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是一个人谴责一个落马高官的,言辞犀利,立场坚定,甚至是连“国骂”都用上了!
不知怎么回事,这样的谴责却让我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谁知道“那高官风光时”,这个人是不是颂歌唱的最响那位?
呵呵,想起了小品《拜年》里,赵本山安慰“已经不是乡长的三胖子”,说:“既然范乡长变成了三胖子,我们不能再当头给一棒子!”
风水轮流转,谁知道咱哪一天还不如人家“三胖子”呢!
何况,这个人骂了一顿的,那个落魄高官压根儿就不知道,他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得罪了这么一位同志,或歌颂或嘲讽,都到不了他那里——这样的谴责还有什么意义呢?在位不巴结,落魄不嘲讽,就好了
国内很多地方打架,一对一单挑都心怀胆怯,要是一帮人追打一个人,你看看那个骁勇无敌,所向披靡吧!
高官怎么判,判几年都有法律做准绳,在这里与今天的主题没有任何关系。笔者想说的是,一个已经战败的俘虏,你再对他吆五喝六,百般羞辱还有什么意思?就像高官在位时,你直接去他办公室拍桌子就是了?
一,我们村有一位大地主,文化大革命时被人批斗,严冬季节,有“红卫小兵”高喊,给他把小棉袄扒了!
“贫下中农出身”的爷爷闻此言,忙说:“别别别!有事说事儿!要有最基本的人道主义!”
后来过去了很多年,这位“平反后的大地主”跟我爷爷一直是好朋友!
鬼子占据村里,有一位倔强的老大爷从来不肯低头,从来就是一副要杀要剐悉听尊便的样子!
日军投降后,鬼子队长去跟老大爷说,我们战败了,你这次高兴了吧?
老大爷抽一口烟袋,缓缓地说,战败了!那你们就能回家了啊!
这句“你们就能回家了啊”,让那个鬼子队长那一刻泪流满面……
这个故事中,要是老大爷听说日军投降,高兴的跳起来,手舞足蹈,对着鬼子队长破口大骂,数落这些年他们犯下的滔天罪行,也完全符合常理——相比于“喜形于色”的这一切,我觉得还是一份波澜不惊的从容淡定,更有杀伤力一些吧?