁片,捻军来犯一燃即发。

从1853年起,至1868年捻军失败止,共经历了十五个春秋,昌邑铸造业主要是铸造土炮。正常农具及生活器具的铸造几乎停滞。

2、洋务运动,潍县超赶。

从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三十五年期间,是所谓“洋务运动”时期。在这一时期,山东巡抚丁宝桢创办“山东机器局”,制造洋枪、洋炮和火药。尽管因经费不足等原因枪炮一直未能正常生产,但却为机械制造业培养了一批产业工人和技术力量。

就在该时期,潍县建立起生铁厂、熟铁厂、机械公司、铸造厂和农用器具制造厂等企业。昌邑的铸造业受其威胁很大,作为土法铸造炉房,无法与其竞争,只好搬迁到离潍县较远地区生存。先后外迁的炉房有:西丁徐氏迁到诸城的西关,古城滕氏迁到平度的兰底,(后迁到平度南关),古城隋氏迁栖霞桃村,邢家张氏迁栖霞行村。昌邑南部的铸造业先后停业,销声匿迹,转而经营起棉纺织、土丝、榨油和酿酒等手工业。昌邑铸造业在该时期一落千丈,仅能一息尚存。

3、因循守旧,经营困难。

在清末民初时期,昌邑的铸造产品,大体分三大类:一是农用具类,有犁铲头、犁子、木楼脚(亦叫重斤)、车箭、车穿等;二是炊具类,有生铁锅、生铁鏊子、炉灶底等;三是普通用具类,有生铁盆子、生铁锤、生铁鍼子等。该时期,潍县、山西的铸造设备和技术等方面不断革新,熔铁炉已用上畜力鼓风机,但昌邑仍然用八九个人拉一椿木风箱。

潍县和山西已经改用沙模铸锅,昌邑仍用泥模铸造。如此不但产品质量差,而且成本也高。再从原料方面看,山西用的是当地产的淮麓铁,该原料潍县亦能购到。而昌邑购不到,只得带着铸件产品走乡串村去换淮麓破锅、旧铲头犁子以及残铁等(农民称其为“换铲头的”),换来旧料再回炉。俗话说:“熟铁煅打十遍能成钢,生铁熔化十遍变成糠”。产品质量可想而知。

昌邑城里的“天祥永”、“义襄成”等几家铁器店和农用具铁器铺里,几乎全是潍县货和山西货。潍县的大车和山西成群结队的驮驴或骡子,拉的拉,驮的驮来到昌邑大集和乡村铁器库和铁器摊上销货。农民用户说:“山西疙瘩犁子掺的就是好,犁出地来既平又匀”。连做饭的农妇亦说:“山西锅越使越滑,做饭省草又省时”。昌邑本地的铸造产品积压越来越多,面临停产和倒闭的困境。拿铸造业最古老的古城里来说,全村有三户炉房,北炉房系隋氏所创,南炉房和东炉房均属滕氏经营,由于上述原因,北炉房与南炉房先后倒闭,仅存东炉房一家。

三、复苏与更新

十九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在山东修建铁路,掠夺煤矿。就在这一时期,潍县和山西的铸造业转向铸造为外国的船舶修造、修筑铁路和建厂房服务用的产品,原来供应昌邑的农具等低端产品停供。如此昌邑的铸造业有了复苏的好机会,本地产品很快又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农村的能工巧匠亦看到这一良机,纷纷转行,跨入铁匠行列。他们以把头为主,组织四五个,最多六个劳力为一帮,用两辆“二把手‘车子推着各种铸造用硬模,一个熔铁小炉,一个木制大风箱,还有几把熟铁钳子以及个人的简单行李,去走乡穿村“ 挜跑炉”,群众称其谓“跑炉匠”。其经营方式是来料加工,如农户将破锅、破鏊子、使下来的铲头、犁子及废铁等拿出来,想铸造什么农用具就铸造什么,再付点加工费,即能铸造出新的农用具来。一则农户能将废物利用,二则“跑炉匠”不用购置原料即能赚到钱,三则服务到户受欢迎。

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昌邑北部的“跑炉匠”越来越多,特别是西丁、韩家巷、二甲、四甲、张湾、陶埠、斜子、六股、邢家、古城等村。兴盛时约500余人,组成百余帮外出。一般是在胶州、高密、五莲、日照、诸城、平度、掖县、莱阳、栖霞、文登、牟平、招远、海阳、荣城等县走乡串村。还有的漂洋过海,至旅顺、大连一带的农村。春节过后即外出,麦收时节即回来,前后只有四个月左右。虽然发不了大财,但每人一春的收入,足够赚一年的零星花费。

通过“跑路匠”的流动经营,大大提高了昌邑铸造业的知名度。这一时期的昌邑坐庄炉房的产品也有所提高。如古城炉房的“裕兴”牌号的犁子;兰底炉房的铁锅和重斤,都是遐迩闻名的抢手货,生意转好,利润倍增,昌邑铸造业复苏了。

四、新发展,新开拓。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代专制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火遍及欧、亚、非三洲,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暂时减弱了对中国的经济入侵,商品进口量也逐年减少,引起国内市场物价上涨,轻纺产品与面粉的价格成倍增加,铸造产品也不例外。在这样一个“大气候”下,使我国的民族资本工业有了发展机会。

从昌邑县的具体情况来看,南部石埠、饮马、岞山一带,是经营棉纺织为主;北部柳疃、东冢一带,是经营丝织为主;中部(南至宋庄,北至夏店,西至潍河,东至胶莱)一带,主要是经营铸造。这一带的工商业者趁铸造业复苏之际,有的投资入股,有的联资建厂。如四甲的马师舜、马师禹,邢家的王连善等,古城的滕元坤,西丁的徐某,斜子的孙天运,陶埠的孙景盛,胡家营的赵捷臣等,当时都是昌邑工商界的头面人物,相继介入了翻沙铸造。如西丁徐某到诸城西40华里处的枳沟镇建起铸造厂,后归西丁徐洪起经营;古城的滕元坤和四甲的马师舜把兰底炉房搬进平度南关,后由滕邦镇和董子源经营;邢家的王连善等投资在岞山建起铸锅厂,后由王绪宗经营;四甲的马师禹在青岛小村庄建立“师禹制锅厂”,在本县境内;斜子、陶埠、韩家巷、六股、邢家等村又新建了炉房。昌邑的铸造产品,遍及本省东半部。生意好,利润丰。在当时,投资设备,革新技术,形成了热潮,是昌邑铸造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五、产业再次受挫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10月份日本侵略军即由平津沿津浦铁路南下侵入山东,12月23日强渡黄河,27日侵入济南,再沿胶济铁东侵。1938年1月10日侵占潍县,继而占据昌邑。不到半年,津浦、胶济铁路两侧的大部分地区都沦陷于日寇之手,到处杀人放火,破坏生产。产业的翻沙炉房几户全部停业。

1940年,日本侵略者开始行使“适地适产”主义,榨取沦陷区的资源,利用中国的人力物力以达到其“以战养战”的目的。规模较大的翻沙铸造厂被迫先后开业。但是,由于敌人对钢铁原料的控制和封锁,生产仅是三日打鱼二日晒网,敷衍维持而已。

该时期,我胶东抗日革命根据地的胶东军区,第五军分区等,为了军事上的需要,先后建起兵工厂,特别是铸造地雷和手榴弹。思想进步的铸造工,去了革命根据地的兵工厂。如古城村迁到平东去的滕云峰,有九个儿子,其中五个在我兵工厂当技术员或铸造工。他们都用手中的铸造技术,为抗战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

八年抗日战争期间,昌邑铸造业在动荡中生存。

六、产业复兴与性质的转变

1946年春,昌邑县人民政府民政科王廷宾同志在六股住点,会同该村共产党员王洪臣同志,发动全村的农民群众,有钱的投钱,有粮的投粮,以入股的形式办起“洪盛和”铸锅厂。在八年的抗日战争中,本县铸造厂停业,外地铁锅货源紧缺,农户的铁锅已经到了“做饭用面泥”的地步。六股洪盛合一出产品,锅贩子即接踵而至,胶轮小推车首尾相接,排队挨号买锅。高密,平度的锅贩子也闻风不远百里而来。每口八印锅只需二升(每升八市斤)豆子的成本,开始卖四升,继而六升,最高八升,生意红火,利润倍增。因此,西丁、韩家巷、四甲、邢家、古城的铸造炉房先后都恢复生产。

1950年前后,昌邑的铸造产品已开始过剩,滞销积压。当时的交通条件与交通工具很差,外运不如外迁。因而又出现再度外迁现象。如邢家的姜洪箴与祝家,祝廷宾迁平度古砚,六股王立箴与古城隋世卿迁栖霞的行村,古城滕邦启与滕玉忠迁平度兰底(后又迁南村),西丁的徐洪起在枳沟重整旗鼓。昌邑铸造业又复兴起来。

1953年是我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一年,按“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决议”的精神,动员农民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互助合作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昌邑的铸造厂家无论在本县或外县市的其组织性质均都有转变。如西丁在诸城西关的铸造厂,改为公私合营(迁诸城潍河大桥北头,现诸城市第一农具厂);西丁在诸城枳沟的铸造厂,并入枳沟区手工业生产联合社(曾是诸城市第二农具厂,现已转并他厂);古城在平度南关的铸造厂,并入平度县手工业联社(现闻名中外的青岛市人造板机械厂);马师禹在青岛小村庄的铸锅厂,改为公私合营。昌邑手工业生产联合社(今昌邑市纺织机械厂)亦有古城张希尧,戚斜戚恩圣参与组建。其他的小型炉房,也都就地参加了区乡农村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由于组织性质和生产关系的转变,提高了铸造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产品向半机械化和机械化方面发展。如西丁在诸城西关的铸造厂。公私合营后,当年即生产出12马力的柴油机。其它厂家多还在产农用器具,有七步犁、双铧犁、耘锄等;在机械方面,能铸造各种机身和零配件等。

在1958年大跃进和全民大炼钢铁运动中,昌邑铸造业纷纷建起小高炉、土高炉和窑等,昌邑的大炼钢铁运动轰动一时,外县来昌邑学习技术和昌邑到外县指导技术者络绎不绝,给昌邑铸造技术,带来了较高的声誉。

自人民公社化后,各农村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即成为各公社的社办企业。在全县十五处公社中,七处公社的社办企业有翻沙铸造厂。1970年中央发出:“大力发展社队企业”的通知后,全县有八十五个大队先后办起翻沙铸造,当时中央称“社队企业”为新生事物。国家银行和信用社都得给予贷款扶持。有了银行的资金扶持社队企业发展速度较快,几年内即能成为规模较大,工人较多的厂子。但是,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其产品质量低下,群众对其产品称之谓“跃进品”。再加货款积压不归还,负债过多,一年不如一年。再从大队的铸造厂来看,由于铸造工是用工分制,赚了钱和社员按工分平均分配,逐渐也就削弱了生产积极性,真正好的铸造厂寥寥无几。

七、历史性跨越

新中国成立初期,昌邑铸造业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始终在慢速度和低效益的道路上徘徊。

斗转星移,进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昌邑大地,也唤醒了昌邑铸造业蛰伏的士气。大家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腾飞和跨越之路。

1983年,农村实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农业生产管理分到户,改变了论工分的人海战术的农业生产劳动方式。分配到户后,规定了“多收不多要,少收不少”的征购政策,激发起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原来常年干不完的田间作业,现在只用三四个月的农忙季节就干完了。当年粮棉获得大丰收。吃饱肚子的昌邑人民并没有闲着。随着“专业户”,“重点户”和“经济联合体”的出现。曾经的铸造匠人们有的承包了村里的铸造厂,有的合伙建起铸造厂,还有的个人开起了小炉房。据昌邑铸造中心—围子镇的不完全统计,1984年即发展到147家户铸造企业和作坊。个体铸造户达115户,占总家数的78%。当年家家发财,户户盈利,尝到了前所未有的甜头。

1985年,全县翻沙铸造厂发展到394家,个体经营者316家,占全县总数80%以上。他们大多数是在自家院落里搭起几间棚了,雇上三五个人即能生产。虽然设备简陋,但对资金筹措,技术改新,产品质量,生产管理,销售情况和原料来源等自不待言。这种分散的经济形式,发挥了积极的经济效益。如西丁徐洪生父子们,经营着只有八人的翻沙铸造小厂,年产水暖器材200余吨,纯利润达到四万九千余元。

进入90年代,我国驶入市场经济阶段,各行各业呈现出的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局面。昌邑翻沙业也不例外,他们寻觅着新的突破口跨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开辟了新的销售之路,增强了铸造业的实力。产品种类不断更新和增多,生产设备逐渐改造和加强,生产技术与生产质量不断提高,对参与市场竞争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据1994年底的不完全统计,全县包括大、中、小在内的翻沙铸造厂(家)1037个,拥有铸造工15000余人。其中围子镇在工商所注册的即有545家,尚未注册的小组户亦有30户之多,拥有铸造工9500多人,占全县总数的56.4%和63%。生产产品种类大体分三大类:一是精密铸件,如各种机械零配件;二是一般粗铸造件,如水暖器材、上下水道管、马路污水盖子、炊具和农用具等;三是小型铸造件,如按装暖气的接丝口、叉子等。产品共有上千种之多。年产量达32万吨,产品直接和简接(机器配件、电器配件)销往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达四亿伍仟万元;年纯利润达九千多万元。尽管如此,全县还是平均有5%的厂家,由于生产管理不善,技术力量薄弱,产品滞销积压,三角债过多,资金周转不灵等原因而亏损或倒闭。体现了优胜劣汰的法则。

昌邑铸造业与国际接轨后,他们意识到“单一经营,有限的规模,单枪匹马,依各自力量,很难参与大竞争”。他们注意到“新塑规模优势,发挥集团势利,开辟广阔销售市场,才能再创辉煌”。因而,在1994年中,有四百多家铸造厂,扩建了场地,装潢门面,新建了厂房,更新了设备,加强了技术力量并成立了“昌邑市铸造集团总公司”、“昌邑铸造股份有限公司”、“昌邑铸造总厂”、“昌邑铸造产品展销门市部”等,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坚韧不拔,功劳顽强的昌邑人,用心血和汗水开拓出一条奋斗之路和智慧之路。昌邑铸造业的路越走越宽广,“鲁东铸造城”名扬世界。

八、新工艺,新产品,新成就

铸造工艺由于现在工业技术的高速发展,要求铸件从外观、美观大方点,高精度,计算机附助设计软件和机械仿真软件的应用,从模具设计制造到铸造仿真,计算机数控加工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制造出的模具达到了美观精确。使产品提高了一个档次。

这时段,我县的铸造工艺从传统的简易粘土砂人工手提模造型发展到了手动金属漏模,升降脱模机等半机械化造型,替代手提模人工造型更进一步发展到熔模精密铸造,消失模负压铸造、V法负压铸造、树脂砂、腹膜砂铸造、铁模附砂、离心浇铸、到大型自动生产线铸造,从砂处理 造型 合箱 脱箱 砂件分离 清砂 旧砂回收,整个过程全自动化,同时熔炼设备也由过去的猪嘴炉、三节路、冲天炉、盘管预热化铁炉换上中频电炉。摆脱了使用焦炭化铁的传统工艺,减少了碳排放,节省了能源,降低了对大气的污染,造福了人类环境。同时也去掉了鼓风设备,解决了鼓风机噪音对环境污染,节省了动力。铸造业从熔炼到出铸件,已进入机械自动化低污染的生产阶段。

(一)、大规模的自动生产线的使用。如:浩信集团组建了浩德精密,新建了浩信集团第一条HWS德国静压线,与2009年5月份开工建设,2010年1月份建成投产。公司拥有两条德国设计苏铸机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XZ485FD自动气冲造型线,可生产重量 2 到 50千克的灰铸铁和球墨铸铁铸件,设计产能 2 吨/年;拥有4台美国应达电炉,每台电炉熔化铁水8吨/小时

北密张魁堂引进了国外铸造自动生产线,用以生产适用生产线 的各种铸件。

(二)、消失模生产线,生产工艺是利用塑料发泡成颗料,充加到成型模具内、加热冷却成型,再将轻质塑料模样,涂以专用涂料,形成2-4mm外壳(经烘干去湿装入带有抽气装置的砂箱内冲入干沙、敷以塑料薄膜,抽成负压,浇注铁水,塑料模气化消失成铸件的工艺。是古代熔模(失腊)铸造工艺的延用并加上了负压消失模铸造。此生产线昌邑市境内如:密城张祥丰最早投资建成生产线,王珂等多处铸造厂使用此工艺生产各种铸件。(昌宁于2014年投资建成年生产量壹万吨的消失模生产线2条)。

(三)树脂砂生产工艺是利用呋喃树脂(糖醇树脂)为粘结剂,按一定比例混到铸造用砂中,同时加入一定量的固化剂,代替铸造用砂,充于沙箱与模具一起形成铸造砂型的一种造型工艺,其优点砂型强度高,透气性强,耐温高、溃散性好、适宜各种形状的铸件,尤其适用中、大型铸件生产。昌邑好多工厂根据需要采用其工艺制作铸件。如:昌宁机械于201投资建成树脂砂生产线。

(四)、腹膜砂造型工艺,此造型工艺是利用酚醛树脂(俗称电木,无色或黄褐色固体)粉碎成粉沫,作为粘结剂按比例加入到铸造用干砂中,混匀、混好的砂-(亦称腹膜砂),用高压气冲入芯盒或加到型体外包壳内腔,形成型壳。经加热冷却固化脱模成型,模芯与外壳组合成砂型,将砂型组合好放入铸造箱内浇铸成铸造件,此工艺适合单件生产更适宜叠铸法多层次成批铸造。共用直浇道,层与层之间可以共用中间砂层,节省用砂和造型空间,用腹膜砂做出的外型和内芯,表面平整度好,尺寸精确度高,废品率低,砂可回用,砂流动性好,充型性能强、透气性高、易于溃散、产气量小、耐温、低烟低毒。此工艺适用于批量大,芯腔形状复杂的铸件。陶埠陶春波5年前被广泛使用,用其生产中小铸造件、农机、汽车配件等,年产一千吨以上,估计用其工艺生产铸件全县年产万吨以上。

(五)、铁模敷砂造型法也是酚醛树脂砂的进一步利用,特别对要求铸造件无缩松,组织密度高,难以加冷铁铸件。其工艺流程是:先用球铁做出与型体外型相似外壳,外包装壳(球铁铸造壁厚薄度适宜,强度应适合铸件要求),外壳内腔与型体留有适当的间隙,此间充以适合铸造件要求的腹膜砂间隙。(符合铸件铁水冲击,透气散热条件,外包装起到冷铁作用),然后冲入腹膜砂,加热冷却脱模成型,型腔内注入铁水,形成铸件。

此工艺适宜特种要求的铸件,承受高压、高强度无渗漏、减少腹膜砂厚度,节省型砂用料,以球墨铸铁作骨架,靠铸件壁处,减少腹膜砂厚度,使铸件壁与模型骨架靠近,使铸造件快速降温,得了高密度铸件。解决了铸造件缩松耐压低渗漏的问题。如;祝茂顺、张思普等多处铸造厂,用其工艺铸造重汽车轮变速壳体,铸造纺织机械大型墙板起到很好效果。此工艺是二十世纪初期铁硬模和腹膜树脂砂工艺相结合利用的结晶,是铸造业内的一项新发明,为铸造高质量、高精度、外观漂亮、尺寸精确、组织紧密的高难铸件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六)、在十九世纪70年代,围子镇工业,试制成功立式震动拉管设备,投产并且利用铁屑炉生产制作承插上水管,Dg150-400毫米, 长4-6米的清水铸管机组。销往全国各地,为解决当时钢材紧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为铸造厚壁管开辟了一条途径。

(七)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产能增大,原材料供应紧张,发现在此以前多处废品收购公司机械厂的铁屑堆堆放如山,时人考虑把铁屑重新冶炼是否可以,变成原料用,随后经研究试制建成了铁屑炉,后经多次试验改进,建起盘管热风炉,利用钢屑、铁屑炼出了原料铁,后又直接用其熔炼的铁水直接浇铸铸件。大批废品派了用场,昌宁机械抢先建成试验,并投产使用铁屑炉,不久很快蔓到全县各铸造厂,一时铁屑利用蔚然成一大景观,下小路两侧,围子一带,鲁东铸造城小高炉林产,烟筒高丛,特别在中午12点—下午6点钟,鼓风机轰鸣,烟筒黑烟冲天,拉铁运焦的大车小辆络绎不绝。利用钢削、铁削生产铸件成昌邑的“专利产品”。“新型的农民销售员”住遍全国大城市。此两件大事,亦是昌邑的新奇事。这时是昌邑铸造业最兴盛繁华年代,产品畅销,资金回收快,此时,全县铸造企业大小1037家,从业人数15000 多人,其中围子镇600多家,从业人员10,000多人,年产铸件达32 万多吨,产品销往全国,并出口国外,产品涉及汽车、机械、铁路、化工、军工、畜牧养殖各个行业部门。

(八)、离心浇铸工艺的利用。

离心铸造生产线的产品外观平直,壁厚均匀,完全替代手提模铸造的给水和排水管道,产品材质可做灰铸铁、球墨铸铁,产品销往全国及出口国外。在我县最早引进使用的是邢家的波海铸造厂王正军,投资生产6条机组,六股的张兆连、邢家的春天铸造厂、华通铸造厂,密城的张新廷,古城的徐海田等厂,昌邑境内已有近佰台机组投产,生产各种材质及规格的给、排水管及其配套管件,年产数万吨以上。

(九)、熔模(古代称失腊)铸造

昌邑的熔模铸造,在古代失腊铸造的启发下,改进了外壳的挂壳工艺,使用水玻璃砂浆涂料以碱性溶液为固化剂,沾涂多层壳模,以达到强度及需要厚度,再进炉烘出腊液,进行浇注,改进并沿用几千年的古老工艺,并运用叠铸法生产出灰铸铁件,铸钢件,铜铸件,不锈钢等铸造件,产品涉及汽车、化工、航空、农机、船舶、铁路等行业,特别适用大批量微小精密铸件。新环境下改进利用典范案例。邢家高继信、密城董运河利用其工艺生产各种铸件。

(十)、仓街下水生产基地,仓街乡镇区域铸造业也是一支不可小量的群体,以铸造铁围墙栏栅,排污井盖及下水小件为主导产品,从业人数人及产量在我县占的比例也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

(十一)、熔炼设备的改进随着社会的发展,环保的需要,昌邑的铸造业又转型改造全部改用电炉熔炼,代替了几千年使用的木炭焦碳做原料,大小型冲天炉化铁冶炼的传统方式,引用国产和进口的各种电炉设备减少了碳排放量,还给了昌邑人民蓝天绿水的环境,造福了人类。

除以上提到的铸造工艺及产品外,如大型半机械化,翻板起箱,潮砂铸造,潮砂箱体造型等工艺不拘一格,因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被广泛普遍使用,进行着铸造业,发扬光大昌邑历史悠久的铸造产业的光荣传统,体现昌邑人吃苦耐劳,孜孜不倦的勤奋精神,为历史的前进添加着正能量!典型产品:养猪漏粪地板、手持气动捣固机。

撰文:昌邑古城里隋建都(2016.11.28)

配图:昌邑之窗

关于作者: 昌邑之窗

小城昌邑,欢迎来做客

热门文章

© 2022 昌邑之窗 (海外版) 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鄑邑文摘 | 站点地图 | 声明:原站关闭后,由海外游子搜索历史数据复开,不提供交互,仅作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